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2014-03-06魏琪高聪芬
魏琪,高聪芬
我国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魏琪,高聪芬*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科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5)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ӧthe)是我国茶区普遍发生的重要害虫之一,本文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该虫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和发生规律,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近些年来有关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方法,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假眼小绿叶蝉;发生规律;害虫防治
假眼小绿叶蝉 Empoasca vitis (Gӧthe)隶属同翅目(Homoptera)叶蝉科(Cicadellidae),主要是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致使茶树生长受阻,被害芽叶卷曲、硬化,叶尖、叶缘红褐焦枯。由于该虫体小、危害隐蔽、繁殖快、发生代数多且世代重叠严重,因此防治难度较大[1]。本文综述了有关茶树假眼小绿叶蝉发生和综合防治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茶树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1 特征特性
1.1形态特征
卵:新月形,长约0.8 mm,初产时呈乳白色,后渐变为浅绿色。孵化前前端隐约可见一对红色眼点(图1:A)。
若虫:形似成虫,共分5龄,初孵若虫体长0.8~0.9 mm,呈乳白色,体表有细毛,复眼突出明显头大而虫体纤细(图1:B);2龄若虫为浅黄色体节明显(图1:C);3龄后若虫呈浅绿色,始露翅芽,腹部明显增大(图1:D);4龄若虫翅芽明显可见(图1:E);5龄若虫翅芽可伸达腹部第节,第4腹节膨大,体型与成虫近似(图1:F)
成虫:体长(连翅)约3.1~3.8 mm,体色呈淡黄绿色或黄绿色。头顶中部有一对绿色小斑点,复眼为灰褐色,无单眼,仅在头部前缘有一对绿色小圆圈(称假单眼)。中胸盾片中央及端部有浅白色条带。前翅浅黄绿色,基部绿色,翅端透明或呈微烟褐。足和体同色,但各足胫节端部及跗节呈绿色(图1:G)。
1.2为害特点
假眼小绿叶蝉主要以成虫和若虫汲取茶树汁液,并且其雌成虫将卵产于嫩梢组织内,影响茶树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正常输送,导致茶树芽叶失水,其危害可大体分为四个时期:失水期、红脉期、焦边期和枯焦期。各危害时期茶树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初发时茶树芽叶生长缓慢,进而表现为凋萎、叶脉变红,若继续遭受其危害,芽叶则会严重失水,嫩叶即从叶尖或叶边缘开始焦枯,节间短缩、质地变脆,最终因叶片得不到维持基本生命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芽叶完全停止生长,芽及已展叶呈红褐色或褐色焦枯,茶树丧失了生长能力,严重时成片茶园似火烧状[2],受其危害的芽叶在加工过程中碎茶量增加,易产生烟焦味,茶汤色浑浊,滋味苦涩,严重影响了茶叶的品质。
图1 假眼小绿叶蝉各虫态特征Fig.1 Morphology of Empoasca viti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2 发生规律
假眼小绿叶蝉一般在春季气温升至10℃以上时,随着茶芽的萌动,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取食、孕卵,至茶树发芽后开始产卵繁殖。成虫有陆续孕卵和分批产卵的习性,在适宜的条件下一般15~20 d就可以完成一个世代。年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在长江流域茶区一年发生9~11代,在福建11~12代,广东12~13代,在海南省一年可发生13代以上。由于地理条件及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假眼小绿叶蝉在我国茶区一年中的消长动态有较大的差异,发生规律基本上可分为单峰和双峰两种类型。单峰型是指一年中只有一个发生虫量高峰期,一般发生在7~8月份,主要为害夏秋茶;双峰型一年有两个发虫高峰,第1峰发生在5~6月,主要危害夏茶,第2峰发生在9~10月,主要危害秋茶,田间调查表明,在我国的不同茶区,假眼小绿叶蝉以双峰型的发生较为常见[3-5]。
由表3能够直观地看出单个指标的得分情况,而结合表4两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进一步对每个指标进行加权汇总,能够推出每个因子的总得分公式:
3 综合防治技术
