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历史溯源

2014-03-04谢伦浩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礼仪电视节目主持人

谢伦浩 陈 杰

主持人历史溯源

谢伦浩 陈 杰

主持人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就已出现萌芽,始现了“主持人之祖”;到了封建社会已初具雏形,出现了“主持”一词,并产生了各种主持人形态;近现代时期发展更加完善,形式丰富并出现了专业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当代主持人则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拓展,看似“业余”的场境礼仪主持也正发展成一门新兴的职业。主持人历史传承久远、脉络清晰,历时研究有待学理关注、呼唤学术关怀。

主持人;节目主持人;场境礼仪主持人;历史溯源

虽然主持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是在广播电视节目诞生后近几十年里才建立起来的,但实际上,主持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仪式、戏剧曲艺表演以及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中的场境礼仪主持。并且主持活动在当时及近现代中国历史中都起着传播信息、交流感情等重要作用。直至今日,在广播电视声屏内外,仍然活跃着大量场境活动主持人,他们或蜚声内外,或默默无闻,但都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试图追溯主持人的起源,厘清主持人的发展脉络,以便更好地把握主持艺术的本质,从而探索主持工作与活动的创新之路。

一、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主持”萌芽

人类从诞生起就有交际,有交际必有活动,有活动必要主持。主持活动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谈到“主持”的萌芽,我们不得不先研究是何种场合产生了对“主持人”的需要。一般认为,原始社会时期的祭祀活动是最早孕育“主持人”萌芽的场所,而祭祀源于历史上更为古老的巫术。

正是从祭祀活动中演化出了最早的礼仪规程,《礼记·礼运》中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汗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并将祭祀仪式的完备称为“礼之大成”。①由此可见,在祭祀活动中,礼仪、礼制逐渐发展成形。巫就是祭祀过程中专职的组织者、执行者和主持者,他们行使沟通天人际遇的职责,具备代天神示寓的功能。②

最初巫的权利很大,一般由部落首领或王来主事,后来渐渐与王权脱离,部分职能被师、古、祝、史、医等分离,巫专司祈神迎神之职,有“司仪”之角色。祭祀活动也从祭天地、祭祖先逐渐扩展到耕作、饮食、游乐等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使这些活动按照一定的程序和礼仪进行,渐渐形成了最早的礼俗文化。祭祀活动中本就有娱神环节,加上人类在原始祭祀中自发产生的各种祈祷和膜拜,逐渐演化出我国的传统戏曲文化。到了商代,巫仪具有了浓郁的歌舞娱乐功能,具备了世俗化的倾向。在周代,祭祀活动被配上乐舞。比如祭祀山川时要用“山川之舞”。周代以后,不仅祭祀神灵要用乐舞,朝觐食飨等人间礼典也用乐舞。乐舞成为人们日常交际中的礼仪形式。各种乐舞的主持形式也呼之欲出。③因此有人认为,《周礼》记载的“凡乐掌其序事”“分乐而序之”的大司乐、乐师、乐正,可能是“现代主持人之祖”。④礼仪主持活动与戏曲表演都从祭祀文化中演化而来,而礼仪活动与戏曲表演也正是主持人诞生的摇篮。

二、封建社会“主持人”初具雏形

我们从中国古代戏剧文化和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主持人”的影子。宋元时期戏曲表演中“参军色”“副末”等角色,在整场戏曲演出中的作用和表演,与主持人颇有些共通之处。并且,在这以前“主持”一词就早已有之。

(一)主持形式的雏形

两宋时期,传统戏曲发展已十分成熟,各种角色分工也极为细致,并开始形成表演特色。各种关于戏曲的资料文献中记载的“参军色”“竹竿子”“副末”等角色,我们视之为“主持人”的雏形。

参军色是宫廷里掌管礼乐节次的乐部吏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对皇帝生辰大典上宫廷杂剧演出有这样的描述:

第四盏……参军色执竹竿拂子,念致语口号,诸杂剧色打和,再作语,勾合大曲舞……

第五盏……参军色执竹竿子,作语,勾小儿队舞……参军色作语问,小儿班首近前进口号……参军色作语,放小儿队……

第七盏……参军色作语,勾女童队入场……参军色作语问队……参军色作语,放女童队……⑤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参军色与杂剧表演没有必然的、紧密的关系,其职能与主持人十分相似。参军色的“主持”方式除了“致语”,还通过甩动手中的“竹竿子”辅助语义的表达,因此有时也被直呼为“竹竿子”。竹竿子向内甩为“勾”,向外甩为“放”,引导表演勾之即来,放之即去。如此一来,演员的上下场就井然有序了,也便于观众理解。也有不用专门的“竹竿子”而由演员自己报幕的,这种情况称为“自勾”。⑥在宋代,参军色在教坊中已经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行当。宋人周密编撰的《武林旧事》中,载有一份天基圣节皇家宴会演出的剧目和演员名单,还记录下了一位参军色的名字——“时和”。⑦当时还产生了不少参军色的致语名篇,现存的《苏东坡全集》就有六篇内容不同的致语口号。

宋元南戏形成了用末来开场的形式,末也类似主持人。演出开始,先由末上场,不扮演剧中人物,而念诗诵词、与后台问答,交代剧情大意,再引出后面的正戏和主要角色上场。⑧明代宣德六年(1431年)抄本《刘希必金钗记》也记载了“副末开场”环节。到了清代,戏曲剧本明确出现了分场的形式,各场严格按照场上人物全部下场为界,每一场都标明了场次和场目,开头还有由末角出台的“报场”。⑨

“竹竿子”和“副末”可以看做是主持艺术中舞台活动类主持人的雏形。

(二)“主持”一词的出现

从我国古代社会丰富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主持”一词有多种意思:

一是“主张、主意”的意思。元代戏曲作家武汉臣的《玉壶春》中有这样句子:“多谢你大恩人做主持”。而《明史·四川土司传—乌蒙乌撒东川镇雄四军名府》也有云:“其母亦颇有主持,能得众。”

二是“支撑”的意思,见于明代思想家吕坤的《逝者吟》:“车轮千里行,恃轴为主持。”

三是“掌管、控制、做主”的意思。唐代诗人卢仝在《月蚀诗》中写道:“辰星任廷尉,天律自主持。”清代文人李渔在《玉搔头·呼嵩》中的句子:“万岁出宫之后,外庭的事,既有许进父子主持,但不知宫内之事,付与何人掌管?”

四是“住持”的意思。唐代百丈怀海禅僧创立了住持制度,由一位僧人负责掌管寺院,这就是住持。《圆觉经》卷有记载:“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据说住持的原意是久住护持佛法,因此“住持”与“主持”之间仍有意义引申的线索。在一些文献中,这两个词语也时常混用。如明末冯梦龙纂辑的《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中写道:“神宗道:卿既为僧,即委卿协理斋事,异日精严戒律,便可作本寺主持。”

五是一种掌管事务的角色名,类似于“主事人”的意思。清朝杨濂的《寄李本宁太史书》中有“必是主持定,而事乃可行”的说法,这里的“主持”应该就是此意。

从上面所列举的这些“主持”一词所包含的意思中,不难看出“主持”一词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在词语的本义上改变不大。所承担的职能也和现代意义上的“主持人”十分类似。这一时期,“主持人”已初具雏形,只是当时的“主持人”不叫“主持人”,而且主持的形式与涉及的行业领域也远不如现在多。负责拟订并宣颂祭祀仪程的官员、掌管一寺事务有时也主持祭拜等活动的住持,从现代的角度去理解,可以视为仪式庆典类主持人的前身。

三、近现代主持艺术的融合发展

近现代时期,既是埋葬旧弊的时期,更是孕育新生的时期。在此阶段,西方的先进文化传入中国,国内外广播电视事业诞生并获得初步发展,国人开始学习并广泛接受西方的礼仪与传播思想。主持艺术发展也汲取了新的养分,现代的主持样态与形式初见端倪。

(一)近现代场境礼仪主持的“中西结合”

鸦片战争后,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风俗文化开始交汇、融合,西方礼仪在中国得到了迅速而广泛的传播。举办西式的婚礼、商务礼仪、政务典礼等活动成为社会风尚,这些活动的主持人则被称为司仪。虽然“司仪”这一词语的产生,比“主持人”这一称谓的历史要久远得多,如《周礼·秋官》司寇第五中有记载,当时朝中有:“司仪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但是到了近现代,司仪一词不再只是一种官职的名称,而发展成民间也广泛采用的称呼。其所承担的交际功能也大大增强。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场境礼仪主持身份: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出现了各种协会的会长,他们常常在活动和会议中充当主持人;在戏剧表演和文艺演出领域,还出现了“报幕员”。报幕员可以算是晚会主持人的初级阶段,从某种角度上说,报幕是晚会活动、文艺演出类主持人最基本的工作之一,主持就是一种更加生动流畅的报幕。

