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桥梁桩基地震反应有限元分析
2014-03-08董齐蕾
张 彬,董齐蕾,尹 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辽宁阜新 123000)
0 引言
近几年来,全世界范围内的地震频繁发生,不仅给社会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造成人员伤亡。桩基灾害已经成为桥梁震害主要形式之一,因此,在桥梁设计中更应加强对桩基的考虑。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借助有限元软件分析计算,分析了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桥梁桩基的反应,根据模拟结果分析,对桩基设计提出更为合理的建议。
1 桩-土-结构模型与分析方法
1.1 土体的本构模型
基于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对于土体弹塑性动力分析效果好,因此,本文采用DP模型作为土体模拟的本构模型。在实际工程中桩体承受的荷载以竖向荷载为主,所以将桩体等效为单一材料。
1.2 动力方程
在地震动输入的桩一土一结构体系任意时刻t的运动方程为:
式中,M为系统的质量矩阵;C为阻尼矩阵;K为刚度矩阵;F(t)为结点荷载向量;¨u(t)、˙u(t)、u(t)分别表示系统的结点加速度、结点速度向量和结点位移向量。
本文采用New-mark法进行分析。假设时间间隔Δt内加速度呈现线性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积分,得到t+Δt时刻的位移和速度向量,用位移函数描述位移和速度向量,代入方程,得出时程的反应方程,即:
只要知道t时刻的Δt时刻的即可计算出下一时刻各状态的向量。由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当γ≥0.5,β≥0.25时,New-mark法是无条件稳定的。在结构动力分析中,通常取γ=0.5,β=0.25即可取得很好的计算结果[1]。
1.3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动态时程分析法充分考虑了结构的材料属性、几何形状、边界连接条件等非线性因素,还考虑了桩—土—结构相互作用以及地震时程相位差等问题,并且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地震动的振幅、频谱特性和持续时间,因此,本文采用动态时程分析法[2]。
2 工程实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位于赤峰市内某桥全长632m,宽28m,上部结构为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下部结构主墩采用11.65m×2m钢筋混凝土八边形桥墩(单幅),承台厚度2m,主墩桩基采用12根直径为1.2m的钻孔灌注桩,按嵌岩桩进行设计[3]。该区地震烈度为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土层参数见表1。
表1 1土层参数Table 1 1 Soil parameters
2.2 地震荷载下桩-土-结构体系影响分析
2.2.1 模型建立
结合上表中的参数,采用3D实体单元进行建模。分别在模型的顶面(上表面)设置应力边界条件;将X,Y方向约束施加在模型的前后和左右四个侧表面上;在底面施加 Z方向约束。模型划分为4371个节点,7个单元组,20174个3D实体单元,如图 1 所示[4]。
图1 有限元模型Fig.1 Finite element model
2.2.2 地震波的选取
本文选取El Centro波,宁河地震天津波和taft波作为地震波的研究波形。
根据国家地震局批准的烈度表,当基本烈度为7度时,地面运动的最大水平加速度a为0.15g,为了简化计算,只截取了部分时段的地震波:取taft波15~25s加速度波(以下简称时程波1);天津波20~30s加速度波(以下简称时程波2);El Centro波10~20s加速度波(以下简称时程波3)。本文中每隔0.2s取一值,共50个。
2.2.3 地震荷载作用下桩-土-结构沉降位移分析
由于在t=13时间步各时程波效果比较好,规律相对比较明显,将此时间步的时程波输入到ADINA软件中可以得到较为规律的点,因此选择t=13时间步进行分析。
将各时程波作用下t=13时间步桩体沉降位移,桩顶各时间步沉降位移总结成图,如图2、图3所示。
图2 各时程波桩体沉降位移Fig.2 Each history wave pile top Settlement displacementdynamic state time dependent
图3 各时程波桩顶沉降位移动态时程Fig.3 Each history wave settlement of pile top displacement dynamic state time dependent
由图2所示,桩体的沉降位移随着桩体的入土深度的变化而变化,桩顶处的沉降位移比桩身其他位置要大,受Z方向约束影响,在土层底部的持力层沉降位移减小趋于零。由图3所示,各时程波作用均会产生不同的沉降位移,具体的位移值由时程波震动的大小的不同而不同,产生的浮动基本与所输入体系地震波震动相关。时程波1作用下沉降位移值在0.07254~0.08476m区间浮动;时程波2作用下沉降位移值在0.07496~0.07685m区间浮动;时程波3作用下沉降位移值在0.07496~0.07701m区间浮动。
2.2.4 桩侧摩阻力
将各时程波作用下t=13时间步桩侧摩阻力,桩顶各时间步桩侧摩阻力总结成图,如图4、图5所示。
图4 各时程波桩侧摩阻力Fig.4 Each history wave pile side of drag
图5 各时程波桩侧摩阻力动态时程Fig.5 Each history wave pile side of drag dynamic state time dependent
由图4、图5可知,由于受承台影响,桩顶附近的侧摩阻力相对较小,随着桩体入土深度的增加,侧摩阻力先在Z轴负向增加,在14m处附近的中硬岩层底部达到最大值,随后侧摩阻力向Z轴正方向增加,负侧摩阻力减小,在20m附近达到中性点,随后增加为正向侧摩阻力,侧摩阻力值的变化基本符合侧摩阻力曲线。不同时程波对桩侧摩阻力均产生影响,不同的时程波引起同一深度处的侧摩阻力值在不同时间步产生浮动,浮动值与时程波的震动规律基本相符。
2.2.5 有效应力
将各时程波作用下t=13时间步桩侧摩阻力,桩顶各时间步桩周有效应力总结成图,如图6、图7所示。
图6 各时程波桩周有效应力Fig.6 The history wave piles week effective stress
图7 各时程波桩周有效应力动态时程Fig.7 Each the history wave piles week effective stress dynamic state time dependent
