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灰色小人物的幸福感(上)

2014-03-07易一

祝你幸福·知心 2014年2期
关键词:捷克小人物金钱

易一

你知道吗?人们对金钱和成功的追逐,往往是为了安全,或者就是为了未来变数发生后,仍能从容体面地生活。

1一个出生于偏远村落的小人物,进城之前连真正的煤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却在后来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中,以“向上型”的姿态不断进取,用地位、金钱、享受、婚姻、不动产等看得见的物质量化指标,对自己的生活作出了相应的品质评价;而在战争、牢狱、落魄、苦难、孤独的日子里,又能沉浸在自己对幸福的回忆和幻想中,以“卡夫卡”式的生存哲学,找到生活的浪漫和欢乐——这就是捷克著名导演伊利·门泽尔在电影《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中塑造的男主人公形象。

先别管这个充满反差和戏剧性人生的小人物叫什么。2007年,门泽尔凭借这部电影,凭借这个可爱可悲可气可怜的小人物,不仅拿下了金狮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等四项大奖,还代表捷克电影再次冲击奥斯卡。虽然一向用政治和艺术双重标准来挑剔的奥斯卡评委们,没有让这部深刻揭示人性和国家命运关系的杰作拿走那个小金人,但电影评论界一致认为,这是电影史上少有的一座里程碑。

《我曾经侍候过英国国王》这部电影并没有展现伺候英国国王的任何片断,看过之后,我一直在琢磨,为什么会叫这样一个名字。影片中只是在布拉格最豪华的巴黎饭店透露出这样一个细节:梦想发财的乡下人迪特来到这座饭店,看到高大儒雅、气度不凡的领班斯克希凡卡能够用各种语言向各国来宾推介菜单,很是好奇。他问领班:你怎么知道顾客是哪个国家的人并需要什么食物?领班只说了一句:“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随着剧情的展开,你慢慢就能领悟到导演的真实意图,只不过你要费点劲儿才能窥见电影中弥漫的内在情绪:每个人都有自己活着的目的和要争取的荣誉,有的人要的是精湛的技艺和民族的骨气,有的人却是靠投机取巧的伎俩和生活机遇。特定时期的形势和一边倒的舆论很容易对高尚和卑微的人生做出简单的价值判断,但不幸的是,活得长久和更能显示生存技巧的人,不是小人就是那些看起来有点灰色的普通人,叱咤风云的英雄和气宇轩昂的贵族则少得可怜。

直到看完结局,我才恍然大悟。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是一句魔咒。生活的残酷性或者戏剧性在于,值得夸耀的荣誉注定是短命的,因为它在政治强权和资本势力面前不堪一击;而看起来是灰色的人生,竟然能如此快乐和长远。不能示弱者是大弱,善于应变者才是精灵。正是这样的人,奇迹般地延续了民族的命脉和文化之根,直到和平文明的光辉照耀到了那一天:不管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怎么颠覆性地变化,这个民族和他创造的历史遗迹依然完好完整地存在着。

去过捷克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没有走过查理大桥,就不算到过布拉格”。 查理大桥建于公元1357年,差不多是中国同时期的元朝末年。如今,除了北京还能看到元朝的一小截土城墙外,再无其他像样的建筑遗迹。而经历了650多年风风雨雨的查理桥,依然巍峨庄严地横跨在伏尔塔瓦河上,连接着布拉格城堡和老城区。徜徉于桥面,两侧伫立着30尊宗教圣者雕像,凝视或者抚摸它们,似乎能感到历史深处的风吹来了久远年代的艺术品味。经历了这么多年竟然保存完好,令人惊叹。有人说,这是因为捷克人善于用生存的妥协来保护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假如当年捷克拼命抵抗到血肉横飞,这座古老精美的桥恐怕早就被希特勒炸飞了。

查理大桥的存在昭示了一个历史的悖论:在强权下反抗还是偷生?前者留下历史英名却要遭遇毁灭,捷克虽然有不错的武器和上百万的军队,但却无法抵御德国的侵略,反抗顶多撑上几个月,国土逃脱不了纳粹铁蹄的蹂躏;后者留下骂名却保存了文化和人种,起码还活着,甚至活得还有滋有味。因此,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一种难以用价值观和社会道义评判的人生态度,竟然活得照样快乐。

片中的主人公迪特就是这样的人。

2随着时间的延长,这部电影非但没有被淡忘,反而越发强烈地催促我写点什么。因为我惊讶自己通过这部电影,不仅了解到捷克人固有的传统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看到了特定时代强横专制的纳粹德国和弱小温和的捷克之间的国家关系,还丰富并深化了对经济学关于人生幸福观的理解认识。什么是人生的幸福感?就是有钱。而钱越多财产越多就越幸福么?阅历丰富、人生曲线多变的人即使没有多少财富,为什么也能产生人生的幸福感呢?

