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豆包
2014-03-05严炎
严炎
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所有的活当中,蒸豆包最先挑帘入梦,蒸出的豆包装进大缸,放到仓房里冻上,不但过年吃,而且可以一直吃到来年春播时,蒸豆包也就成为准备过年期间的一个生动符号。
豆包大致有三种:一种是用自己家加工的粗白面。因为当时白面很少,只能用粗白面代替。第二种是玉米面掺小米面制作的,俗称二合面。招待客人时吃白面豆包,自己家就吃二合面的;第三种是用黏谷子面制作的,也就是村民们常说的满族食品“黏豆包”。
那时,我是个半大小子,处于淘气遭人烦、挨累不得好的年龄段。父亲和哥哥在生产队劳动,母亲常年有病,夏天还可以干点家务活儿,冬天连炕都下不了。姐姐眼睛不好,不能到生产队劳动就在家帮母亲操持家务。妹妹小,什么也干不了。高兴也好,不高兴也罢,父母和年龄段早已给你定位,这是无法摆脱的。
对于蒸豆包这件事,我心里最打憷的是,每天早晨天刚亮就要拉着木爬犁上山打柴,天冷得鬼龇牙,最冷的时候零下40多度,呼出的热气没有走远,在嘴边结成了冰,到山上干上一会儿活,这一切才慢慢好起来。赶上蒸豆包时就不行了,卸完烧柴后,就得去挑水或烧火。如果没有马,就去推磨拉黏米,好做豆包皮。这是最难熬的事儿,推半个小时后就头晕脑涨,歇一会儿还得干。你不干谁干?
我们村有二百多户人家,父母在村里人缘很好,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会出现他们的身影。所以,每当进入腊月的某一天,我们家就好像办什么大喜事,炕上两个饭桌的四周一溜十多个妇女帮我家蒸豆包。她们个个穿得干净利落,手里忙着,嘴也不闲着,尽情地谈天说地。地上也有两三个跑堂的,她们快速地把做好的豆包一个个摆在盖垫上,然后下锅,添柴加火,蒸好这一锅再蒸下一锅,忙得不亦乐乎。这三种豆包中最抢眼的是黏豆包,它们宛如一枚枚袖珍的核桃,都是小小的。显得特别立整,吃起来格外筋道格外香甜。那黄亮亮的黏豆包捡到盘子里,放到饭桌上,被太阳透过玻璃窗那么一晃,分外晶莹,分外眼亮,真不知会香飘几百里。
妈妈拖着重病之躯,强忍着疼痛,坐在炕里墙角,腿上盖着被子,总是微笑着和前来帮忙的人唠嗑,精神状态特别好。至今我仍记得,那天晚上她睡得早、睡得香,眼角上还闪动着幸福的泪花。
责任编辑:赵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