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的“环保灯”
2014-03-06张鹏张劲硕
张鹏+张劲硕
这其中,有些灯具以今日眼光观之,其艺术造型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浓缩着令人惊叹的智慧结晶。这期为读者朋友们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件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精美西汉灯具,来自两千年前的“环保灯”——彩绘雁鱼青铜釭灯。
有人说,生活在龙骨山洞中的北京人围起的那堆篝火是先民的第一盏灯;也有人说,甲骨文和金文中所描述的一种以松枝竹苇等为材料制作而成,叫作“烛”的火把才是真正意义上灯的前身;当然了,更多人们认为中国真正的灯具应该出现在战国时期,从造型上来看,受到了作为盛食器的“豆”的启示和影响,同时“灯”的这一名称也与“豆”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青铜器渐渐从祭祀礼制的神坛下走进贵族生活,青铜灯被广泛使用。
秦汉时期的灯具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日常生活不可阙如的用具,并且在制造工艺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多枝华灯灯具流行,甚至吊灯也开始出现,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釭灯,它将科学与艺术高度统一。魏晋以后,随着瓷器的成熟和发展,陶瓷灯具被普通使用起来,同时,灯也越来越多地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寓意。
釭灯环保
让我们回过头来认识一下眼前这件精美的汉代铜灯——从整体看,这是一只伫立的大雁正回首衔鱼。大雁额顶有冠,双眼圆睁有神,脖颈笔直细长,略显肥硕的身体两侧以浮雕方式铸出紧收着的双翼,短尾微微上翘。大雁嘴中的鱼,身体短而肥,体内呈中空,下接两片弧形板组成的灯罩,在其下与背上带柄的灯盘相连。特别要说明的是,大雁额冠以红彩描绘,雁鱼通身以绿彩描绘,试想两千年前刚刚制作完工时,该是何等的精美绝伦。这样的设计有何奇妙之处呢?
这要从这件彩绘雁鱼铜灯的使用方法说起了。大雁和鱼身都是中空相通的,在大雁颈部,有子母口将其与身体相连;在大雁背部,有子母口将带柄的灯盘与雁背直壁圈沿相连;在鱼腹内,两片弧形板将鱼体与灯盘相连。使用的时候,在大雁腹内盛水,油脂点燃时所生成的烟雾会通过鱼腹收集,通过雁颈导入,最终吸附在大雁腹内的水面上,保证了室内空气免受油烟污染。原来,这是一件两千多年前的“环保灯”。其实,它的秘密不止如此。
在汉代造型丰富多彩、设计构造科学合理的灯具当中,类似于这件彩绘雁鱼铜灯,安装有中空导烟管的灯具,都可称之为釭灯,其精良的铸造、合理的设计、科学的理念、美观的造型、深厚的文化等特点,代表了中国古代灯具的发展成就。这里的“釭”在汉代以前并没有和灯联系在一起,而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和车辆上的重要构件,汉代时才将中空管道的结构应用在了灯具上。
精工巧匠的彩绘雁鱼青铜釭灯(这个段落请单独设计,此处大概位置放“彩绘雁鱼青铜釭灯”图片)
汉代釭灯中的杰出代表——彩绘雁鱼青铜釭灯表现出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构思巧妙,设计合理。首先,由于汉代灯具的燃料多以动物油或植物油为主,燃烧后会产生油烟,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彩绘雁鱼青铜釭灯最突出的就是其环保的功能。其次,两片弧形灯罩的设计也很花心思,一来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调节灯光亮度的大小;二来可以根据使用者所处的位置来调整灯光的角度,不必将整个灯在室内挪动;三来还可以起到挡风的作用。最后,如前文所述,彩绘雁鱼青铜釭灯各主要部门以子母口等简便相连,便于拆卸、清洗和携带。
二是造型突出,纹饰优美。首先,造型以雁鱼组合,有着较强的写实性,抓住了大雁和鱼的突出造型,有学者认为与汉代画像石刻的写实手法相近。其次,纹饰图案优美,尤其是彩绘的使用,更给大雁和鱼赋予了生命的气息。
三是涵义丰富,寓意美好。有人说,因为大雁在古代代表着夫妻挚爱、诚信守则,鱼(特别是这条鲤鱼)在古代代表着富足美满,所以这样的组合表达了人们追求吉祥美好的心愿;也有人说这里的雁衔鱼有“获胜”的意思,表达了人们对胜利的追求和渴望。
大雁吃鱼?
