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奉节竹园三峡深处活着的铁血古镇

2014-03-08寒溪夜浣向明进

城市地理 2014年12期
关键词:竹园老街竹子

文+寒溪夜浣 图+向明进

奉节竹园三峡深处活着的铁血古镇

文+寒溪夜浣 图+向明进

“在我所走过的三峡诸镇中,竹园可能是保护得最完整,并且仍然活着的一个古镇。‘活着’在这里的意思是,它既保持了古镇的样子,同时也是镇上居民的生活中心。这与很多古镇老街或拆旧建新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或放弃另建新镇的做法明显两样。”多次深入三峡腹地的作家阿蛮,在书中如此写到竹园古镇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几年过去,当我再次邂逅竹园,沿途蜀道之难依然惊心动魄,风景之美又让人欲罢不能。镇子虽扩大数倍,但老街依然风景如故,总算不枉我颠簸一程,也放下了几分对三峡古镇程式化消褪宿命的担忧。

英文导读: When you walk though the old town Zhuyuan, you may still see some bamboos. Meanwhile, there are many old streets and houses.

本页图:走在竹园古镇上,你很难想象,这些略显斑驳且平凡的街巷,当年都曾经充斥着刀光剑影。左上图为镇上保存完好的上辕门,下图为上辕门内的城门厅,它们曾经见证了古镇居民奋起反抗土匪的勇气。

一条老街,幻化成竹子光影

竹园古镇以竹为名,无非是四面环山之坝受溪流滋润,蓼竹丛生,如若园林。高山深处难得平地,故而渐渐人声鼎沸。竹园自明末清初建镇,便是川东腹地通往湖北、陕西的交通要道和三峡地区的北部重镇,曾一度作为云(阳)奉(节)巫(溪)边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民国时期建立的三县联防指挥部就是其重要地位的一个标志。如今的竹园古镇尽管看不到多少竹子的身影,但竹子和古镇的情分并没有结束。竹子没了,竹子的灵魂却早已在古镇人心中生根发芽。

十年前初识竹园古镇时,曾遇到一位朴素热情的老教师,一直陪我走完全镇。离别时我问他:“竹园现在还有竹子吗?”他笑道:“有呀,不就在你脚下吗?竹园人世世代代把这条石龙老街看作古镇的脊梁,因为一笔到底,节节分明,坚韧于深山之中,养育着也支撑着我们,这种清华其外、澹泊其中、清雅脱俗、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正是竹子的德行吗?”

十年后再入古镇,这根苍老的“竹子”已经发出不少新枝,所幸的是古镇人没有忘记先辈的祖训,老街得以完整保留。行走老街之上,尽管有些地方已经翻新改造,但依然堪称奉节地区古旧民居留存最多的地方。也因为此,竹园成为了重庆市重点保护的二十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如今的石龙老街,总长三百多米,宽约四五米,如一条巨龙沿着山势蜿蜒曲折,一眼望去颇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两旁建筑多以清代的红木楼为主,清一色的木门木窗木地板,历经岁月洗礼,早已掩饰不住黑灰的色调,甚至已光滑发亮。初看起来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朴雅的风格让人眼前一亮,但久看又觉得所有风格未免千篇一律。其实,它们的精彩只有有心人才能一窥究竟,匆匆一瞥只能窥到表皮。

比如关帝庙残墙上的浮雕便是一绝,中央一个圆圈,内塑庙宇、松柏等景,两头飞象、麒麟齐舞,古风古韵扑面而来。再比如兰氏宅院,建筑群落顺山势以1米的高差分三级梯度布置,形成三个天井,不管远观还是近探都极具气势。还有建于明代末期的土神庙,云状的山墙上残存着色彩艳丽的人物花草,而不少建筑内的阑额及门窗上也不乏木雕的精工细作。

上图:著名的卡门,从这个险要山峰下的绝壁穿过去,便是竹园古镇的所在地。

下图:从老照片和老图纸上,还能看到古镇辕门完整时的样子,那时镇上还有漂亮的城门楼子。

两道街门,竹园人的精神标杆

在古镇所有建筑中,最与众不同的还要数老街两头至今保存完好的两道街门——上辕门和下辕门,他们也是古镇中最能体现竹子精神的地方。什么是竹子精神?那应该是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能够历经酷热风雪傲然屹立,这上下辕门便是最好的诠释。

竹园古镇原本无门,崔家河从大山深处而来,环绕古镇穿行,截断老街成上下两段,同时也为古镇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天然屏障,三座拱桥分连上下两街和镇内镇外,在冷兵器时代算得上是相当安全的了。

这一平静直到1928年被一阵猛烈的枪声打破。

当时三峡地区匪患猖獗,富裕的竹园古镇自然成了众匪必争之地。一个名叫谢崇德的乡村秀才集结一群土匪攻入了古镇并多次洗劫,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最终在三峡地区率先举起了奋起反抗的旗帜。大家沿河建造碉楼和堡垒,在街道两头筑起大门,全民皆兵猛击来敌,最后谢崇德被杀,麾下土匪作鸟兽散,再不敢来犯竹园。

左图:如今,摩托取代了马匹,成了竹园古镇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右页上图:一位镇民在古镇的石桥上晒农作物,这种古老朴实的生活劳作方式,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但镇上居民心有余悸,所以街门也就被永远地保留了下来,每晚照样按时关闭,成为古镇人世世代代教育子孙要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符号。目前,上辕门由于年代久远已经部分垮塌,后来人们在上面用砖砌上了建筑,门也由圆形改成了方形。下辕门原貌依然完好,门框为厚重的木板,门洞宽约2米,高3米,粉墙上书“竹园”二字。

