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探讨与思索

2014-03-06岩,徐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1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研究生

李 岩,徐 方

(宁夏医科大学,宁夏 银川 750004)

研究生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后进行的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学历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产生于20世纪初叶,早期带有美、德、日等多国模式的痕迹,建国初则模仿苏联模式。1984年以后,我国开始在部分高校尝试设立研究生院,继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使得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

研究生教育由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各部分组成。课程教学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研究生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建设质量高低与否以及教学实施效果等,都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1]。多年来,研究生教育工作者们始终都在积极探求符合培养目标的最佳课程体系。

1 国内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与问题

根据198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规定,目前各医学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课程基本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大类。公共必修课中一般设有政治理论课、公共外语课和医学统计学。

研究生课程在广义上是指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活动的总体,包括学校开设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各种讲座、讨论和学术活动等,以及校园文化生活、教学软硬件环境、学习氛围等。狭义上即是指研究生在读期间的课程学习。

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层次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七年制硕博,以及八年制本硕博;类别有医学科学学位,也有医学专业学位。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课程设置方面出现了脱节的现象。

1.1 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存在脱节

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目标作为依据,目前部分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笼统,或者未能较好地根据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例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要求研究生在毕业时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的医疗水平,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更应注重技能实践培训。之前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不适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2]。

1.2 课程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公共课程所占学时、学分比例偏大,比如公共英语存在学时过多的问题;二是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较少,对前沿学术讲座及社会实践等不够重视,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三是在教学内容及方式上,大部分研究生课程教学仍然停留在知识传授式的本科教学阶段。例如仍沿用“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缺少PBL教学等灵活新颖的新模式[3]。

1.3 教材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研究生教材内容应该更强调学科前沿知识,紧跟学科发展,适时更新内容,但实际情况是我国研究生教材内容已经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尤其是更新速度普遍滞后学科的知识发展,本科生与研究生共用同一本教材的情况很常见,严重制约了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 宁夏医科大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情况

2.1 课程设置的思路与原则

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为导向,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遵循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规律,以研究生培养目标为依据,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医学研究生服务。

课程设置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符合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规律;二是要严格以研究生培养目标为依据;三是要紧跟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2.2 宁夏医科大学现行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

根据以上原则,在不违反国家原则性要求的前提下,在目前研究生课程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基础上,作者所在院校制定了医学研究生课程的“平台+模块”的设置方案。

平台结构分为公共课平台、学科及专业平台。公共课平台包括政治、公共英语、医学统计学等必修课,并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要求和专业特点,开设《临床技能培训》、《临床基本素质及执业能力训练》以及《临床科研方法与医学统计学》。学科及专业平台课主要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学科及专业平台课一般可基于二级学科设置,由学位点组织集中进行专业课讲授,重点介绍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学科最新研究方向等内容。专业平台课基于二级学科或培养专业设置,要求突出前沿性和创新性,适应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高、精、深的要求,由导师亲自授课。模块课程涵盖专业基础课及选修课,包括相关学科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实验方法技术类课程、技能实践类课程、学术讲座活动等。相关学科类课程指与本专业有关的学科及有交叉的学科的课程。

2.3 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措施

上述体系是作者所在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培养的基石所在,通过多年的执行,较好地保证了研究生的课程培养质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医学研究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此,我们结合各方面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该课程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调整和深入探索。

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一是在符合国家对政治理论课开设统一要求的情况下,作者所在学院与人文社科部通过前期调研、学习借鉴外校优秀经验等方式,从2013级硕士研究生起,调整更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其更贴近当前国际时事政治及研究生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并提倡“开放式”、“分组讨论”、“开卷考试”、“论文公开答辩”等灵活多样的教考方式,大力提升教学效果;二是对公共英语课程的学时进行重新分配,提高口语课程学时数,强化应用能力;三是《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科研方法》等课程只针对学术型研究生授课,进一步明确各学位类型的不同培养要求。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改革。进一步明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即培养侧重于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高水平住院医师。坚持围绕以专业学位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技能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创新能力。具体做法如下:一是结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调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将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压缩至入学10周内完成;二是依托学校附属总医院国家级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教学平台及师资力量,开设《临床技能培训》课程,大力强化研究生临床技能,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三是将《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方法》三门课合并为《临床科研方法与医学统计学》课程,倡导PBL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专业型研究生临床流行病学实际应用能力;四是新设《临床基本素质及执业能力训练》课程,增强研究生医学伦理道德及执业交流能力;五是要求结合实际和专业发展状况动态优化教学内容,避免教学资源重复浪费,组织授课教师编写出版《临床基本素质及执业能力训练》、《临床技能培训》、《科研思维与卫生统计学》等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的试点教材。

紧密结合医学发展前沿,修订课程目录。针对目前研究生课程学习中大多偏重理论教学的实际情况,要求授课教师逐步摆脱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行研讨式、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强化师生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效果。为此,研究生院大幅增设了诸如《流式细胞仪及激光共聚焦技术及应用》、《生命科学研究进展》、《质谱分析》等为代表的实验技术类、医学前沿动态以及跨学科应用类课程,使研究生的知识视野、科研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和强化。

3 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的思索与探讨

进一步推进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构建合理的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结合作者所在院校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和经验,笔者认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改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强调跨学科培养研究生,重视相关学科课程

研究生教育模式应随着学科专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应大力提倡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应特别包含新兴学科,重视边缘学科,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的专家应至少有一个来自交叉学科,避免学生专业视野狭窄。另外可根据实际情况鼓励部分交叉的学科进行联合招收、培养研究生,并逐步过渡为设立跨学科的创新培养平台进行研究生培养。

3.2 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高研究生教材质量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课程的师资与教材建设,培养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学术上有新思想、勇于创新的研究生课程教师队伍。加强研究生课程的管理,特别是对研究生课程的开设要把好“准入关”,建立合理的研究生课程评价体系,改变目前部分单位存在的因人设课的现象,促进研究生课程的正规化建设,体现出研究生教材专、精、深和前沿性的特点,使硕士生课程教学与本科生拉开档次。

3.3 调动研究生主观能动性,重视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研究生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本科阶段那种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上。应针对不同类型培养研究生,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法,如PBL教学互动,计算机模拟,问题式研讨等非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4 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重视实践类课程

紧跟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即时修订更新课程设置,尽可能多地开设实验技术类、医学前沿进展类课程,定期举办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活动,为研究生与医学领域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创造交流平台,使研究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研究动态,培养研究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3.5 加强研究生思政及人文素质的培养,营造优良育人环境

通过进行党课培训、时事政策教育和专业讲座等,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社会需要与自身价值取向相统一,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寻找实现个人价值的结合点,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开展环境伦理、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等教育,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一系列集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社团文化展示、青年志愿者、科技文化艺术节、文艺鉴赏、“三理”(生理、心理、伦理)知识普及等活动,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奉献精神、服务社会的能力、交际表达能力、科研创作能力,培养大学生的鉴赏能力、文化品位、健康人格和审美情趣等。

[1]刘胜江.当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2):55-58.

[2]林 莉,王云贵.从社会学角度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J].西南国防医药,2005,15(5):544-545.

[3]曹 峰,卢 萍.谈当前药学类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3):96-99.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研究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