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香包刺绣的工艺特征及纹样特点
2014-03-06席丽博陇东学院美术学院745000
席丽博 (陇东学院美术学院 745000)
陇东香包刺绣,俗称“荷包”、耍活子、或叫做“绌绌”,古时称为香囊。是陇东地区人们日常娶媳嫁女、生日满月、节日庆寿等重大活动的馈赠佳品和生活实用品。由于这些香包刺绣的作者以农村妇女居多,所以我们亲切地称它为“母亲的艺术”。其工艺特征尽显了一种淳朴粗犷、原始神秘的造型特点。香包的形制和纹样也多以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表现。所以尽管随着工业文明的高度机械化和市场经济的物质利益化,但却由于其根深蒂固的本土情节和绵延不息的艺术创作需求,使得这一传统手工艺仍历久弥新。
一、 历史渊源
1.庆阳香包古称绌绌,“绌”字《荀子·非相》一文中有“缓急嬴绌”之说,意思是可以松紧屈伸。古代先民用“绌”这种劳作形式,由猿向人类进化迈出了跨越的一步。而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甘肃庆阳,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早期的农耕文化。据《史记》记载,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此与中医鼻祖岐伯论医,有《黄帝内经》行世。从岐黄医药到农耕发端后的衣饰文化文明,数千年的约定俗成的防病驱邪、祈祥纳福的实物功用和向美、向善的人性追求,成为庆阳香包刺绣的基本特征。
2.由于庆阳人文历史古远、地理位置偏僻,长期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封闭区。因而中国古老久远的原生态文化在此才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从民俗节日的崇神心态的理念,推演端午节制作佩戴“绌绌”的习惯,在庆阳约有近四千年的延续期。通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民俗文化传承,形成了许多诸如人祖女娲、猪龙、抓髻娃娃等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种类及其图案纹样。
二、 工艺特征
庆阳香包刺绣按制作工艺基本分为四类:
1.原生态的“绌绌”挂件。就是将布绌成各种小型的配饰,如十二生肖等,然后在布里填入艾草等香料,佩戴在孩子身上。用以除晦辟邪。此类挂件精致小巧、憨态可掬,要求民间艺人要有高超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民间生活实践底蕴才能把这些看似随意却胜似精心的小玩意儿做得惟妙惟肖(如图1)。
2.线盘类。即先用纸折成多边形的壳子,然后在其上用五彩丝线进行盘绕。其造型规整、色彩夺目。此类香包属于传统的香包造型方式,要求形式规整、色彩对比强烈(如图2)。
3.精致平面绣。即用彩色丝线在预先绘制好的图案上进行刺绣。针法有其独特的遗传;有平、参、齐、绷、桃、叠、挖,藏,打节,圈金等针法及掇、绌、贴、挖、补、垫绣、补绣、针绣、打节、园金等系列工序。此类香包造型除了要求绣制技法精湛纯熟之外,绣娘们还需有敏锐的洞察生活能力和高度提炼的概括造型能力(如图3)。
4.拼贴立体绣。为了使画面中需要突出的物体减少与底面连接的面积,可用棉花填充在物体内部,进而使物体突出或悬起于画的表面。如翩翩起舞的飞蝶、盛放的花朵等。这类香包的工艺造型大胆的突破了平面化的单板,使得平日里的飞禽走兽能活灵活现的展现于世人面前,极大地丰富了香包的制作技艺表现手法(如图4)。
图2
图3
图4
三、 纹样特点
1.图腾类
图腾一词系印第安语。原始社会中的人群假借一种自然物为符号,表示一个部落或氏族的徽识。并相信人与它有着亲缘或某种血统的神秘关系的崇拜祭祀物,称之为图腾。具有典型代表的作品有猪龙香包和抓髻娃娃挂件等。猪龙香包是原龙形态的一种,是龙的一种。猪头龙身是不同民族的图腾复合形成与图腾神复合的多种变体。它揭示了龙文化的古老、深远、神秘和从民族大融合中走来的轨迹1。“抓髻娃娃”实际上是一种巫文化,是招魂用的剪纸。其原型是金文中的“天”,是黄帝族天族的族徽。由于庆阳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使得这些古老图腾成为一种久远的文明传承记忆深深的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2.婚嫁喜庆类
此类纹样的特色在于能和当地民俗观念中的古老纹样一脉相承,大多是一些传统吉祥纹样。善良淳朴的人们总是竭尽全力通过各种物象形式表达心底那种对美好的渴望和对幸福的追求。
3.日常装饰类
民间的巧妇们总能把人们口口相传的一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惟妙惟肖地绣制出来,甚至还能通过她们的想象和加工,设计和创造出来一些纹样造型,所以此类题材纹样种类繁杂、造型奇异。例如鱼形枕等,其造型秀丽中见厚重,夸张中含合理,古拙中蕴神秘;反映了人们祈望人寿年丰、子孙绵延的美好心愿。
结语
陇东香包刺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纯朴的艺术特色向人们诉说着千百年来陇东地貌的历史和风俗。之所以至今还经久不衰,就是源于她根深蒂固的民间性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性。如今庆阳已连续举办了12届香包文化节,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将这一种艺术展现于当下,发展于未来。
注释:
1.参见曹焕荣.《我生命中的文化记忆》.华夏出版社,2011:69.
[1]靳之林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8.
[2]左汉中著.《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4.
[3]余正东著.《庆阳香包》[M].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5.
[4]吕品田著.《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