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汉子一样有春天
2014-03-07火锅
火锅
时尚流行词汇在我的编剧专业学生的故事作业里体现的最明显。前几年一片好基友,今年则到处都是女汉子。女汉子也有春天。
时尚总是隔上几年或者几十年重来一次。有点年纪的中国人对“女汉子”这样的词总会觉得面熟,因为让他们想起来大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流行的“铁姑娘”。在那时候的油画和雕塑中,“铁姑娘”们总是留着齐耳短发,面目严肃地眺望着远方,时刻警惕着阶级敌人的各种阴谋。最突出的是,她们有着无比健壮的、非女性甚至非人类的身体和四肢。同样是表现四肢粗壮的女性,毕加索的《海边的女人》却完全是不同的感觉,那狂放的奔跑让人想到自由想到风。想到的是神性,而中国式的铁姑娘,健壮的身体上却到处都是看不见的锁链。
我妈妈年轻时候就是一个典型的铁姑娘,干起工作来不要命,对自己得到“和男人一样”的评价引以自豪。她认为衣服就是蔽体和取暖的,女人不应该对衣服有任何超出这两项条件的要求,所以她从不打扮自己也不打扮我。于是,大冬天我里面穿着碎花的手工老棉袄,外面套着一件她年轻时候的涤纶西装,裤子是洗白了的蓝裤子,因为短了,下面要命地接了一截崭新的蓝布。上学前我看着自己胸口西装领子里露出来的一片小碎花急地只想哭,要求戴一条围巾来掩饰,被我妈严厉批评为“小小年纪,满脑子都是打扮,没出息!”
因为只讲政治素质不讲审美素质,所以我妈妈这一代铁姑娘审美能力一团糟。不管什么东西,吃的用的摆着看的,一过了她们的手,总会奇迹般地变得非常丑陋。我很怀疑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年轻时候也是铁姑娘,因为她们在“花蝴蝶、花蝴蝶、妹妹你就像那花蝴蝶”的歌声中翩翩起舞,既听不出这歌曲的歌词和曲调多么庸俗,也不觉得自己那像忠字舞的舞步有什么问题。有时候看看洋婆子们,深深感到人是被时代所塑造的。“老”,本来可以是一件精致和尊严的事,但是在这一代铁姑娘的身上,一不留神,“老”,非常无情地变成了一件粗俗的事。
“铁姑娘”是一个明目张胆的阴谋。表面上是“妇女能顶半边天”,其实是在用男性的标准要求女性。女性就是不行,“像男人”才是好的,还有比这更赤裸裸的性别歧视么?
而“女汉子”在这一点上和“铁姑娘”并不完全相同。不排斥自称“女汉子”是为了更好地在男性社会中生存,但我觉得“女汉子”能够成为一个时尚流行词,是社会性别之间二元对立的壁垒松动的表现。这种松动从二十一世纪初就开始了,从那时起就不时地听到人们感叹:“女人不像女人,男人不像男人。”花样美男越来越多,李宇春们也会有数量巨大的粉丝。这大概就是女性主义思潮进入第三阶段的标识——第一阶段,女人和男人一样;第二阶段,女人就是女人;第三阶段,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男人和女人,只存在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所以看起来更中性了,在性别姿态的选择上,你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度。德国酷儿女导演莫妮卡·楚特的某部记录片题目就是《忽男忽女》,片子一开场,一个女人笑眯眯地拿出一张图,上面有各种各样的鸟儿,她说:鸟类就像人类,而鸟类有如此多的类别,人类却只有男性和女性!
尽管我不需要,但我欣赏社会所提供的这种性别姿态选择上的自由度。比如说,我不是玉米,也不喜欢李宇春的歌,但是我在和人交往的时候,很注意别人对李宇春的评价。如果一个男人深恶痛绝地说:李宇春男不男、女不女,怪胎一个!基本上我心里就会对他划下一道鸿沟。因为这种表述里对于性别壁垒的那种保守让人觉得此人食古不化,更不用提他们潜意识所表现出的男性优越意识了。在他们看来,美丽女性的标准应该完全按照男性的需求来规定,女人必须像个男人喜欢的女人——丰满的肉体、柔顺的长发和美丽的脸庞。
应该把这种人发回到中世纪去。
你可以表面是女汉子,内心是萌妹子;你也可以表面是萌妹子,内心是女汉子;你更可以从内心到表面都是女汉子或者萌妹子;除了女汉子和萌妹子,你还有更多的选择,而且你还可以不停地改变。
性别就像一件衣服一样,这个世界不再是单调的非男即女的二元对立,还有着更丰富和自由的选择项,这才是真正的“性感”。人类社会的发展倾向就是让人在所有的空间中都有更多的选择性,包括性别的空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