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穴位敷贴合并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2014-03-05

军事护理 2014年18期
关键词:附子灌肠肾功能

(黄石市中医院 肾病科,湖北 黄石435000)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在各种慢性肾脏病的基础上由于肾单位严重受损,肾功能进一步恶化而至不可逆的结果,临床表现为肾脏功能减退、代谢产物潴留、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以至于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而发生自身中毒的综合征。对该病临床尚无有效药物能治愈,少数患者经济许可,可行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存,但透析存在的并发症及移植排斥反应常困扰医患双方。而中药穴位敷贴合并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在缓解症状、保护肾功能、延缓病情发展、推迟透析和肾移植时间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疗效。我科于2008年9月至2012年5月开始采用中药穴位敷贴合并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治疗和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9月至2012年5月便利抽样选择我科11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住院患者。2008年9月之2010年9月入院者设为对照组,共54例,其中男24例,女30例;年龄21~62岁,平均(43.5±15.15)岁。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入院者设为治疗组,共56例,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19~68岁,平均(45.5±16.20)岁。所有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具有完整的临床和病理资料,且对研究均知情同意。两组患者中医症型分布为:对照组脾肾气虚型24例,气阴两虚型31例;观察组脾肾气虚型26例,气阴两虚型2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及证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纳入标准: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排除有急性诱发加重因素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者。排除标准: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高钾血症、严重代谢性酸中毒者,严重皮肤疾病者。

1.2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低盐低脂低磷限量优质蛋白饮食,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予ACEI或ARB类和CCB类联合使用);贫血者给予纠正贫血治疗;同时给予护胃、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敷贴合并中药保留灌肠。敷贴方药组成:黄芪、杜仲、续断、生大黄、当归、益母草、车前子、生牡蛎、淡附子各30g,炒枳壳10g。以上诸药共研细末混合均匀。每次取药末5~10g,用清水调和成糊状,取双侧肾俞穴、神阙穴,清洁皮肤,揭掉治疗贴的保护膜,分别敷贴在穴位上。10~16h后取下(根据患者皮肤反应;夏天适当减少敷贴时间),用水清皮肤,保持干燥洁净。1次/d,1周休息1d,8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医用胶布过敏者慎用,创伤性皮肤、孕妇禁用,出现过敏现象者停用。灌肠液组方有生大黄30g、蒲公英20g、附子8g、生龙骨及生牡蛎各20g加入300ml水,大火煎至200ml,凉至39~41℃备用。灌肠方法:于患者餐后2h左右灌肠,按保留灌肠常规操作,保留1h以上,嘱患者深呼吸以利于药物吸收。1次/d,疗程同中药穴位敷贴。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治疗前后患者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变化,并进行疗效评定。疗效评定方法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评定标准”,标准如下:显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血肌酐降低≥20%;有效,临床症状部分缓解,血肌酐降低≥10%;稳定,临床症状缓解不明显,血肌酐无增加,或增加<1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增加,血肌酐进行性上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表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4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9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 见表2。结果表明,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在Scr、UA方面存在差异;治疗组在Scr、UA、BUN、Ccr方面均有差异(P<0.05,P<0.01);治疗后,两组间在Scr、UA、BUN、Ccr方面均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x±s)

3 讨论

3.1 中药穴位敷贴合并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机制 慢性肾功能衰竭现代中医病名“慢肾衰”,在古籍中并无直接相对应的病名,依据其症状,可相应的归属到“水肿”、“关格”、“隆闭”、“虚劳”、“溺毒”的范畴。慢肾衰多由水肿、淋证、尿血、癃闭等病证迁延不愈转变而成。病机为肺、脾、肾功能受损,气化失司,不能分清泌浊、转化精微;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浊溺毒内蕴,壅塞三焦,致关格不通。本病以脾肾两衰为本,浊毒泛逆为标,病位涉及心、肺、胃、肝等脏腑,变症丛生,病情复杂。