茶叶作为一种日常饮品和健康食品,其品质的优劣与色、香、味密切相关,首先要求农药品种对茶叶的品质无不良影响;由于茶叶全年多次连续采收,要求农药在茶叶中的残留期不能过长;另外,茶叶的主要采摘部位(茶芽)是直接喷药的部位,采下的鲜叶一般不经洗涤就直接加工制成成茶,人们饮茶时又用沸水进行多次浸泡,这就要求农药在茶叶中残留量和水浸出率低于相关标准,这也是关系茶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防治假眼小绿叶蝉时,首先应大力提倡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再结合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以保护茶叶生产安全,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茶叶品质,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1农业防治
3.1.1 加强茶园管理
及时中耕除草,增强茶树通风透光性能,改善茶园内部环境;实行配方施肥,合理间作套种;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合理配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促进茶树正常生长[6];秋冬季清园,减除病虫枝和细弱枝,扫除地面枯枝落叶,清除茶园杂草,由此可降低越冬虫口基数,减小危害。
3.1.2 选择抗性品种
茶树品种的抗虫性研究对茶树品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金珊等[7]在2008~2010年间比较了9个茶树品种(8个表现差异较大的地方茶树品种和全国推广良种)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在这9个茶树品种上的生长发育(各虫态生长期和生命周期)、繁殖(每头雌虫产卵量和若虫成活率)和取食行为(刺探次数、取食时间)存在明显差异。
3.2.1 天敌防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对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的生物防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洪海林对湖北咸宁假眼小绿叶蝉天敌调查后发现,其自然天敌种类极其丰富,其中捕食性天敌46种、寄生性天敌12种、病原性天敌4种,包括蜘蛛、步甲类、寄生蜂、蚁类、瓢虫、捕食螨等[8]。茶园内天敌尤以蜘蛛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约占茶园害虫捕食性天敌数量的70%以上[9],在时间和空间上能与假眼小绿叶蝉衔接,是其主要的天敌类群。但是对于采用化学药剂防治的茶园,由于喷药量和次数较多,有些药剂(如乐果)对蜘蛛的杀伤性极大,蜘蛛种类也比自然茶园少得多,起不到天敌防治的作用[10]。因此应注意合理控制施药次数和用量,在天敌昆虫虫口密度大时尽量避免用药,从而通过保护天敌来控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
3.2.2 微生物防控
利用有益的细菌、真菌或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害是一种重要的无公害防治手段。濮小英等[11]于2002年在浙江遂昌茶园使用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拟青霉的纯孢子悬乳剂对茶假眼小绿叶蝉进行了真菌杀虫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拟青霉纯菌剂25 d内的平均防效分别为49.5%和19.0%,如果结合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按3%(W/V)的比例分别与两种真菌的纯孢子悬乳剂混配(即3 g/100mL),喷施后可大大提高防效,混配后的500倍液最高防效分别可达83.4%和71.3%,25 d的平均防效为66.8%和62.1%。另外Bt制剂在茶树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张欢等[12]试验表明生物农药Bt制剂(山东泰安利邦农化生产)的300倍液对茶小绿叶蝉防效较好,用药5 d后的防效为69%,7 d后可达82%,效果与化学农药相近。
3.2.3 植物源农药
用于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植物源农药主要有鱼藤酮、苦参碱、印楝素、除虫菊素等。赵冬香试验结果表明,鱼藤根提取物的药效与吡虫啉和噻虫嗪的防效相当,在40 mg/L浓度下即可满足田间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要求,药后5 d的防效可达97.24%[13]。喷施鱼藤酮的小区假眼小绿叶蝉的残存虫口行动呆滞,不活跃,中毒症状明显[14]。作为植物源农药,苦参碱的作用主要是能引起害虫神经中枢麻痹,致使虫体蛋白质凝固,堵塞气孔,使其窒息而死,王庆森等[15]试验表明,1.2%苦参碱水剂500倍液和1000倍液都可用于防治茶小绿叶蝉,7内的防效均优于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印楝素防治害虫主要以拒食、驱避作用为主,兼有调节生长发育作用,研究表明印楝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2~3龄若虫有较好的拒食作用[16],田间试验中,文兆明等[17]使用0.5%的印楝素乳油1000倍液防治茶小绿叶蝉3 d的防效达到了82%,防效较高。此外,高香凤等[18]研究表明,在有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发生高峰期前使用1.5%除虫菊素600~800倍液、3%除虫菊素微囊悬浮剂800倍液均可取得良好的防效。