下图:记录着彭咏梧烈士事迹的石碑。这位誓死不屈的烈士,一直让竹园人引以为傲。

竹子精神中不可缺少的还有“气节”二字,只是故事就多少有点悲壮的意味了。这还要从下辕门旁立着的一块石碑说起。碑文记载了一名烈士挺身而出、掩护战友百姓最终壮烈牺牲的事迹。这位烈士的名字说出来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彭咏梧。对,就是江姐的丈夫,他的事迹在全中国都广为人知,但关于彭咏梧牺牲的确切地方却罕有人知。多年来,人们知道这个故事多半源于小说《红岩》和电影《烈火中永生》的描述:江姐的丈夫牺牲后,国民党反动派把他的头颅砍下来,悬挂在县城的城门上示众,江姐奉命到华蓥山与“双枪老太婆”联络组织农民暴动,就在城门口,看到了丈夫高挂的头颅。而真实的情况是:彭咏梧头颅被敌人砍下来示众,悬挂地点正是竹园古镇的街口,先挂在上辕门,后又移到下辕门。正因为此,彭咏梧誓死不屈的气节一直让竹园人引以为傲,也把他当作这片土地上的大英雄,每年在他牺牲的地方都会举行各种纪念仪式。

铁与血,古镇生活的主旋律

一个古镇,如果它还活着,肉体、灵魂、血液三者缺一不可。有了老建筑老街和其间的文脉精神,就意味着有了一切,这也是现代社会拼命打造的人工古镇最缺失的地方。到头来往往是古镇很漂亮,却毫无神韵,消褪了青石板上那些背着背篼来来往往的居民和历史散发出五味杂陈的味道,古镇永远只是一个供人参观的陈列品。

本页图:竹园古镇的生活相当平静,平日的街道上看不到多少行人,不过总是能看见几位在自家门前晒太阳的老人。

也正是这个原因,这个规模并不大、建筑稍显惨败的竹园古镇才越来越受到古镇迷和摄影师的青睐。如今,这里每逢三六九赶场天,依然会人山人海,骡马叮铛,买卖吆喝,川戏锣鼓,与抬头便能望见的幽幽群山形成鲜明对比。相对落后和原始的生活劳作方式也使古镇店铺集市历经百年仍然保持着一份古朴,放慢了脚步的时间在这里一览无余。

而歌声更是竹园人劳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不管是青年男女恋爱调情,还是牧人挑山、农户犁田,不管是闲暇聚会,还是茶余饭后,随便亮亮嗓子,吊上几句,似乎早已成为当地人的习惯,这样的场景还曾经被唐代刘禹锡收集到了他有名的《竹枝词》之中。如今时代更新,虽然漫山遍野、镇里镇外对唱此起彼伏的场景早已消失,但每逢佳节或婚丧嫁娶,民歌依然是古镇人喜闻乐见的庆祝形式。即使平常,一旦谈起当年的往事,老人们还是会忍不住唱上几句,余音绕梁回荡山谷之中,别有一番古镇风味。

让竹园古镇真正声名远播的还有一样金属——铁,所以数百年来,竹园还有另一个称谓:铁血古镇。古时这里盛产铁矿,古镇几百年来也因铁而兴。县志记载,竹园古镇的铁器生产曾经支撑了周围几个县的经济,行销范围更是远至湖北、陕西等省。镇上所有的大户人家都毫无例外是从铁器起家,才慢慢成为粮商、布商、盐商和百货副食商人。

古镇上现在依旧还有打铁炉和铁器商铺。黑沉粗大的打铁工具、各种农具堆满屋子,炉中喷出热烈的火焰,伴着一声清脆,铁花四处飞溅,一种历史沧桑的沉淀和火热奔放的动感和谐地交融在了一起。这些早已从我们生活中消失了的古老技艺,在竹园古镇默默地传承并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符号,进入了无数摄影师的镜头里。

除了古镇本身,前往竹园古镇的沿途也是一大看点,有着“南方郭洞”之称的峭壁隧洞,富有盛名的燕子岩、龙门桥画廊,如虬蛇蜿蜒的公路两旁全是如被剑刃刀削的山峰,山涧悬泉瀑布频频闯入眼帘,忽然一阵云雾来,停车不前早已不知所处。当我第一次踏上探寻竹园古镇的道路时,心中就在畅想,即使古镇不复存在,就凭此间山水奇景,此行也足矣。近些年,随着奉节、巫山、巫溪旅游资源逐步被世人所发现,这座地处“天坑地缝——小三峡——白帝城——红池坝”旅游环线中心的竹园古镇,必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熠熠生辉。

上图:通往竹园古镇的山路,周边的风景相当惊艳。

下图:一位铁匠正在修补农具,这门古老的行当,至今在古镇随处可见。

小贴士

竹园古镇旅游攻略

交通:

自驾:沪渝高速转沪蓉高速直达奉节下道,换行S103到达竹园古镇。

客车:在龙头寺乘坐前往奉节的大巴,大约5小时到达奉节,票价160元。到达奉节后,在汽车站乘坐到竹园的巴士,班次很多,2个小时可达到。

美食:

竹园蒸鸡(紫阳鸡)

住宿:

竹园古镇一般都是伴随白帝城、天坑地缝、旱夔门等一起游览,所以通常回到奉节住宿,县城住宿50~100元/晚。

Old Town Zhuyuan

and Its Streets

猜你喜欢

竹园老街竹子
老街谣
曾跃进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漫步千竹园有感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老街(外二首)
竹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