然而,在艺术上越有成就的造型或创意,往往在科学上越存在着诸多纰漏。
第一次见到彩绘雁鱼青铜釭灯的朋友,都会被大雁张嘴“衔鱼”或“吃鱼”的样子吸引。然而,大雁真的会吃鱼吗?其实,大雁和其他各种鸭子、天鹅,都属于雁形目(Anseriformes)鸟类,世界上约有150种。在这些种类中,绝大多数种类的主食都是水草、谷类或者植物种子。我们从它们扁扁的喙的形态上也能想象得到,有谁会用铲子或者铁锨抓鱼呢?那些善于捕鱼的鸟,其喙都是长而尖的,像渔叉一般,例如鹭类、鸬鹚、海鸥等等。雁形目中,主要以鱼类为食的只有嘴尖尖的秋沙鸭属(Mergus)的种类。
此处大概位置放“大雁图1和大雁图2”,“秋沙鸭图1和秋沙鸭图2”
有趣的是,这件釭灯的动物造型,从体态、脖颈与身体结构比例上看,是典型的“雁”形;然而其喙上衔鱼,为了凸显些许的“科学性”,其喙并没有写实地塑造为扁嘴,而是比较尖细的嘴。
当然,雁鸭类并不是完全的素食主义者,它们如果偶尔碰到小鱼、小虾、小型甲壳类或者小型软体动物,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会尽可能捕食;甚至在繁殖季节,为了补充动物蛋白,增加营养,它们还会刻意地去捕捉这些动物性食物。
至于这只大雁恨不得把嘴巴张成90度,在自然界中也是不可能发生的。毫无疑问,当时的工匠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了这件灯具,他们把大雁和鲤鱼这两种典型的吉祥动物结合在一起,但想象大于了现实。
另外,所有雁类的头上都没有冠羽,那么这只大雁的头冠的红彩仅仅是为了装饰的吗?其实不然。想研究这个问题,还要说下,古代汉人看到的是哪种大雁,或者说是哪种大雁作为的原型来塑造出这一形象的。
在我国,一直以来分布最广的大雁是鸿雁、灰雁和豆雁,此外,斑头雁和白额雁虽然分别在我国西部和东部分布较广,种群数量也较大,但古代汉人见到它们的可能性很小。而鸿雁(Anser cygnoides)的颈前棕白或者淡黄色,颈后至头顶,直到额部都为深棕色,颜色对比明显,这恰使头冠的棕色部分更加突出。更何况,由鸿雁驯化而来的中国家鹅已在汉朝早已成为最常见的家禽之一了。与其说,彩绘雁鱼青铜釭灯的艺术形象来自大雁,不如说来自中国家鹅。
此处大概位置放“家鹅图”
总之,在它的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作为青铜釭灯环保实用的一面,也能看到充满艺术气息的一面,更能看到古代劳动人民与动物之间关系密切的一面。
诗作里的追忆
汉代釭灯既是个实用器,更是精美的艺术品。直至魏晋时期,釭灯依然流行于上层社会生活当中,在晋朝文学家夏侯湛《釭灯赋》中曾留下了“气象妙工、取光藏烟”的赞誉;南北朝时人们依然了解和使用这种类型的灯具,留下了众多诗文当中“金釭”、“兰釭”等美誉;但非常可惜的是,唐代以后就再也没出现了;宋代词人晏几道也正是借古吟咏,在词作《鹧鸪天》中留下了釭灯仅有的回忆: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此处诗歌单独设计
在中国已知出土的汉代釭灯当中,除了以雁鱼为题材的造型之外,还有牛、凤鸟、宫女等造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妻子窦绾墓中出土的长信宫灯,据统计总数大约为9件。而彩绘雁鱼青铜釭灯也不仅仅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另有一件出土于陕西神木,现收藏在陕西省博物馆;另一件出土于山西襄汾,现收藏在山西博物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分别去看看他们,给它们做张全家福吧。
此处大概位置放“长信宫灯”图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