3.3物理防治
对假眼小绿叶蝉进行物理防治主要是采取色泽或信息素诱杀技术,即利用害虫对色泽或信息素的趋性进行诱集或干扰害虫行为而形成的防治措施。
根据赵冬香等[19]研究表明假眼小绿叶蝉对黄色的偏嗜性最强,而且更易趋向黄绿色、浅绿色。姚雍静等[20]试验结果表明在茶蓬面插黄色诱虫板能有效控制茶小绿叶蝉的发生,面积为30 cm×40 cm的色板(板与板悬挂间距为5 m)在每亩茶园的控制效果可达90.02%。此外,色板也常与昆虫信息素(引诱剂、性诱剂)配合使用。彭萍等[21]研究表明在每500 m2茶园中挂30 cm×30 cm黄绿色粘板20块,最大可降低其虫口密度34%,若在此基础上结合使用信息素,即在黄绿色粘虫板上挂入茶假眼小绿叶蝉性信息素诱捕器(诱芯),则捕杀的成虫数量比仅用黄绿色粘虫板超出29.33%,效果十分明显,但由于此方法主要是针对成虫进行诱捕,因此使用时应把握合适的时机。
3.4化学防治
目前,茶区药效评价所涉及的主要是茚虫威、虫螨腈和联苯菊酯等高效低毒类药剂。洪海林等[2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4%帕力特(虫螨腈)悬浮剂450 mL/hm2和15%凯恩(茚虫威)乳油330 mL/hm2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 g/hm2,这与吴全聪[23]、彭萍[24]、王华建[25]等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这两种药剂1~21 d的防效介于80%~90%之间,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期。周晓东等[26]研究表明,2.5%天王星(联苯菊酯)乳油40 mL/hm2能迅速降低虫口密度,防效明显,这与程诗韬[27]、王豪[28]、占江伟[29]的试验结果一致。此外,陈宗懋[30]对几种菊酯类农药的药效、杀虫谱、残留量、安全间隔期、泡茶时的浸出和ADI值等因素进行试验,综合比较后建议在无公害茶叶生产中,联苯菊酯应为菊酯类农药的首选,不仅因为其具有较好的防效,还可以发挥一次喷药兼治多种茶树害虫的作用。
害虫防治显然不能依赖单一品种,药剂混用是延缓害虫抗药性的重要途径。魏勇等[31]田间药效试验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与啶虫脒、吡虫啉和阿维菌素3种药剂混合使用防治假眼小绿叶蝉3 d后防治效果都在85%以上,明显高于其单用防治效果,施药后7 d其防治效果也均在80%以上,这与范昆等[32]研究结果一致。
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历来都是茶叶优质、高产的重要保证,但其防效高低取决于药剂的选择和施药时期的把握,应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即应注意多种药剂的交替使用,避免产生害虫抗药性。
4 结语
近些年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该虫仍是茶树的主要害虫,防治过程中也存着诸多问题。比如对假眼小绿叶蝉发生规律研究仅局限于部分地区,缺乏比较性和系统性;生物防治的成本较高,研究不够全面,应用技术复杂不易掌握;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病原微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田间药效试验阶段,商品化制剂还不成熟等等。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无公害的防治目标,笔者认为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一些深入研究。
第一,选育高抗、优质的茶树新品种,在我国适宜种植的地区中推广,这是减少该虫为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国丰富的茶树资源为高抗、优质资源筛选提供了基础。
第二,深入研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提升种群数量预测预报技术,对不同地域的茶叶主产区的害虫田间发生规律进行比较,提高准确性,同时建立和完善种群数量发生动态预测模型。
第三,加强以生物农药为主,化学农药为辅的高效低毒制剂的研制。随着人们生态环保、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减少甚至停止使用化学农药正逐渐成为茶业界的共识,应充分发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以达到提高防效、降低农残、保证品质、种植绿色有机茶叶的目的,真正实现对茶树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
[1] 郭慧芳.茶树重大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1(1):132-134.
[2] 周铁峰.茶叶病虫害防治原色图谱[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2-43.
[3] 王庆森,黄建,阙振炜,等.柘荣有机茶园主要害虫发生与防治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59-61.
[4] 毛迎新,邹武,马新华,等.假眼小绿叶蝉卵密度及其寄生率消长动态的模糊聚类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9,38(1):16-18.
