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陆开放模式创新的指向
2014-03-04王骏
王 骏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探索》杂志社,重庆市 400041)
论内陆开放模式创新的指向
王 骏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探索》杂志社,重庆市 400041)
内陆开放是区别于沿海沿边地区开放的一种新型的开放形式,是内陆地区在对外开放中逐渐形成起来的,推动和帮助内陆地区走向世界的一种模式创新。这种创新既是对内陆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阶段性成就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今后一个时期内陆开放路径的进一步探索。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内陆开放模式创新应立足于内陆客观实际和发展要求,在调整经济结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分工组合、整合全球要素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努力为内陆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内陆开放;模式创新;经济结构;全球要素;双向开放;链式管理
内陆开放是相对沿海沿边地区开放而言的。过去囿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内陆地区在经济学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中,始终处在产业转移的末端位置,导致内陆地区的开放总是落后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并且,其开放层次、开放规模和开放水平远较沿海地区要低,资本、技术和项目来源除了极少数来自于境外,其余绝大部分来自于西部以外的其他地区。因此,内陆地区过去的开放,从形式到内容实质上是一种次级的,主要对境内其他地区的开放。然而,随着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交通运输为标志的现代基础设施的巨大改善、以网络经济为标志的现代经济的日益成型和全面扩展,内陆地区已经基本摆脱地理环境的长期束缚,意味着至少在交通运输、对外交往等方面站到了与东部沿海地区同一个起跑线上,甚至某些区位条件已经超越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内陆地区拥有更加丰富的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更为广大的市场,这就给一些有基础的内陆城市发挥比较优势,创新开放模式,走出一条既符合内陆开放要求,又吸取沿海开放成功经验的独特的内陆开放道路创造了机会和条件。例如重庆已经宣布基本建成内陆开放高地[1],宁夏于2012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2],河南2013年提出,要在5年内建成开放型经济主要指标均位居中西部地区前列的内陆开放高地[3],四川宣称,四川已成为西部内陆开放高地的最大平台和最重要窗口[4],西安通过“国际港务区”来标榜“西北内陆开放的战略高地”的建立[5],等等。从中可以发现,尽管探索各异,但内陆开放“一头在外,一头在内”的特征却十分明显,与沿海地区开放模式相比,更加突出时代性、世界性、参与性和融合性。虽然迄今为止,这还只是初露端倪,但却大致展示出了内陆开放的主要方向和发展趋势。
对于这一伟大实践创新,学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和理论层面的研究,例如张宗益的《内陆开放型加工贸易模式——重庆探索与实践》[6]、黄朝永的《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重庆探索》[7]、张进海的《新思维新视角——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研究》[8],以及上万篇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章,对各地内陆开放经济的形态、模式、路径、方式等进行了实证、探索和概括。毫无疑问,这些研究成果对促进各地内陆开放经济的建立和健康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和揭示内陆开放经济的一般原理、特征特性、运行规律、发展趋势等方面却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对内陆开放经济模式创新指向的探索,对加强内陆开放基础性研究和推动内陆开放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内陆“双向”开放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模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领域的一场革命,是我国经济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标志。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在产业结构、交换结构和技术结构等方面进行结构调整,构建起具有内陆“双向”开放特点的经济结构模式,是内陆开放模式创新第一要求和发展趋势。
(一)构建内陆“双向”开放的产业结构
1.主要特征
内陆区位和市场的“双重”特征,为构建内陆“双向”开放的产业结构奠定了基础。“双向”意指“请进来“与”走出去”。“请进来”是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内陆企业上档升级;“走出去”是要发挥内陆企业比较优势,参与并融入世界经济之中。这种“双向”开放的产业结构,呈现以下特征:一是三产比重顺序为2>3>1,其中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接近,第一产业保持一个相对较低但稳定的比重;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各自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基础、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中坚、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方向;三是包括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化学、冶金及建筑材料等重化工业在第二产业中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四是包括运输、仓储、金融、咨询、信息、教育、文化、科研、安全等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日益发育壮大。