灌肠是现代人对古法的发挥运用,其中医理论依据为中医八法中的“下法”。现代中医借鉴腹膜透析原理,将泄浊排毒中药经肛门灌肠,通过弥散及超滤作用,清除血中毒素,改善肾脏功能功能。此法可避免口服泻药对消化道的直接刺激,促进钾和磷的排泄,为新兴的给药途径。穴位敷贴首创于清代张路《张氏医通》,利用中药外敷通过发汗药物作用于皮肤局部,可提升皮肤局部温度,加快敷贴局部血循,使药物通过皮肤半透膜作用吸收。“经穴给药”具有双向调节、扶正驱邪[1]的作用,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小。药理学实验证明经穴位敷贴,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减少肠胃的首过效应,保存药物的有效成分,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血药浓度[2]。灌肠液方用生大黄、蒲公英、附子、生牡蛎、生龙骨,其中大黄灌涤肠胃,宣通气血;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水毒之邪随大便而解,也不至泄之太过;附子温阳,既能防大黄苦寒太过,又能扩张肠道毛细血管,加速毒素从肠道排出体外;生牡蛎、生龙骨收剑固涩,又可防大黄泻下过猛。通过灌肠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

肾俞穴为肾在大肠经之背腧穴,是临床治疗肾病固定穴。神阙穴属任脉穴,交通十二正经,沟通五脏六腑之气,功能补肾填精、纳气行水利湿浊。本实验取穴旨在健脾益肾,通阳泄浊、活血祛瘀。敷贴方中黄芪为君,功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杜仲、续断为臣药,有补肝肾、强筋骨功效,为临床常用药对,《本草求真》中即有记载[3]。当归与益母草亦为臣,当归、黄芪配伍,为《圣济总录》首创,后李杲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化裁为后世名方-当归补血汤,具有益气补血、行血活血之功;佐以生大黄、枳壳,泄热通便、行气降浊、攻下积滞;车前子利水泄浊,生牡蛎育阴潜阳、敛肝肾,制附子温补肾阳。方中附子与大黄配伍,相使为用,寒热并行、辛开苦降、相反相成,共起扶阳降浊之功。

3.2 中药穴位敷贴合并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会因病情反复、预后不良等疾病本身因素造成情绪低落、焦虑、悲观,故应在治疗前仔细讲解中药穴位敷贴及中药保留灌肠的相关知识,安抚患者情绪,做好情志护理,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身心反应,做好对症护理,如水肿者控制摄水量,准确记录24h出入量;皮肤瘙痒者,指导其用温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擦洗,穿宽松棉质衣服,勤修剪指甲,以免划破皮肤感染加重病情。同时,要严格遵循优质低蛋白饮食食谱,计算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指导患者进优质蛋白,摄入在0.6~0.8g/(kg·d),且以动物蛋白为主,忌食豆制品。高血压和水肿患者宜进低盐、低脂饮食。呕吐严重者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恶心呕吐频繁者,协助轻拍背部,吐后用温水漱口,并及时清除呕吐物;灌肠过程中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使之尽可能延长保留时间。

敷贴过程中要注意:治疗前清洁背部,以防感染;治疗不宜空腹进行,外敷药物须妥善保管,不宜内服。贴敷疗法又有“发泡疗法”之说,贴敷药物后,出现热、凉、麻、痒、蚁行感属于正常现象,一般无需处理。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发红、起泡无法忍受,可提前揭去药物。若局部小泡破溃,须保护好贴敷面,注意卫生,保持干燥,可涂以绿药膏或锡类散防止局部感染。

[1]钱晓平,徐芳.中药口服灌肠熏蒸治疗慢性肾衰氮质血症期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0,25(1):25-27.

[2]李菊莲,费新明.穴位敷贴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4):35-36.

[3]周炜,王丽平,张树源.穴位敷贴法的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06,26(12):899-900.

猜你喜欢

附子灌肠肾功能
附子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急诊输尿管镜解除梗阻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功能不全心电图分析
同型半胱氨酸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分析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iPS细胞治肾功能不全
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缓解慢性盆腔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