(二)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从无到有

虽然主持人的角色由来已久,但是主持人这一词语的正式诞生,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使用,是伴随着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诞生和发展而实现的。

“节目主持人”最早出现在西方的广播节目中。1928年,“快乐的电台”在荷兰开播。作为全世界第一个主持人形式的节目,该节目的主持人艾迪·勒达兹被后人公认为最早的节目主持人。⑩40年代后期,电视节目主持人开始出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唐·休伊特在1952年的总统大选报道竞争中首次提出了新闻节目主持人(anchor)一词。随着广播电视事业飞速发展,美国各大电台网走出了以爱德华·默罗、埃尔默·戴维斯等人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新闻节目主持人。电视荧屏上更是诞生了一大批家喻户晓的主持人。

我国的广播事业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1923年美国奥斯邦在上海开办了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呼号XRO。1928年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XKM。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这一天被确定为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呼号为XNCR。“X”是当时国际规定的中国无线电台呼号的英文字母,“NCR”是New Chinese Radio即“新中国广播”的英文缩写。

虽然我国的广播事业起步不晚,但早期的广播从业者并不叫做主持人,而是称为播音员。麦风(本名徐瑞彰)、姚雯、肖岩、孙茜四位女同志就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第一批播音员。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国还涌现出了孟启予、钱家楣等著名的广播播音员。当时播音员的任务就是将消息、公告等稿件准确播报出去,因此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主持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广播事业作为革命宣传工具的属性开始慢慢褪去,但直至改革开放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才开始出现。

四、当代中国主持活动日益繁荣

场境礼仪主持人和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仅广播电视节目的样态、节目主持人的主持方式承袭历史悠久的场境礼仪主持活动及场境礼仪主持人;反过来,广播电视节目的多元化也极大地丰富了场境礼仪活动的形态,节目主持人的主持艺术极大地提高了场境礼仪主持人的主持水平。

(一)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诞生和发展

我国节目主持人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1.我国节目主持人发展的初创期(1980年至1985年)

这一时期,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大都由播音员过渡而来,基本以备稿形式主持节目,没有完全摆脱“我说你听”“我传你受”的单向传播模式。

80年代初期,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系列主持人节目。1980年专题部开播《观察与思考》。伴随着“主持人”的字幕,播音员出身的庞啸在镜头前亮相,也标志着我国主持人节目和节目主持人的诞生。1981年和1983年,中央电视台先后开播的《北京中学生智力竞赛》和《为您服务》,分别由新闻播音员出身的赵忠祥和沈力担任主持,都显示了出色的主持才华。沈力被公认为我国第一位固定栏目的专职节目主持人。1981年,广播节目《空中之友》和《大众生活》开播,分别由徐曼(原名徐乃文)与李一萍、李东主持,这两档节目播出时间固定,主持人的身份、人数、角色也非常稳定。不过,此时广播电视节目的主持形态仍处于由播音员向主持人过渡的中间阶段,与严格意义上的节目主持人仍有一定的差别。但这些我国广播电视主持界的开拓者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我国节目主持人发展的探索期(1986年至1991年)

“节目主持人”这一形式的诞生引起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广播电视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为节目主持人的发展与实践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1986年,我国第一家经济电台——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成立。它创造的“珠江模式”风靡全国,主持人、大板块、直播式等节目形式被广泛采用。这标志着我国的节目主持人完成了播音员向主持人的过渡,节目主持人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为业界及全社会所承认。此时,主持人的来源也不仅仅限于播音员,而是广泛地吸收演员、大学生等社会各界人才,主持风格也开始从居高临下的单向模式向平等对话的双向互动模式靠近。主持人节目的形式更是有了很大的发展,《综艺大观》《正大综艺》等综艺节目和《望长城》等纪实节目开始风靡,《蔚兰信箱》等广播谈话节目也渐渐盛行。从这些节目中走出了一大批倍受观众喜爱的主持人,如王刚、杨澜、焦建成、蔚兰等。1990年,上海电视台《今夜星辰》节目还率先实行“主持人中心制”,主持人叶惠贤身兼制片人、编导等职,成为节目的绝对主导者。

3.我国节目主持人发展的多元拓展期(1992年至今)

1992年随着邓小平的南方视察,社会思潮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相应地,我国节目主持人的发展也进入了向多元方向拓展的时期。演员、歌手、学者以及科班和非科班出身的大学生纷纷加入节目主持人的队伍,我国的节目主持实践进入了快速更新、多元发展的新局面。

