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别人尊重,可以保命
2014-03-07韩铭
韩铭
贬低他人的玩笑引来杀身之祸
黄洋大概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惹恼了室友,竟然招来杀身之祸。
同学说,黄洋多次以开玩笑的方式直接评价林森浩的生活细节。有次还询问林是否想去东南亚做毕业旅行,同学觉察出黄的话语间有嫌弃林平日小气的意味。
东南亚毕业旅行,黄洋知道林不会去。这一问要表达什么?我知道你不舍得花钱去,我要你自己说出来。
如果这算是一个玩笑,这个玩笑有些残忍。
林在法庭上的供词中说,黄洋偶尔开的玩笑,自己不能接受。
站在黄洋的角度可以大喊冤枉:“这是开玩笑啊,怎么这么小心眼?”但是站在林的角度,开玩笑比赤裸裸的嫌弃更可气:你伤害了我,令你更耻辱。
赵本山的小品在国外是禁演的,因为笑料大多是对残疾人的嘲讽,他早晚会摊上事吧。
报复是什么?报复就是,我所受到的痛苦,我要你也感受到。
既然你以“玩笑”为借口对我肆意伤害,那么我也可以如此。林选择在愚人节投毒,以“开玩笑”为理由。人们愤怒于林在看到黄洋被毒时的冷酷无情,但有多少人想到,在感受黄洋的恶意玩笑折磨时,林所体会到的又有多痛苦。
林投毒的行为也可以理解为:玩笑对我造成的伤害,堪比被毒。
别让优秀伤了别人
林在供词中说,黄洋“自以为是”“自恃清高”。很多人联想到中国的老话:“韬光养晦”“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老一辈人大多不愿承认自己优秀,不论做出多大贡献和努力,甚至对他人的赞美感到恐慌,深谙物极必反的道理。孩子取得好成绩,尽量不表扬,怕孩子得意忘形,沾沾自喜。因此常有谦卑心。
与老一辈人不同,年轻一代父母大多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相信自信的孩子更有出息。所以投毒案一曝光,我不止听到一个家长不平:优秀也是错吗?
优秀本身当然不是错。但是你或许没有想到,你的优秀或许会伤了别人。有多少做家长的对朋友、邻居说自己孩子考了好成绩,上了好学校,找了好工作时,顾及过别人的感受?如果那个别人家正好有一个难管的孩子那?
“黄洋喜欢在其面前炫耀自己的学术成就和办事能力,有时说话会伤害到别人感情而不自知。”这种学术优越感和90后的炫富有多大区别呢?不论在哪个领域,有人优越,必然表示有人低劣。你优越,那么谁低劣呢?谁希望用自己的无能衬托你的优秀呢?
面对“财富”,你可以用来炫,也可以用来做慈善、分享,帮助他人。看你如何使用。乐于帮助师弟师妹的学长学姐总是令人敬佩,是拿着自己的高分去羞辱别人,还是关心地去询问他人是否需要讲解题目,当然是真诚的,不是居高临下的,结果肯定截然不同。
不能越界
黄洋的灿烂笑容正是今天的流行趋势,因为越来越多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欣赏孩子的自我意识,喜欢对孩子说“做你自己”!于是黄洋案让很多父母惊呼了:难道我的孩子只能像老辈人一样夹着尾巴做人么?那成功还有啥意义?
国人的一大短板就是没有边界限,还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界限不清是许多人的毛病。我写东西赞扬我喜欢的观念,那是站在自己的界限内,如果我强迫你看、或者强迫你同意,那就是越界。有人还常常把提高他人的道德水准为己任,尤其是朋友的。稍不注意,就变成道德控,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别人指手画脚——也就是变成一个不道德的人,他们会当第一个往妓女身上扔石头的罪人。
我们再看看黄洋,不论是“直接评价林森浩的生活细节”,还是对林得了奖学金不请客“当场表露出不满”,黄洋的做法都算得上一种越界侵犯和逼视。林的生活细节和奖学金与黄洋没有半毛钱关系,黄有什么权力非去指手画脚,又不是出于助人的目的,难免不让人憎恨。
尊重他人
外国电影里常常看到这样的情节:一个男人找了一个看起来特不靠谱的女朋友,他的哥们绝不会说“你找了个什么烂女人啊”。只会很幽默地来一句:“你的眼光真独特。”瞧瞧,多绅士,绝不说你选的人多烂。因为对朋友的选择有多贬斥,也等于对朋友这个人有多贬斥。所以只表达自己看到了差异眼光的存在,如果这个差异是个别与大多数的差异,那就说明朋友眼光独特喽。
他们很懂得如何尊重别人。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但那不是一种“凸显”,不是一种高出众人的姿态。人和人之间有差异,如果不刻意用一把尺子去量,就没有高低优劣。我们各自拥有属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也许我们就可以多给出别人一点尊重。但我们的问题是,人生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成功,挣更多钱的“人上人”。如果我们可以允许孩子们做自己喜欢的一切,哪怕挣不到钱,没有荣耀,平凡而普通,也欣喜,也尊重,也愉快,就不会有那么多仇恨。
对于普通人,给出尊重是教养,是自尊自爱。对于内心不平,自身被情绪所困、无法自控的人来说,给出尊重,就是保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