我想到了两个人。一个是我的朋友,原来在某大学教文学,后来移民加拿大,名字改成了理查德·马,娶了个在京剧院唱花旦的女人做老婆。在加拿大,两口子一个在文化机构搞中介,一个在当地教那些闲得没事做的阔太太们唱京戏,开着沃尔沃,住着大House。可是,这位朋友回国和我喝茶时,一再抱怨钱多了没事做的苦恼,甚至流露出有时竟然产生自杀的念头。可是,当我带他到酒店入住时,明明他已经入了加拿大国籍,却出示了中国大陆的身份证。拿到酒店钥匙后他冲我诡秘一笑:“用老身份证办入住手续省钱,这是经验。”我靠,贼有钱的朋友还在乎这仨瓜俩枣?另一个人,是生活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诗人,叫什么忘了。面对死亡和苦役,他竟然通过看蓝天、白云、小鸟、小草,获得了生命的美好与幸福,在心中吟诵出不少充满欢乐的诗歌。看,幸福感的产生,必须和收入或个人拥有的金钱量保持一定的量变关系,这个经济学的命题就受到了挑战。那么幸福只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现象么?犹太人毕竟是诗人,一般的人显然是不能在那样险恶的环境里意识到幸福的,所以,幸福又必须换算成可计量的数字,这就是说,幸福可以被量化,可是,随着量的增大,幸福就越大么?结果,势必又回到了财富等于幸福的简单公式。

好了,现在回到电影本身来,说说这个叫杨·迪特的小人物。迪特虽然出身贫寒,个头矮小,却拥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成为百万富翁。财多幸福多,财少幸福少;幸福就是心理感受,但幸福又必须通过经济的指标测量,这个矛盾和疏漏的悖论,让迪特用自己的经历作了弥合性的诠释:幸福其实就是一种和外在的经济量保持函数(或负函数)关系的心理现象,作为心理感受和作为经济量的幸福,都是可以测量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是,当经济的量脱出了“效用”的层面后,也就是说,生理的需要实现了基本的与合理的目标之后,幸福对收入的增加或减少不再依赖生理的或物质的坐标,而只是一种意会和感觉,只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杨·迪特就是持有这种人生幸福感态度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捷克人,他活得不那么壮烈,不那么光明,不那么凛然正气,甚至有些卑微,有些猥琐,有些调皮,但是他却活了下来。捷克人也是这样,他们善于从现实的生活中寻找浪漫和刺激,善于用幽默装扮自己的人生,哪怕是最黑暗、最沮丧的一天。endprint

物理学上的空间把物体分割成长、宽、高三维,只有一维就是平面而不是立体的物体。多少年以来,很多的政治家和学者,包括宗教和寓言家们,都往往用一维或者二维推导世界公理,建树某种强大的权威理论,利用庞大政治机器的噪音影响了人们的人生观。当三维的人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有些不安,甚至还有些恐惧,然而,这就是真实的人生,比如迪特。金钱和成功,的确能给人生带来巨大的满足感和幸福。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的永无止境的欲望,这是为什么?实际上,人类社会所有阶层的人,包括最低层、较高层和最高层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怀有经济恐惧症。一方面,对金钱和成功的角逐,必然产生竞争,成功者和失败者随时可以错位;另一方面,在经济不够稳定的情况下,人们每时每刻都可能遭遇到经济的窘境,何况自然灾害、战争、新技术革命、病魔等天灾人祸,更为经济恐惧增添了深深的忧虑。钱财再多,也没有不丢失、不重蹈贫困覆辙的可能。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对金钱和成功的追逐,往往是为了安全,或者就是为了未来变数发生后,仍能从容体面地生活。