1992年上海东方广播电视台开播,创新性地把电话和广播联系起来,掀起热线电话参与广播节目的热潮。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持技艺也朝着更加成熟的阶段发展。如随着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实话实说》的开播,诞生了以敬一丹、白岩松等为代表的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以崔永元为代表的脱口秀主持人。湖南卫视推出的《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确立了电视湘军的地位,李湘、何炅等一批娱乐节目主持人脱颖而出。另外,随着《天天向上》《非诚勿扰》收视率的攀升,汪涵、孟非也凭着自己风趣睿智的主持风格而走红,成为非科班出身主持人成功的代表。

(二)场境礼仪主持人的蓬勃发展

广播电视节目让主持人这个概念深入人心,也给场境礼仪主持艺术带来了新的启发和思考,并且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投身于主持实践及主持人理论研究,进而促进了场境礼仪主持艺术的蓬勃发展。

1.场境礼仪主持与节目主持的渊源

在我国,主持人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一般认为,节目主持人的前身为宋代戏曲演艺活动的“竹竿子”或称“参军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主持人”。到了现代,以广播电视作为载体,出现了丰富多样的主持人节目形式。这其中有些节目形式只能依附于大众传媒而存在,出现了一批批专门从事广播电视行业的职业主持人。还有一些节目形式,如仪式庆典、文艺晚会等则走出了荧屏,发展成为新的社会风尚,并成长起了大量优秀的场境礼仪主持人。场境礼仪主持,是相对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艺术而客观存在的生活社交主持艺术,是适应诸如仪式庆典、婚丧祝寿、舞会宴会等场境的主持艺术形式。相对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大众传播模式,场境礼仪主持活动无论从空间确定还是从时间把握、表达主体与接受客体、主持样态与运用方式上,都是直接的面对面传播,属于典型的人际传播模式,具有极强的社交性和互动性。就主持人的主持艺术而言,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汲取了我国传统曲艺表演中的一些舞台技巧,并且,节目主持人高雅、规范的语言和副语言表达也为场境礼仪主持人提供了标杆,使得主持活动的规格和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在国外,虽然没有专门固定的统一叫“主持人”的这一词语,但各种形态的节目,其主持人的称谓都有相对应的称呼,比如谈话主持人叫做host,宴会主人也是host等,而这些类型的主持都与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见,在国内外,节目主持自产生起就受到了场境礼仪主持的影响。

2.场境礼仪主持是一门新兴职业

随着播音主持专业在各大院校遍地开花,我国每年都将培养出大量的专业人才,他们一部分投身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而另外相当大的一部分则以场境礼仪主持为职业,挥洒着汗水与青春。根据某网站的统计,全国开办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本专科院校已达146所(11),每年为社会提供数千名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而与此同时,广播电台、电视台能够提供的节目主持人岗位却十分有限。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以及对主持事业抱有热诚的青年,在荧屏之外,找到了能够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那就是场境礼仪主持的舞台。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国家劳动部门组织了相关单位和专家团队对此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论证,完成了对“礼仪主持人”国家职业资格的论证和职业标准的制定,并将其纳入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体系。2005年12月12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发布第5批与人们日常生活及高新技术息息相关的10个新职业,以从事礼仪活动方案策划、程序推进、气氛调节和关系沟通等工作的“礼仪主持人”就是其中之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5增补本)》中明确收录了“礼仪主持人”这一职业。

主持人从远古时代发展而来,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到了今天,已经融进我们社会的各行各业。我们追溯主持人的起源,是为了更好地抓住主持人的本质,不至于偏颇地将主持人等同于节目主持人。特别是在广播电视诞生后,理论界一直把目光聚焦于节目主持人,而忽视了对其他领域主持实践的研究与指导。这里,我们希望通过摸索主持形式的产生、发展、丰富之路,来帮助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完整的理论体系。

注释:

①③ 白银亮:《礼起源于原始宗教祭祀新论》,《世纪桥》,2008年第4期。

②⑤⑧⑨ 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一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20、309、91、147页。

④⑥⑦ 应天常:《节目主持人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6、7页。

⑩ 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11) 全国开办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名录,全国艺术才能培训中心,http://www.chinarvc.com/pxzx.asp?id=44。

(作者谢伦浩系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播音系副教授;陈杰系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 立】

猜你喜欢

礼仪电视节目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筷子礼仪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礼仪篇(下)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