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软件,移动盛宴?
2014-03-06王小明
王小明
对很多人而言,打车在很多城市的高峰期是痛苦的事。尤其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有时候在商务区的路边等车超过半小时也没戏。应运而生的打车软件给城市的居民带来了福音。在资本的加持下,基本形成了滴滴与快的两大寡头分割的局面。
对于乘客而言,善用打车软件不仅能够快速叫车,还能获得一定补贴,车费明显降低,消费者当然欢迎腾讯和阿里的烧钱竞争。的哥司机也乐在其中,在正常的营收基础上还有政府补助和打车软件公司的奖励,抢单成了家常便饭。
打车软件的火热值得深思。
首先,基于智能手机的App,形成大规模的是给消费者带来看得见好处的软件,例如晚间订房与网上订餐订机票等。这些软件利用自身的信息和优惠合同让使用者减少了搜寻信息的时间与消费活动的费用。网络支付和结算的便利性强化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
其次,打车软件的狂热,彰显移动互联网对于普通百姓消费习惯的改变。人们从习惯于实体店面对面的询价与消费转变为利用手机进行网络消费。这种习惯的改变反映了网络社会背景下消费者的知识更新,如果不能了解和掌握互联网与软件应用,再多的优惠也与消费者无缘。
资本市场的介入是打车软件能够风生水起的根本原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商业应用软件会越来越多。科技型公司一般流动资金都比较紧张,只有获得天使或者风险投资机构巨额资金入驻的企业才能将科技的理念变成市场的应用,本次滴滴与快的的烧钱竞赛背后的力推者就是腾讯和阿里。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补贴网络叫车的理由是希望解决打车难和空车浪费的现象,但对打车行为的补贴不利于选择公交系统的市民。因此,政府需要考虑补贴的公平性。出租车司机为了获得软件公司的奖励可以重复分段刷卡,这样钻空子行为背后的热情很难持久。因此,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一定要以功效为目标,而不是博取眼球效益就万事大吉。
作者邮箱:wang.xiaoming@shufe.edu.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