从图6、图7可以看出,桩体受土体的有效应力基本按照土层变化及入土深度递减,在桩顶附近的有效应力值比较大,随着各土层中的入土深度的增加,有效应力略有减小,呈曲线变化;在各土层相接处,有效应力会有突变的现象,这是由于各土层的弹性模量、粘聚力、密度等性质的变化,有效应力的变化因此受到影响。在桩顶面的有效应力浮动值基本符合时程波震动规律,但是不同的地震时程波作用的有效应力值不同。
3 结论
本文以位于赤峰市内的某桥梁工程为例,建立了符合工程实际的近似简化模型,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桥梁桩体设计时,需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应注重以下方面:
(1)桩顶面与承台相接处及其附近的应力及沉降位移的验算;
(2)各土层有明显分层改变处的应力值及沉降位移等参数验算;
(3)应力突变处及有转折处的除应力值外的其他参数验算。
[1]肖晓春,迟世春.水平地震下土—桩—结构相互作用简化分析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35(5):561-564.XIAO Xiaochun,CHI Shichun.Horizontal seismic Soilpile-structure interaction analysis method to simplify[J].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3,35(5):561-564.
[2]吴正平.引入摩擦元模拟桩土共同作用[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0(4):63-68.WU Zhengping,Introducing friction element modeling of pile-soil interaction [J]. Nanchang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Technology,2000(4):63-68.
[3]赤峰市新华步行街桥梁设计说明书[R].辽宁北四达交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2011.Chifeng City,Xinhua Street Bridge Design Manual[R].Liaoning North Fourth of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2011.
[4]张向东,代丹,许红飞.基于ADINA模拟的桩土相互作用有限元分析[J].山西建筑,2008,34(36):19-20.ZHANG Xiangdong,DAI Dan,XU Hongfei.ADINA simulation based on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pile-soil interaction[J].Shanxi Architecture,2008,34(36):19-20.
[5]郑海荣.桩一土一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地震响应[J].地震学刊,1992(2):65-69.ZHENG Hairong.Pile-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system seismic response[J].Seismology Journal,1992(2):65-69.
[6]李旭.地震荷载作用下桩—土—上部结构作用机理及数值模拟[D].西安:华西大学,2010.LI Xu.Pile under earthquake load-soil-Superstructure mechanism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D].Xi'an:West University,2010.
[7]W.H.Wu,H.A.Smith.Efficient Modal Analysis for structures with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e Dynamic,1995,24(3):283-299.
[8]李洞明.地震作用下桩土相互作用的研究与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2005.LI Dongming.Pile interaction under seismic research and analysis[D].Shanghai:Tongji University,2005.
[9]毕志成,吴碧中,陈雪丹.桩—土—桩相互作用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8(1):107-109.BI Zhicheng,WU Bizhong,CHEN Xuedan.Pile-soil-pile interaction analysis[J].Low Temperature Architecture Technology,2008(1):107-109.
[10]刘勇生.桥梁结构抗震研究的文献综述[J].世界地震工程,1992,10(1):48-55.LIU Yongsheng.Bridge seismic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J].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1992,10(1):48-55.
[11]刘立平.水平地震作用下桩—土—上部结构弹塑性动力相互作用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04.LIU Liping.Pile under horizontal seismic-soil-plastic superstructure dynamic interaction analysis[D].Chongqing:Chongqing University,2004.
[12]马建.地震作用下桩一土一结构相互作用的分析[J].科技信息,2011,(8):788-789.MA Jian. Earthquake apileundera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analysis[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1,(8):788-789.
[13]范立础.桥梁抗震[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FAN Lichu.Bridge seismic[M].Shanghai:Tongji University Press,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