有没有唯钱财上的巨大成功为自己人生主导动力的人?有,而且很多,不过这都是些内在价值感不足的人,他们需要靠外在的肯定来让自己获得价值,他们如同经济动物,似乎生来就是为钱财而活,就是为了聚敛而聚敛而活。在这些人眼里,金钱和财富都是成功的象征,是一种足够的激励,求富不仅仅是财产的积累,而是求成的心理满足。倘若求成逐渐异化成对权势的驾驭,那么,这个人不是阴谋家,也是个歇斯底里的战争狂人。

3门泽尔的电影给我们引出了这样一个小人物,来自捷克偏僻小村庄的杨·迪特到了布拉格。起初,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百万富翁,然后呢,然后就是把挣来的钱铺满整个地板,然后呢,没有了,这就是支撑他的人生理想。当然,随着经济因子的变化,他幸福感的定位也随之不断调整。

令人感到滑稽的是,迪特实现当百万富翁目标的第一份职业,不过是作为小贩在火车站卖香肠。小贩能当上百万富翁么?你可以怀疑他,但迪特对此充满信心。影片伊始,我们看到他玩的不过是故意磨蹭找零钱的时间,等到列车开动的时候,他才跟着车厢象征性地跑几步,车越来越快,任凭车上的人怎么捶胸顿足也没用了。用最小的代价却是最高的效率获得最大的价值,这就是他的发财梦。短短几个月,他就存了5000克朗,那可是5张面值1000的大票子啊。他梦想着,用积攒的金钱娶一个老婆,然后就当饭店的老板,受到人们的尊重。这一天,迪特故伎重演,骗了一个叫瓦尔登的富商。大概是得意了,他想用几个零钱捉弄人,检验一下站台上那些等车旅客对散落在地上的零钱会有什么举动。果然,几个硬币抛撒在地上之后,那些妇人、老人、西装革履的人、绅士装扮的人,无一例外地开始捡拾地上的硬币,弯腰的,跪下的,甚至爬行的,都有。在金钱面前,所有的尊严荣誉都不顾了,迪特在这个恶作剧般的戏弄中,似乎验证了人人都是金钱的爬虫。而他,一个小人物,为什么要为自己的雕虫小技而羞愧呢。

显然,不顾尊严脸面捡地上的零钱有些夸张,有些不合情理,但是,这一场景又典型地表现了人们对于金钱的态度,那就是经济恐惧症在作祟,这恰恰折射了处于生计的考虑,人们在道德、精神和生存矛盾面前蒙受的巨大苦难和耻辱。影片的序幕,用普通人的梦想,用发财的手段,用捡钱的黑色幽默,说明了捷克社会弥漫着的焦虑情绪,很可能就是这种情绪,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进步。而人呢,只要一天不摆脱靠微薄工资聊度终日的困境,只要有变动和威胁的风吹草动,只要社会提供的经济环境不那么稳定,文明世界就会出现不文明的举动。

也许,迪特意识到了揩油的危险,及时转到一家酒吧当了服务生。请注意,就是在这个酒吧,迪特对财富和人生的态度发生了第一波的变化:过去,在他眼里,积攒金钱就是为了当饭店老板,当百万富翁,然后受人尊敬,就是一个单纯到不能再单纯的目标。至于金钱还能给人生带来什么,他不知道,除了利用几个零钱搞恶作剧,他从没有想到金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能够铺在地板上满足自己的视觉感官享受。至于利用金钱享受人生的问题,他更没有开窍。现在,通过在酒吧和那些阔佬闲人们打交道,他发现了金钱的作用不仅仅是接近目标的求成,还能享受心理的满足和人生体验的美妙。比如,在天堂艳楼和一个叫雅露什卡的妓女云雨,就让他懂得了男女销魂的夺魄感觉。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瓦尔登先生不同寻常的赚钱方式和速度,又通过瓦尔登先生的点拨,知道了怎么才能丢掉零头,才能让财富剧增的路径。你看,当金钱被零星的附着在特定的客观变量上时,人生的况味就大大不同了,而且,随着这个量的不断放大,迪特知道了世界也能被踩在脚下,何止是获得当个酒店老板的尊重。(未完持续)endprint

猜你喜欢

捷克小人物金钱
再婚老人如何走出金钱的“心结”?
捷克Helfštýn城堡重建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比金钱更值钱的
我的捷克朋友
《红楼梦》年画在捷克
二则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