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动态健康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2014-03-07殷华强
殷华强
荣成市宁津医院,山东 荣成 264300
社区动态健康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殷华强
荣成市宁津医院,山东 荣成 264300
目的分析社区动态健康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作用。方法将我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电子档进行共享,各自筛选出6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仔细研究和对比,对患者实施无障碍24 h动态健康管理。分析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制定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饮食、运动方案与我院制定的药物治疗方案。2组患者实施为期12个月的动态健康管理,比较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差异。结果研究组定期体检、药物调整、饮食控制、运动管理、自我监测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以及干预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动态健康管理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平稳管理,延缓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社区卫生; 健康管理; 血糖
糖尿病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取决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以及有效的防治手段[1-2]。许多糖尿病患者自我控制力较差,缺乏相关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知识和资料。如何寻找一种有效的防控手段成为临床防控的关键[3]。目前,基于社区卫生管理为基本单元的健康管理方式成为慢性病防控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了社区的动态管理模式是否能改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规律,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依据2010年版我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筛选曾入我院诊断为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53例,年龄(65.4±8.7)岁;合并高血压77例;糖尿病肾病3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4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例。
1.2 研究分组
选取我院与社区医疗中心共享电子档案的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未实施动态健康管理的另一社区门诊糖尿病患者60例为对照组。
1.3 健康管理方法
由我院对研究组患者制定相应的医疗方案,并由社区服务中心对患者的用药、饮食、运动等情况进行监督,对患者讲解降低血糖的方法;对照组使用传统的一般性饮食和药物治疗,研究小组并未进行跟踪随访。在对研究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的过程中,要求患者严格限制每日饮食,做到定时定量,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和记录。在对比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随时对患者进行随访,指导用药。患者每2周进行一天血糖监测,包括早餐前、三餐后2小时。每3个月查HbA1c。定期评价患者靶器官功能,监测并发症。所有监测数据实行动态及时双向交流。观察时间为1年。统计并比较两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管理前后,2组糖尿病患者的FPG、 2hPG 、HbA1c变化比较见表1。
表1 管理前后患者FPG、2hPG、HbA1c变化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有着不易被发现的特征,由此成为了对人们健康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而且目前我国对糖尿病患者缺乏统一的诊治程序和相应的管理体系,使我国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中都只能依靠药物进行维持[4]。由于糖尿病患者自我控制力较低,许多人都因为各种因素而不能按照医嘱进行药物服用或控制,最终导致病情加重[5-6]。所以改变用药物治疗糖尿病这一现状是十分有必要和迫切的,基于社区卫生健康动态管理的模式可以有效、无障碍地与社区医生及上级医师交流,真正实行糖尿病患者的整体血糖达标管理。
通过上述分析与研究发现,通过基于社区卫生为基础的动态健康管理模式可以共享糖尿病患者的电子档案管理,患者与医生、患者与患者、医生与医生之间可以随时沟通糖尿病的医疗情况,同时还能指导患者按时、合理用药,对糖尿病并发症也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通过共享系统,医生不仅能对患者进行日常饮食指导,还能时刻监督患者的用药情况。研究进行1年后,研究组的血糖控制达标率明显高于干预前以及对照组。说明基于社区卫生为基础的动态糖尿病管理模式有利于患者血糖控制,能达到平稳降糖、降低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1]于君. 糖尿病护理研究进展[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4): 51-53.
[2]姚立群,张敏,林朝芹. 糖尿病连续性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 568-569.
[3]江伟平. 基层医院门诊2型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J]. 全科护理,2009,17(7): 75-76.
[4]张立颖,彭梦苗,李亚洁. 糖尿病护理门诊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3,27(4): 865-867.
[5]王秋芬. 强化式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中的作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5): 44-46.
[6]郭晓惠,楼青青. 我国糖尿病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1): 6-7.
R587.1
B
1674-9308(2014)05-0123-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4.05.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