[5] 汪云刚,李良静,冉隆殉,等.不同种植模式下茶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的调查[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2):413-415.
[6] 姚雍静,牟小秋,赵志清,等.施肥技术对茶树主要病虫害及天敌田间发生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1, 39(9):84-87.
[7] 金珊,孙晓玲,陈宗懋,等.不同茶树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255-265.
[8] 洪海林.茶小绿叶蝉的天敌及其控制作用[J].中国茶叶,1989(6):14-15.
[9] 高景林,赵冬香,陈宗懋.白斑猎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捕食作用[J].热带作学报,2004,25(3):72-74.
[10] 王沅江,谢振伦,庞雄飞.假眼小绿叶蝉及天敌蜘蛛生态位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8,28(6):401-406.
[11] 濮小英,冯明光.两种杀虫真菌制剂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4):619-622. [12] 张欢.Bt制剂(万打)对茶小绿叶蝉的控制效果[J].新农村,2012,(13):61.
[13] 赵冬香,高景林,徐汉虹.鱼藤根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J].热带作物学报,2005,26(4):86-89.
[14] 田新湖,陈益生.鱼藤酮等生物农药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药效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2012,(1):127-128.
[15] 王庆森,吴光远,曾明森,等.苦参素防治茶树主要害虫的效果[J].武夷科学,2002,18(1):191-195.
[16] 赵冬香,徐汉虹,高景林,等.印楝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的生物活性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4(3):30-32.
[17] 文兆明,韦静峰,彭有兵,等.几种植物源杀虫剂防治茶小绿叶蝉效果比较试验[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379-383.
[18] 高香凤,吴光远,曾明森.几种生物农药防治有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效果[J].茶叶科学技术,2010,(3): 9-12.
[19] 赵冬香,陈宗懋,程家安.假眼小绿叶蝉对不同颜色偏嗜性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1,21(1):78-80.
[20] 姚雍静,王家伦,何莲,等.黄色诱虫板对茶小绿叶蝉的诱捕效果研究[J].茶叶,2010,36(2):90-92.
[21] 彭萍,徐进,侯渝嘉.假眼小绿叶蝉性信息素田间诱捕试验[J].南方农业,2007,1(1):77-78.
[22] 洪海林,丁坤明,饶漾萍,等.四种杀虫剂对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9): 4273-4275.
[23] 吴全聪,雷永宏,谢沛余,等.5种新农药对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治效果[J].茶叶,2012,38(1):24-26.
[24] 彭萍,王晓庆,林强,等.15%茚虫威防治茶假眼小绿叶田间药效试验[J].茶叶通讯,2010,37(1):27-28.
[25] 王华建,李继,周铁锋,等.虫螨腈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2(6):864-865.
[26] 周晓东,王润龙,黄亚辉,等.天王星(联苯菊酯)在茶叶生产上的安全性试验[J].茶叶通讯,2002,(3):24-25
[27] 程诗韬.100g/L联苯菊酯乳油防治茶树茶小绿叶蝉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24.
[28] 王豪.几种杀虫剂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2,33(3):42-43.
[29] 占江伟.10%联苯菊酯EC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J].茶叶科学技术,2007,(3):14.
[30] 陈宗懋.无公害茶叶生产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选择[J].中国茶叶,2002,24(3):3-4.
[31] 魏勇,龚亮,何琪.高效氯氟氰菊酯与不同杀虫剂混合使用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J].茶叶通讯, 2010,37(1):20-21.
[32] 范昆,张勇,曲健禄,等.药剂防治茶小绿叶蝉的试验[J].落叶果树,2012,(5):11-12.
Advance in Research 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Controlling of the Tea Green Leafhopper,Empoasca vitis(Gӧthe)
WEI Qi,GAO Cong-fen*
(Department of Pesticide Science,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5,China)
The tea green leafhopper〔Empoasca vitis(Gӧthe)〕wa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pests of Chinese tea plantations. It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a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occurrence regularity were comprehensively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Besides, controlling methods of the pest including agricultural control, biological control,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ntrol in recent years were summed up. Finally the research points in future were put forward.
Empoasca vitis(Gӧthe), occurrence regularity, pest control
魏琪(1989-),男,硕士,研究方向为杀虫剂毒理和抗药性。E-mail:njauweiqi@gmail.com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