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高寒山地作战卫生动员特点及对策
2014-03-04任真真
王 浩,李 英,朱 昱,任真真
·卫勤研究·
未来高寒山地作战卫生动员特点及对策
王 浩,李 英,朱 昱,任真真
高寒山地;卫生动员;卫勤保障;特点;对策
我国高原高寒地区是未来我军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主要战场之一。高寒山地作战卫勤保障受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制约,具有时间紧、任务重、减员多、分布散、消耗大、机动慢等特点。所以,仅依靠部队自身力量难以顺利完成卫勤保障任务,需要地方卫生动员力量的支援和配合。卫生动员是国家根据作战和突发事件卫勤保障需要,将地方卫生人力、物力和设施资源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的紧急措施[1]。高寒山地作战卫生动员主要内容应包括征召地方卫生人员组建医疗、防疫、后送、药供队伍,调运和扩大药材、医疗设备生产,征用符合战时伤员救治条件的医疗设施等。本研究从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特点和高寒山地作战卫勤保障需求出发,对该地区卫生动员的特点及对策进行探讨。
1 高寒山地作战卫生动员的特点
1.1 卫生动员要求特殊 高寒山地作战卫勤保障对卫生动员的人员、物资和装备的要求较多。一是战场适应性训练标准严。在高原作战环境的影响下,参战人员的军事劳动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卫生动员人员的高原战场适应性训练必不可少,在训练时间、内容和标准等方面要有严格规定。但目前高原及周边地区的预备役卫生人员组训机制不健全,训练大纲不完善,缺少适应性训练科目设置和高原军事医学知识、战伤救治等内容,难以满足高原战时需要。二是高原药材品量需求大。高寒山地作战除发生大批伤员需要充足药材保障外,还会出现大量高原病、传染病、辐射病和冻伤。因此,对高原特殊伤病防治药品和制氧、供养器材设备需求量较大。三是高原卫生装备性能要求高。高原地区复杂路况增大医疗物资补给和伤病员后送难度,低温、低压的天气也影响医疗设备正常工作和血液制品保存。因此,高原卫生装备需经过特殊改造或研发以适应未来战场需要,保证较高的机动性、灵活性和可靠性。
1.2 卫生动员资源有限 高原高寒地区地广人稀,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缓慢,卫生资源贫乏。一是卫生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高原地区医疗条件落后,卫生人员平时接触病员少、治疗手段单一、进修培训期短,导致卫生人员临床经验不足,特别是欠缺对高原战场伤病的认知程度和处置能力。二是医疗设施设备配备不足。高原地区的医疗机构和床位较少,卫生事业经费有限,医疗设施设备陈旧或利用率不高,战时可供利用的大部分医疗器械都需从内地输入,医疗设施设备的数质量和使用效率均难以保证。三是医药科技和信息系统落后。高原地区偏僻闭塞,限制了医药领域新观念、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加上该地通信网线架设困难,联络基站网点较少,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滞后。
1.3 卫生动员环境复杂 高寒山地作战区域的地理、气候和社会情况复杂。一是海拔高、道路少。高原高寒地区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等,作战区域的平均海拔多在3600 m以上,地形崎岖复杂,交通要道多沿峡谷穿行,且只有纵向道路,横向迂回道路极少,路况较差,运输能力弱,遇严寒、雪崩、塌方等自然灾害后,易毁难修[2]。二是气温低,含氧少。这个地区的冬季长达6个多月,年平均气温在0 ℃以下,最低温度在-40 ℃以下,昼夜最大温差达30 ℃以上,空气含氧比平原地区减少约30%~60%,极不利于人员生存和工作,至今尚有部分地区人员无法进入。三是民族多、构成杂。川藏地区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差异较大,群众基础尚显薄弱,且“藏独”等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2 高寒山地作战卫生动员的对策
2.1 加强作战卫生动员体制和机制研究 完善高原地区作战卫生动员体制和机制是保障动员高效运行的关键。第一,要以《国防动员法》为依据,结合地区卫生资源状况,建立全军、战区、地方协调一致的组织指挥体系,实现军兵种之间、军地之间卫生领导体制上的“融合”[3]。以此为基础,设立卫生动员专门机构,并制定高原地区作战卫生动员专项计划和地区性规章,完善作战卫生动员方案,确保指挥、协调、监督、执行等过程的时效性。第二,通过行政和经济双重干预手段,有效解决地方医疗行业的市场趋利性难题,使其自觉投身战备建设中。发挥地方的代储功能,做好卫生人才、物资、技术和经济储备。第三,通过卫生人员心理干预、社区居民健康教育等活动,加强卫生动员宣讲力度,使卫生动员的概念和意义深入群众心中,打牢民众心理基础,争取更多卫生动员力量。
