APP下载

农林类高职高专实施主体性德育研究

2014-03-08那永生那凤莲

云南林业 2014年1期
关键词:农林德育教育

□ 那永生 那凤莲

农林类高职高专主体性德育实效性分析

一、生源素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实施主体性德育的可行性

农林类高职高专的学生来源:一是通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录取,这类学生大多对就读高职思想准备不足,失落感较强,对前途较迷惘,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动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弱。但他们思想单纯,可塑性较大,基础文化水平相对较好,接受能力较强,所以比较容易唤醒主体意识。二是通过中职对口升学考试录取,这类学生大部分由于未能考上高中而分流到中职学校,由于基础文化水平相对较差,对人生前途追求不高,往往又会因为学习压力引起紧张焦虑和自卑,就业难与专升本无望而产生抑郁。加之大多数家境贫寒,很少有文艺特长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主体意识长期处于沉睡状态。但是他们的职业意识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对高职的教学与管理适应较快。

无论是道德思维的发展还是道德能力的培养,主体性德育可以有针对性地通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从而解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办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实施主体性德育的必要性

农林类高职高专强调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实习实训”教育,而对理论的掌握则以“够用”为度。所以,农林类高职高专的实践体系为主体性德育的实施提供了一条现实的路径,提供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塑造自我的土壤。

由于大部分农林类高职高专办学时间短,文化学术底蕴不足,对于校园人文建设的问题一般有心无力。加之当前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存在着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单纯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而对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教育则重视不够。主体性德育更应该与农林类高职高专相结合,以主体性德育来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通过人文教育来贯穿主体性德育的实施。

三、实施主体性德育是应对社会变迁呼唤主体人格的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不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之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与斗争日益剧烈,多元价值存在将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人们将不可避免的面对多元价值冲突,不得不对冲突的价值做出及时的选择。而社会的信息化也对价值的多元化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企业要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当风险,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经济的实体,这一个变化标志着:经济领域对经营者自主性的强调,而且标志着催生和培育人的主体性现实土壤的呈现。因此,农林类高职高专实施主体性德育是应对社会变迁呼唤主体人格的挑战。

农林类高职高专实施主体性德育策略

一、服务机制

1、助学服务:针对一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建立以奖、勤、助、贷、缓、减、免为主的保障机制。积极拓展勤工俭学渠道,利用社区服务、校企联合的形式使家庭困难学生能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开展有偿服务。当教育者力所能及地解决了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就学的后顾之忧的时候,这种服务其实也就超越了服务本身,它传递着人文关怀的迅息,去感染和影响着一个又一个的学生,其实是塑造心灵的一项工程。

2、心理疏导:完善的组织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基础,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讲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搭建起心灵沟通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解除心理烦恼,恢复心灵活力的场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剂滋补学生心灵的“鸡汤”。

3、就业指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和理想职业的区别,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寻找优势,获得准确的自我定位,然后再确立发展目标,并努力为自己的优势发挥寻找最佳途径。

二、实践机制

1、创新课堂实践教育

深入研究教材体系,采用专题教学,专题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一个“新”字。教学内容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贴进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对学生的成才发展给予具体的指导。在课程体系上突出一个“实”字,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性环节,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道德实践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一个“活”字,根据不同的专题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更多地采用情景体验式,讨论式等互动教学方法。

2、完善实习实训体系

农林类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都包括:实验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实习等几个部分。在实习实践期间学生往往在生产或服务的第一线。为了达到社会化过程的要求不得不通过学校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尽可能地实现生活自理、事务自治、行为自律。实践教学体系所提供的真实的社会情境正是实施主体性德育理想的作用于学生主体的客体,这个客体中包含了社会规范的要求,教育者的要求、专业的要求、和学生自我实现的要求,体现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是大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3、支持社团自治和丰富文体活动

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更多是处于个性发展的考虑,也是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的一种体现。社团的规章制度,组织原则和活动内容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活动能力和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必然会遇到知识与能力、社团活动与课堂学习、人际关系的沟通与协调等方面的冲突,而冲突的有效解决始终依靠学生主体性的积极参与,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整个社团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自觉学习和适应社会的各种规范从而循序渐进地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因此,社团活动是主体性德育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三、养成机制

1、从教书育人方面:教与学要体现教学相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师大的校训,北京师范大学是培养中国师资力量的最高学府,因此北师大的校训具有普遍意义,也就是说教师要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教书育人的两个方面教与学的过程是民主、平等、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贴进学生,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激励、引导学生并给予学生充分表达思想的平台,加强师生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相长,以教风带动学风,以学风进校风建设。

2、从管理育人的方面:管理体制要体现刚柔相济

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维持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制度是刚性的、硬性的,包括教学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后勤保障机制三个大方面,制度强调对人的控制和规训作用。但是人类的个体和群体对于制度、规范、道德具有内在的需求性,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人只有在有序的组织体系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制度和人不是对立的。学校应当努力营造管理者关心体贴师生员工、师生员工拥护支持管理、教师尽责尽力、管理人员热忱服务、学生勤奋好学、全校上下团结祥和的和谐氛围

3、从服务育人的方面看:人际关系要体现爱与责任

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内容,高校的人际关系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干群关系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友爱和合作的基础上的,因此爱与责任是其核心。这里我们不得不谈谈道德责任的问题,由于本文的命题关键是主体性德育,主体性德育的模式是以学生的自由为基础,它鼓励学生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导和自我决定,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性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并为自己选择的后果负责。责任是选择的属性,选择是承担责任的前提,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道德选择,也才能让选择者承担责任。所以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只有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才能尽量缓解矛盾和冲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从环境育人的方面看:校园环境要体现生态的和谐

把校园环境当成是学校的隐性课程或者学校的亚文化存在,这已经在教育界达成共识。对校园环境理想化的描述是布局合理、绿草如荫,校园的一景一物能集中体现思想性,包含着强烈的情感,烘托出浓郁的人文气息,能让师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那么环境如何发挥育人的功能呢?让我们回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那里,搬出“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又把现代文明的“生态平衡”的观念嫁接过来打造关于校园环境的另外一个要义“生态和谐的校园”,生态和谐既有物质层面的含义,即环境的保护、又有人文层面的意义,即对生命万物的尊重。培养“生态人”既是理性的要求又是现实的呼唤,贯穿着主体性德育的精髓。

猜你喜欢

农林德育教育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