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传统文化传承及教育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4-03-06崔成学
崔成学
(延边大学 师范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面临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问题。朝鲜族当然也不例外。科学地认识朝鲜族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教育现代化问题,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朝鲜族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朝鲜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对于“传统”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此解释为:“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的、体现人的共同体特殊本质的基本价值观念体系。”[1]而对文化的定义更是多得举不胜数,有学者说已有400多种对文化的定义。我国顾明远教授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设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2]
纵观前人的研究,笔者认为朝鲜族传统文化是由历史沿传下来并体现朝鲜民族共同体特殊本质的、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传统文化涉及的范围甚广,与学校教育有密切关联的有民族语言文字、民族历史、民族文学艺术、民族饮食、民族体育、民族礼仪文化等。
总体上看,由于受惠于国家的民族政策,朝鲜族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民族教育体系,加上朝鲜族自身的努力,朝鲜族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情况良好,其成就值得肯定。但是,朝鲜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也不少。从大的方面看有以下几点:
(一)民族学校的吸引力不够强,失去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
学校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学生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学生通过家庭、社区等渠道也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但这种传承方式相对而言并不稳定,具有随机、任意的特点。学校进行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是由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进行的较为全面、系统的教育。朝鲜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主要靠朝鲜族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然而,由于朝鲜族学校的吸引力不够强,许多学生转入到汉族学校,失去了许多朝鲜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朝鲜族学生。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2012年在汉校就读的朝鲜族学生占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朝鲜族生源的27%。[3]散居地区朝鲜族跨民族择校生比例则更高。民族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石和文化结晶,而在转入到汉族学校的许多朝鲜族学生身上,已经不具备民族语言文字这一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或仅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对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更是缺乏了解。
导致民族学校吸引力不够强的主要原因有:
1.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教育的认识偏差。朝鲜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因人而异,较为极端的有以下两类:一类认为离开了民族文化,办民族教育有何意义?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传承,而且传承得越完好、越纯洁则越好;另一类认为民族传统文化已过时,对即将步入主流社会的年轻人没有用,甚至有人认为民族传统文化陈旧落后,是培养现代人、实现现代化的障碍。对民族文化持否定或无视态度的人,当然不愿把孩子送到民族学校。朝鲜族群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否定民族传统文化,但认为在民族学校学不好汉语,影响子女在现代社会生存乃至发展,因此把学好汉语作为选择学校的主要理由。
2.民族学校学习负担大,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朝鲜族中小学与汉族中小学学制一样,但朝鲜族学生却比汉族学生多承担一门语文课的学习负担。笔者比较过延边地区若干所朝鲜族小学和汉族小学的总课程表:朝鲜族学校一周除几天的第7节课之外,其余每节都排满了课程;汉族小学的总课程表中,第6或第7节显示为空白或自习的不少。以地处同一学区的延吉市公园小学(朝校)和梨花小学(汉校)为例,公园小学除了1-2年级周二、周四、周五的第七节之外,各个年级每天的1至7节都排满了课(包括班队活动)。小学1-2年级一周32节,3-6年级为一周35节。梨花小学1-2年级一周的课为26节,3-4年级一周的课为30节,5-6年级一周的课为31节(包括班队活动)。一个方面,朝鲜族学校学生学习负担大;另一方面,朝鲜族学生通过课余时间自主强化,或补充学习某门课程、参与其他活动的时间受到限制,以致影响这些课程成绩的提高和多种能力的培养。
