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03-06戚佳妮
戚佳妮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
1 辽宁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辽宁农业目前已跨入全国农业大省的行列,现代农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已跻身于国家粮食主产区重点省份。2012年以来,辽宁省粮食产量达到414亿斤,创历史新高,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8%。千万亩设施农业工程已完成,设施农业面积超1 100万亩,居全国第二位,9个县被省政府授予一县一农示范县,食用菌、中草药、山野菜、花卉、浆果、西甜瓜等六大特色产业带初步形成。农产品出口额47.8亿美元,位居全国第4位,全省44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195 3万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 348元,位居全国第九。辽宁省日光温室面积居全国首位,种子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玉米种子产销量居全国第1位,粳型超级稻育种水平全国领先。新农村建设领跑东北地区。辽宁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居全国中上游水平,现代农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2 辽宁省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2.1 农业基础薄弱,抗御灾害能力偏弱
辽宁省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地区耕地退化,质量明显下降,中低产田所点比例偏高,农田灌溉设施严重不足,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水浇地面积不足4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绝大部分玉米处理雨养条件下生产,2009年旱灾、2010年洪灾,都给辽宁省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农田水利设施覆盖不足,部分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农田集约程度不高,产出率比较低,与单产较高的省份仍有较大差距,病虫害应急防控体系建设相对薄弱,处置突发农作物病虫害的能力不强。说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脆弱。虽然辽宁省每年对农业的投入总数不少,但这与农业的重要地位以及辽宁省同期对工业的投入相比仍很不足,这种投入上的长期不足致使辽宁省的农村电力、农田水利、村庄交通和农业机械设备等总体而言仍不够完善。全省可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偏低,大多数耕地是缺乏灌溉设施的“望天田”,大型灌区主要建筑设施完好率不足60%。病虫害防治体系、动物防疫体系等一些基础性技术保障体系的设备落后、人员不足、站点分布不均衡等,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2009年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6%,很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无法更新。这些不利因素的累加必然会对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2 农业资源短缺,耕地科学保护和利用不足,农业资源利用强度高
辽宁省后备土地资源极其有限,全省人均耕地只有1.4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40%;水资源紧缺也是辽宁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占用耕地比率每年居高不下,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更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同时,农业废弃物如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都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土壤退化,生活垃圾污染日益严重,势必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3 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不健全,农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组织化程度亟待提升
现代农业主要以土地规模化经营为基础,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辽宁农村土地流转现象有所增加,但与实现规模化经营仍存在一定差距,且土地流转中种植大户、农事企业比重相对较小。辽宁省户均耕地面积较少,生产规模小,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户的分散生产经营方式与现代农业化生产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导致农民生产和交易成本较高。农民小规模的分散生产更较低了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与此同时,农民增收基础不牢固,增收长效机制还未建立。
2.4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不完善
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现代农业技术利用率不高,地区间与行业间农业技术水平差距明显,加之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不健全,科技与产业相互脱节的问题较为突出,以辽宁省现有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目前,辽宁省农业技术人员占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的8.2%,农业科技进步科技贡献率为55%,而山东省已接近60%。面对这一特殊问题,政府财力有限,公共服务体系仍然存在许多不到位的问题,依靠现有的科技推广队伍,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要求。
2.5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不合理,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
目前辽宁省内的农村劳动力呈现快速转移的趋势,高素质人才流失较多,从事农村生产的多以老龄化和妇女化趋势,这部分劳动力多数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事物能力较慢,致使新技术推广难度明显较大,而有技术、有知识的中青年纷纷外出打工,此种境况令人担忧,长此下去造成农业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阻碍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
3 辽宁省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对策
3.1 加大现代农业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由于现实投入需求较大,在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前提下,坚持用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路,建立并完善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农业,投向农村,更多的依靠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发展多形式的金融组织,引导金融资本向农村配置。
重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推动农业装备提升,促进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提高农作物抗虫抗病及防控能力,推进植保工程建设,提升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机制,完善升级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加强对突发灾害的应急防控能力。
3.2 加强耕地的科学管理与合理利用
加大对耕地保护的执法和处罚力度,遏制优质耕地被乱占乱用势头,进一步完善耕地产能合算基质,保证补偿耕地质量,加强工矿废弃土地开垦力度,增加土地储备。在坚持耕地优先保证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全省土地规划和分阶段利用,严格执法,加大约束力度,对违规使用耕地的严肃惩处。提高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减少占用耕地。对于工业用地应按照控制指标加强管理,控制区域化,建议使用多层厂房。
3.3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创新农业经营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手段。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提高农民的交易地位和议价能力,从而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竞争力。“十二五”时期,要把提升辽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一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努力形成扶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让成千上万的农户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通过利益的纽带组织起来,有效地解决农民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从而减少“卖难”现象的发生。
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技术应用和市场开拓能力,充分发挥其为农民服务的基础作用,为农户提供新品种供应、新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农资统购等方面的服务,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提高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户的服务保障能力。
3.4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支撑,必须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服务体系的建设。充分依托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的科技资源,加强科研机构弄农业基础研究设施条件建设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改善农业科研设施条件,提高装备水平,全面提升辽宁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
加强农技推广中心和推广站等各类推广机构建设,形成以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为枢纽,乡镇推广中心站为技术集散地的推广服务网。通过建设科研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员及农民技术员等举措,建设和培育一只植根于农业生产一线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队伍。
3.5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构建新农村建设体系的科技人才保障机制
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最根本的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高素质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任务。
3.6 加强对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
建议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生态资源,推进农作物秸秆还田、牲畜粪便等农林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发展农村新能源建设和新产业。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资源和农田质量,引导农民多以有机肥为原料,优化配方施肥,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促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防止农业生产源头污染。
[1]兰晓红.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12):308.
[2]迟维意.构建辽宁新农村建设支撑能力体系的科技人才保障机制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3):3-6.
[3]李宗才.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1(2):118-120.
[4]王风峰.辽宁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2004(5):11-12.
[5]孙英,岳德武,刘莉莉.加强辽宁省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J].2006(5):37.
[6]程杰,段鑫星.技术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哲学思考[J].农机化研究,2011(2):245-248.
[7]张磊.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2009(8):120-123.
[8]唐于银,魏国平,张晓青.我国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0(4):480-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