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命运

2014-03-07郭宇宽

祝你幸福·午后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改变命运公益广告学者

郭宇宽

前一阵连着出了几个关于高校领导腐败被双规的案例,让我觉得非常震惊。一个是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其已交代招生等问题,涉案金额达数亿元;还有浙江大学副校长褚健,在主管基建的过程中因贪污行为被抓起来,而且他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建立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长江学者;还有浙江大学一位搞环保的专家陈英旭,贪污了亿元课题经费。

这些案件让我想起了前些年上海交大的“汉芯事件”,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发明了“汉芯一号”,借助“汉芯一号”陈进又申请了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使原本该给国人带来自豪感的“汉芯一号”,变成了一起让人瞠目结舌的重大科研造假事件。

我奇怪的是这些人都有着良好的知识教育背景,其中不乏海归派,过去大家爱嘲笑比较穷苦的地方造假泛滥,但怎么能解释,这些在大城市著名高校里衣冠楚楚的教授,学科带头人,做事情的低级无耻程度,跟社会上一些坑蒙拐骗、没有底限的案例相比有过之而不及,斯文扫地,超出满清统治时期《儒林外史》所描写和能想象到的有些读书人的堕落程度。

我们理解一个学者应该有他追求知识的内在价值和尊严,比如做一个科研项目,是为了从科研中获得很多的成绩,这是最理想的状态。按马斯洛的说法,人的需求分几个层次。最低层次是安全和温饱比如生计困难的人,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填饱肚子而去坑蒙拐骗,去偷、去抢,饥寒起盗心啊。有些人面临生活压力,在大城市,买不起房,上有老下有小,意志不坚定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非常难理解的是,最近披露的这些人一路走来该拥有的都拥有了,在北上广都有几套房了,结果还贪污上亿,一个学者到底要这么多钱干什么?欲壑难填啊。想多赚钱,你就去下海当企业家光明正大赚钱不好么?啥都不想放弃,啥都想捞,这些人是咋教育出来的?

前些年,中国特别流行一句公益广告词:知识改变命运。从这个角度讲,这些学者的行为就变的可以理解了。他们选择从事这个行业,无论是环保、科学,哪怕是成为了一名长江学者,我想其实他们对科学研究本身并没有什么兴趣和爱好。知识改变命运的公益广告里讲到,一个学者原来从小就是准备放羊的,家里很穷,本以为以后要一辈子放羊,结果因为考上了著名的大学,现在成为了一名教授,人生非常有成就感。

把这些作为励志的故事是可以的,但是像这样的人为什么不去做一个企业家呢?他们在著名大学里当教授,但人生的追求不能说和那些挖煤发了财的人就有什么区别。如果光是为了改变命运的角度,做企业家更可以理直气壮地实现对财富的追求,当然企业家也要讲诚信,讲正能量。

英国皇家科学院有一个天文学的学者说过:干天文学的学者,第一不能太穷,第二也不能太有钱,干这行如果太有钱了,就会有很多并不是真心想研究学问的人混进来。包括我奶奶从小跟我讲,我们家是读书人家,要读书,她也从来没说过读书要多赚钱,对她来说,读书就是一种传承的生活方式,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读书本身是使命,读好了书就教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就不愧对列祖列宗了。

我试图追寻这些学者的心路历程,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甚至出国,当了长江学者、院士。但他们追求的就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对他们来说学术就是一个生意,并没有想过知识对社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只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可能并没有怎么想到知识对人类有什么意义,知识的研究过程中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快乐,哪怕没有任何乐趣,就是为了出人头地,他们也会干得很勤奋。

知识改变命运这种说法,不能说完全错,也是一种合理的需求。但我总觉得这种调调缺了些什么,这种功利的、势利的价值观至少不应该是现在整个知识阶层的一种导向。endprint

猜你喜欢

改变命运公益广告学者
我们爱劳动(公益广告)
名校阶级论
改变命运的8大发明
程门立雪
知识改变命运
大学者
公益广告
知识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