(二)居住地没有民族学校(班),难以接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从朝鲜族人口的分布情况看,改革开放之前朝鲜族主要居住在东三省,尤其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集中。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加快,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不少朝鲜族纷纷进城务工。据邰静波的研究,有30%的朝鲜族从原居住地流动到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为主的其他地区,[4]而且其人数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在内地大城市、沿海城市长大的朝鲜族学生,因为当地没有朝鲜族学校(班),所以难以接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在传统朝鲜族居住地也存在因为没有朝鲜族学校(班),难以接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不少朝鲜族学生,由于朝鲜族人口的负增长和人口流动,导致生源锐减,原居住地的朝鲜族学校被撤并而转入到汉校学习。
在没有民族学校(班)的地区学习、生活的大量朝鲜族学生,不懂或不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媒介。民族语言文字的缺失,一方面影响民族历史与文化知识的习得;另一方面降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势严峻。
(三)朝鲜族学校民族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据一项对吉林地区和延边地区朝鲜族中学生的问卷调查,无论是吉林地区还是延边地区,无论是朝鲜族学校学生还是汉族学校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差别并不显著,大部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处于“知道一些,但不多”的水平,平均占74.5%。[5]朝鲜族学校学生与汉校朝鲜族学生除朝鲜语言文字之外,对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的了解上没有显著差别,说明朝鲜族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存在问题,以下略举几点:
1.对民族文化课程开发虽有高度认同,但实际实施民族文化教育并不充分。民族文化课程所占比重本来就少(1.5%),可这些课程也不能开足是目前的现实。在延边州,民族文化课程基本上是由朝鲜语文或历史教师、班主任教师承担。据了解,由于受现行教育制度及选拔制度的影响,不属于考试科目的民族文化课程常被考试科目挤占。
2.朝鲜族学校民族文化教育内容、方法、途径上存在一些问题。朝鲜族学校民族文化教育内容从总体上看,偏重于礼仪方面的教育,而民族文化中核心内容——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教育显得不够。民族文化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用课堂上讲授书本知识的方法,很少利用其他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体验性、实践性的民族文化教育。从民族文化教育的途径看,主要是通过专设的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及朝鲜语文、历史等学科课程来进行。由于朝鲜族学校学生除语文外,其他学科以与汉校学生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试题参加各种考试,所以朝鲜族学校使用的教材基本是编译的教材。虽然其中包括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但毕竟有限。正因为这样,学校更应该在发挥学科教学作用的同时,结合其他多种途径,全方位地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然而,在这方面多数学校做得还不够充分。
3.民族文化教育缺乏操作规范。延边州教育有关部门编辑出版了民族文化教育教材,并免费向中小学师生提供,为推动民族文化教育做出了难能可贵的努力,但却没有同时出台民族文化课程标准,更没有相应的评价机制。[6]担任民族文化课程的教师对所任教课程的热情、知识掌握程度、课程驾驭能力参差不齐,针对他们的专门培训不足,加上没有相应的管理、评价机制,致使民族文化教育缺乏操作规范,制约了民族文化教育有序、深入地开展。散居地区更是缺乏操作规范,既有开设民族文化专门课程的学校,也有没有开设民族文化专门课程的学校。
二、朝鲜族教育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朝鲜族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曾取得了许多令人注目的成就,但也显露出与现代社会发展、时代要求不相符的一些问题,这里仅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朝鲜族教育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方面
教育思想观念应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革。但朝鲜族学校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依然很深,教育观念的现代转化不尽如人意。如在人才观上,不管学生的个性、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情况如何,只要学习成绩好、能考上大学,就认为是人才。在教学观上,教学目标过于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在师生观上,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学生则处于被支配地位,以提倡教师的绝对中心和权威为基本特征。
(二)教育设施、设备方面
多年来,由于学生数越来越少,按人数下拨给学校的经费也较汉校越来越少。各地朝鲜族学校的经费一般只有当地汉校的几分之一。以笔者调查过的一所朝鲜族小学为例,有一年该校的取暖费、电费等开资达5万,而当年的公用经费只有4万左右。据学校网站公布的捐助取暖费明细,竟有34 600元是由村和个人捐助解决的。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后,政府增强了义务教育的经费,但朝校较汉校业已形成的落后局面,加上伴随朝汉学校学生数的差距而出现的越来越大的教育经费上的差距,使得不少朝鲜族学校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受到经费上的限制,专用教室及器材装备简陋或不足。有的学校设施、设备相对完备且先进,但办学条件的改观有时需要靠学校领导的“公关能力”或“哭穷能力”,而以正常的投入实现教育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明显不足。
