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园区建设成现代农业发展引擎
2014-03-04
遵义市:园区建设成现代农业发展引擎
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先后启动19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2014年又新增省级园区16个。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该市邀请了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西南大学等知名院校的专家参与制定园区产业规划。2014年1至8月份,园区招商引资签约项目达到61个,完成投资52.72亿元。
遵义市委副书记陈梓泽说,贵州省2013年提出要创建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载体。这对于遵义市来说,自己有基础优势、传统优势、常规优势、产量优势,但同时在园区建设上又缺乏提升优势、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现代优势。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遵义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强调转型升级,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新路径,在目光上转型、在战略上转型、在战术上转型、在转型后升级;同时强化招商引资,积极寻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新动力,切实扶优扶强龙头企业、编制好招商引资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如今,遵义市的湄潭凤冈茶叶、绥阳金银花、习水黔北麻羊、赤水乌骨鸡、仁怀高粱等地方优良品种不断向园区集聚,全市初步形成了“一园一品”、“一园一特”的发展模式。
园区的建设,不仅产生了农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产业集聚现象,更重要的是带动效应的不断体现。目前,在遵义市35个农业园区内有330家市级以上的龙头企业,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解决就业3.77万人,带动农户66.83万户。不仅如此,通过园区的创建,一批新型农业组织不断涌现,发展壮大,在园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了2 333个,种养大户近6万户,认证的家庭农场48个。
遵义市副市长田刚认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以及家庭农场的发展,推进了遵义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转型。
在遵义县三岔镇红光村的蔬菜基地里,“种菜大王”王树庆告诉记者,他家每667平方米土地的纯收入没有低于3.5万元。他采用野生茄子幼苗作在砧术,嫁接进口西红柿品种,每667平方米产量为1.0万~1.5万千克,比国产西红柿提高近3倍,同时又早40多天上市,从而抢占了市场先机,获得了最大的收益。
同样的667平方米土地,过去村民种水稻一年下来除去成本无非几百上千元收入;而今,在王树庆的手里,简直是两重天。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如果城里人都想到农村去、都想当农民去、都想干农业去,我们的农业就成功了。”田刚说。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