2.2 实现卫生动员资源整合和利用 卫生资源的优化整合与高效利用是作战卫生动员的最终目标。第一,要注重战区卫生资源调查和评估。了解战区内卫生资源总体情况,从组织能力、机动能力、救治能力和生存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掌握卫勤保障实力,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第二,要协调周边省区进行卫生动员支援。为解决高原地区卫生资源匮乏的难题,要认真做好卫生力量需求预计,提请国家或向周边省区提出卫生动员支援需求,进行国家和全军层面的统筹协调,配齐所需卫生力量。第三,要发挥民族医学传统优势。根据藏医藏药的独特疗法和疗效,积极动员经验丰富的藏医参与战场救护,利用其对战伤和高原病的特效方法,进一步提高高原山地作战卫勤保障效益。
2.3 加快卫生动员装备设计和研发 军地通用卫生装备的设计研发是战时卫生动员的重要组成。第一,要提高卫生装备的自动化和集成化程度。依托军工企业和民营单位,采取军民融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军地双方优势研发团队和技术资源,开展智能无人运载平台技术研究,设计改装用于战场伤员搜救的无人机,研发用于展开野战救治机构的医疗模块等。第二,要提高卫生装备的通用性。对军队和地方卫生机构使用的主要国产医疗设备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编配,确保军队卫生装备和卫生动员装备功能配套,零部件可互拆更换,防止因装备战损而影响战场救治能力。第三,要提高卫生装备的高原耐受性。对用于高寒山地作战的卫生装备进行低温、低压、高辐射和抗震试验,并研发配套防护包装或外壳,确保卫生装备在特别恶劣环境下功能正常,可提供持续保障。
2.4 提升卫生动员训练实战化水平 开展高原实战化训练是战时卫生动员的必要途径。第一,要制定可行性方案。着眼高寒山地作战卫勤保障需求,制定贴近实战、切实可行的针对性训练方案,以现代卫勤理论为指导,内容包括战术训练、专业勤务训练、协同训练等。第二,要提高卫生动员人员综合素质。为提高卫生动员人员高原适应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要加强体能训练、耐寒训练、野外生存训练等,还要开展强化战斗精神教育、心理卫生常识辅导等。第三,要提升卫勤动员力量整体保障能力。训练中要营造复杂战场环境,突出高技术条件下高寒山地作战卫勤保障艰苦、繁重、多变的特点,设置快速展开、快速救治的训练科目,加强对高原病、心理疾病和新武器致伤的救治技术研究,提升卫勤动员力量战时整体保障能力。
2.5 提高卫生动员信息化程度 信息化建设是保证卫生动员快速有效的重要手段。第一,要建立卫生动员信息系统。高原地区卫生动员信息化建设要在动员机构框架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卫生动员人力、物资和设施等内容出发,完善数据采集,开发需求预测、信息处理、能力评估、力量监控等功能模块[4]。建立统一数据字典、代码、协议等,通过卫生资源动员信息系统实现军地卫生动员需求信息转换平台,为动员组织指挥机构提供强大辅助决策[5]。第二,要强化远程医学功能。构建战场卫勤保障信息网络,将后方医院与师以上救治机构连通,以提高早期救治水平。第三,要加强卫生动员与信息化技术结合的理论研究,使信息化真正贯穿于卫生准备与实施的各个环节,成为动员工作的加速器和倍增器。
[1] 解放军卫勤杂志社.名词术语[J].解放军卫勤杂志,2010,12(5):306.
[2] 张召辉,刘斌,于利军,等.高原高寒地域适应性训练卫勤保障实践与思考[J].解放军卫勤杂志,2013,15(2):112-114.
[3] 张为.汶川抗震救灾战区卫勤保障的实践与启示[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9,34(3):243-245.
[4] 彭静,陶发胜,姜文亭,等.新疆卫生动员存在的难点及对策[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2):210-211.
[5] 韩鲁宁,周娟.浅析卫生动员信息化建设[J].解放军卫勤杂志,2006,36(2):93-94.
100858 北京,解放军后勤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研究生一队(王 浩,朱 昱,任真真),训练部(李 英)
R 821.4
A
1004-0188(2014)09-1023-02
10.3969/j.issn.1004-0188.2014.09.042
201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