(三)教育方法、手段方面
以教师灌输为主和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法和学法在朝鲜族学校比较普遍。不少教师忽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片面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情况。在教育方法上呆板生硬的理论说教多,不能把理论具体化和实践化;具体教学方法除讲授法、问答法等个别方法之外,不用或很少用发现法、范例教学法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有的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备不够充足;有的学校虽然设备齐全,但因朝鲜族学校教师队伍老化,教师自身现代化应用水平有限,能力不够,或因教师自身认识上的偏差和积极性的不足,未能充分地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和图书资料建设中,影响了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推广。
(四)教师队伍方面
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只能依靠现代化的教师去体现。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应达到的目标是:在数量上要满足需要,在结构上要达到合理,在师德以及业务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要做到优良。按照这一标准,目前朝鲜族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从数量上看,因为朝鲜族学校萎缩和撤并,教师总体数量有余,但在不少学校存在部分科目教师紧缺且难以补充的问题。离大、中城市中心越远的地区的学校、乡镇学校,这一问题也越严重。从结构上看,教师总体数量有余,但因涉及编制的问题,难以录用大中专毕业生(如延吉市一所初中十年间未能招进一位师范毕业生。磐石县朝鲜族小学从1999年到2011年未能招进一位师范毕业生),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极不合理;另一方面,部分科目教师数量不足,又难以补充缺口,只能以非专业教师顶替。因而从整体上看,朝鲜族教师的专业结构也不合理。朝鲜族学校萎缩和撤并,增加了一些教师的不安心理;教师队伍老化,缺乏积极上进的氛围和自主发展的意识……诸多因素也连带影响了朝鲜族教师师德以及业务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使朝鲜族教师队伍距离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尚有差距。
三、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民族教育现代化共赢
民族教育既要关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关注民族教育的现代化,要两者兼顾。为促成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民族教育现代化共赢,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和民族教育
上文提到朝鲜族群体中不少人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教育有认识偏差。为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民族教育现代化共赢,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和民族教育。
首先,对传统性的或现代性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教育不可片面、过分地肯定或否定。传统与现代都是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以身作则”、“因材施教”等许多教育原则、方法是传统的,但又是现代的。“现代社会并不单纯是现代的,而是现代加传统的”,“从许多方面看,现代性是对传统性的补充而不是取代。”[7]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有优秀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不能因其落后的一面而对它采取全盘否定或无视的态度,也不能因其优秀的一面只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拒绝接受现代化。
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教育。民族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民族人才,也不仅仅是让少数民族的孩子进入主流社会,而是要通过教育培养既能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与其他兄弟民族和谐生活、又能放眼世界的民族人才。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教育,还需以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观点看待民族教育。如不少人忽视民族学校,是因为他们认为子女在主流社会生存乃至发展,需要让子女到汉校念书。过去,以民族中小学毕业的学生在汉语环境中确实遇到过很多困难。现在的情况和过去大不一样,朝鲜文教材和朝鲜族教师几乎成为唯一信息源的时代已成为过去,朝鲜族的新一代从小生活在能够接触电视、图书、报刊、电脑等许多汉语媒介的时代。朝鲜族学校的汉语课的课时数有了增加,汉语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总体上看,现在的朝鲜族中学毕业生的汉语能力与汉族学生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汉语语言水平特别优秀的少,但已经能够在通用汉语的环境中自如地沟通、学习或工作。据双语教育领域的世界大师USC的Stephen Krashen教授及其他研究者进行的共同研究,能以双语构思的学生的智力远比仅以单语构思的学生的智力发达得多,能以双语构思的学生思考的广度也比仅以单语构思的学生广。[8]依据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就读于朝鲜族学校,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答卷的朝鲜族考生,较汉校的朝鲜族考生享受更多的加分照顾。另外,朝鲜族中小学出身的大学毕业生,以其多懂一门语言的优势,在一些行业、尤其在涉韩企业的就业好于汉校出身的朝鲜族大学毕业生。所以,对民族教育也应辩证地去认识和对待。
(二)增强民族学校的吸引力,吸引更多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前文我们论述了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和民族教育,但是如果民族学校不能以其质量和特色吸引朝鲜族家长和学生,就会影响他们选择民族学校接受民族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学校的吸引力涉及面不少,这里主要围绕区别于汉校的、具有民族教育标志性特征的双语教育加以论述。
1.要继续提高通过汉语学习所应达到的目标要求,相应地适当增加汉语文的教学时数。如上所述,朝鲜族社会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提高汉语学习所应达到的目标要求的语言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这也顺应了朝鲜族家长对学生汉语能力的期待,能够多留住朝鲜族学生接受民族教育,传承民族文化。
2.要打破所有课程都用民族语教材、用民族语讲授才是民族教育的传统观念。汉语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教科书中也要多补进汉字,教学用语和板书中也要多利用汉语和汉字。据笔者了解,一些朝鲜族中学毕业生和在校生,虽通过世界地理、朝鲜语文等课程学过亚马逊河、契诃夫等河名、人名,但不清楚用汉语怎么读、怎么写。有的教科书的附录中补进了汉朝(英)词汇对照表,有的教科书在正文中也补进了汉字,但还是不足。应随年级的升高,部分科目利用汉文教材(汉文教材作为辅助教材或以汉文教材为主要教材)进行双语教学。
3.要削减朝鲜语文教学内容与课时数,适当降低知识要求,以缓解如上所述朝鲜族学生的学习压力,弥补学习其他课程、校内外各种活动时间的相对不足。为此要调整朝鲜语文教材、教学、训练的内容及其比重。从小学到中学的整体而言,朝鲜语文课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的语法、词语、修辞方法、阅读知识等内容相当多,一些同(反)义词、词性、词尾、句子成分等方面的训练题对今后不以朝鲜语学能力为工作需要的多数朝鲜族学生来说,有些多且偏难。有的学生希望民族语文学得更为广博、更为精深,朝鲜族也需要朝鲜语文专门人才,这样的需求最好是通过基础教育阶段选修课程的学习和在大学的专业学习来解决。朝鲜语文和汉语文中一些重复的课文也可以简略处理。
另外,增强民族学校的吸引力,既要特色,又要质量。有关内容在下文分述。
(三)筹建民族学校(班),保障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在朝鲜族学校学习的学生毕竟能够学到民族语言文字,民族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族语言文字又承载着不少民族传统文化内容,而且长年与朝鲜族师生共处,目濡耳染,能够习得一定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而居住地没有民族学校可上的学生,连基本的民族文化常识都难以了解。我国有许多保障少数民族权益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教育政策。我国《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中指出,“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第二十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将适应当地少数民族需要的经济、文化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第五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领导和支持”(第九条)。[9]朝鲜族应依据民族政策和民族教育政策,努力争取迁入地政府投资新建公办民族学校(班)、改造民办学校为公办学校;为新建朝鲜族民办学校(幼儿园)和改善朝鲜族民办学校(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努力争取政府的扶持。与此同时,要通过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筹建民族学校(班),以保障学生接受民族教育,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撤并朝鲜族学校的地区也应通过采取在汉校增设民族班,对住宿费、交通费予以补助等措施,努力保障朝鲜族学生接受民族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四)加强和优化民族学校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1.应开设与朝鲜族历史与文化关联的专门课程,并保障课程学习正常进行。一些学校没有开设朝鲜族历史与文化的专门课程;有不少学校虽已开设了,但因其不属于考试科目常被考试科目挤占,得不到正常教学。培育和强化民族文化及民族意识,一定要把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专门课程列入学校的课程计划中,并保障课程实施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2.要发挥好朝鲜语文、艺术(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功能。朝鲜语文、艺术(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是最适宜于进行民族文化及民族意识教育的学科。朝鲜语文课除发挥好语言文学的功能外,还应通过调整内容体系,使学生通过朝鲜语文的学习,更多地了解朝鲜民族的过去和现在、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增强民族意识。艺术、体育等学科也应精选并充实朝鲜族学生既感兴趣又具民族性的内容,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更加喜爱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和体育,以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
3.民族文化与民族意识方面的教育还应通过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进行,要提高家庭、社区、网络中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强化体验性、实践性的传统文化教育。
(五)与时俱进,促进民族教育的现代化
1.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要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等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体现在培养目标上、教育内容上、教育方法上、教学观上。要转变封闭的、片面的学校教育观念和模式,要把人的现代化放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大教育观念和系统中,使教育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2.要加强民族教育的投入,进一步改善教育设施、设备。民族教育的现代化,自然包括教育设施、设备的现代化。为实现民族教育的现代化,自治地区需要进一步明确并切实落实民族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散居地区也需要依据国家的民族政策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以此实现各地区、城市和乡镇民族学校的设施、设备的进一步改善。
3.要进一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应改变以往教师单方面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应改变只在教室内以讲授法、问答法等单一教学方法讲授书本知识的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活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活用发现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多样教学方法,带动自主学习、体验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应以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相结合的民族教育环境。
(六)促进朝鲜族教师队伍建设
促成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民族教育现代化共赢,关键在于对承担这一重任的主要力量——教师队伍的建设。
1.要通过对民族教育的倾斜政策,建立和完善教师转岗、退出和补充机制等措施,优化朝鲜族教师队伍结构,解决教师总量超编与结构性缺编的矛盾。教育行政部门还可成立教职工人才交流与服务中心,使区域内各校根据自身各学科教师的多寡,互相交流所需学科教师;或由中心协调派遣支教人员,帮助缓解部分学科教师紧缺问题。另外,还可实行学科专业教师跨校兼课制,增加人才利用率,避免因非专业教师教学而造成的教学质量下降。
2.健全和完善教师管理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主要内容,以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完善按岗位、按任务、按业绩确定报酬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不同层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通过培训促进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全员培训、分层分岗培训、学历教育、进修、校本培训、报告会、讲座、参观考察等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整体上提高朝鲜族教师的素质。朝鲜族学校除了有民族心理、双语双文化特点外,较汉校班额少,易于组织小班化教学;单亲、留守学生多,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多等特点。对朝鲜族教师的培训,除了通常的培训内容外,要注意结合朝鲜族学校的特殊情况,提高朝鲜族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延边大学和延边教育学院以及各县市的教师进修学校是朝鲜族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培训机构。过去,高校和地方教研部门之间在朝鲜族教师培训方面的沟通与协作不足,今后要加强延边大学和地方教研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朝鲜族教师培训层次,整合不同教育资源的优势,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总之,朝鲜族教育应以既现实又进取的姿态,迎接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与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程中所将遇到的挑战和机遇,推进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而又保持民族传统和特色的教育,为使朝鲜族教育成为“现代化的民族教育,民族化的现代教育”而努力。
[1]胡春梅.论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J].民族教育研究,2004,(4):48.
[2]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的现代转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6):2.
[3]延边州政协专题调研组.关于我州朝鲜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R].2012.4.
[4]邰静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北朝鲜族人口流动及其影响[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2.
[5]朴婷姬,金玲.散杂居地区民族教育与文化传承探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37.
[6]申春善.文化选择与民族文化课程建构——以延边州为个案[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101.
[7][美]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54.
[8]克拉拉 朴.实施双语教育更有效率?[EB/OL].http://www.koreatimes.com/article/articleview.asp?id=299741.
[9]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城市民族工作条例[EB/OL].http://www.seac.gov.cn/gjmw/zcfg/2004-07-23/1168742761849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