2.发展模式
内陆“双向”开放的发展模式创新将突出“市场换技术”、“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发展方向,着力于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服务全球化。(1)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大力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示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内陆地区农业的规模效应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机制;三是大力发展包括农业公园、教育与科技农业园、森林公园和民俗观光村等形式的休闲农业。(2)以实体经济为主,虚拟经济为辅,强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要充分利用内陆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人工成本相对低廉、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具有超强的空间承载力的优势,在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日益改善的条件下,发展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化学、冶金及建筑材料等现代工业,构建成为内陆地区开放经济产业结构的显著性标志。(3)第三产业重点发展运输、仓储、金融、咨询、信息、教育、文化、科研、安全等行业,全面推进与内陆开放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科技、咨询服务等行业,不断提升第三产业的整体水平;二是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推动云计算、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三是充分利用开放型经济的建立和内陆地区参与国际经济的契机,大力推动商贸流通、交通运输、仓储物管、餐饮业等全面发展。
(二)构建内陆“双向”开放的交换结构
1.主要特征
内陆开放模式的交换结构,总体上决定于内陆地区生产结构的性质、形式和规模。其特征是:(1)在内陆开放模式形成的初始阶段,物质产品的比重大于劳务产品的比重;生产资料的比重大于生活资料的比重;生产劳务的比重大于生活劳务的比重。但这个比例差距将逐渐减小并开始出现反向变化。(2)价格结构稳中有变。农产品价格、公共服务业价格比重相对稳定、工业品价格、交通运输价格比重逐渐降低、建筑产品价格、饮食业价格、劳务价格比重逐渐增大。(3)出口结构中,加工贸易比重逐渐增加,一般贸易相对降低。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增加,“两高一资”产品比重逐渐降低。进口结构中,料件、成品、设备比重逐渐增大。
2.发展模式
创新内陆开放发展模式,要立足于内陆开放要求和扩大市场的需要,创立一种新型的、符合内陆地区实际的、满足开放发展要求的交换结构。(1)商品流转结构大体与内陆地区开放模式的产业结构相一致。产业结构决定商品流转结构,但商品流转结构反过来又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着阻碍或促进的作用。因此,内陆开放的商品流转结构首先反映内陆地区的产业构成,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实物商品的比重在内陆开放初始和成熟阶段,将会逐渐加大,而后,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兴起,将增加劳务商品的比重,但从总体上,实物商品的比重仍将大于劳务商品的比重。这个比例关系至少在今后10年内不会发生改变。(2)价格结构基本反映内陆地区各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即价值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并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其中,农产品比价有一定变化:粮食作物与重要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与以粮食为饲料的畜产品之间的比价将会降低;工业品比价中,原材料工业产品与加工工业产品之间的比价将会逐渐上升,以工矿产品为原材料制造的产品与以农副产品为原料制造的产品之间的比价略有下降,成品与加工协作件之间的比价有一定提升,高级消费品与普通消费品之间的比价、耐用消费品与一般消费品之间的比价维持在一定的范围波动;工农业产品比价、工农业产品与服务的比价逐渐降低。(3)进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两高一资”产品受到抑制,比重迅速降低,加工贸易产品比重有较大增长,并成为内陆地区进出口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加工贸易不仅要有简单的制造、装配环节,而且还应包括结算和研发等高端领域,以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三)构建内陆“双向”开放的技术结构
1.主要特征
内陆地区开放模式技术结构的主要特征是:(1)劳动者技术装备程度达到“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2)技术现代化程度达到先进行列;(3)生产社会化程度高、规模大;(4)劳动者熟练程度不断提升,劳动效率不断提高;(5)生产文明程度逐渐得到改善。
2.发展模式
对于我国内陆开放地区,虽然不同地区和企业中,各类技术的组合和比例各不相同,但内陆开放区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同小异,差别并不明显。这就决定了技术结构的大致程度和水平,先进技术在技术结构中占很大比重,而处在两个极端的尖端技术和初级技术甚至原始技术占很小比重,基本处于后进型技术结构逐渐向先进型技术结构过渡的阶段。创新技术结构模式,需要不断发展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并根据内陆开放形成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技术结构不断向先进技术和尖端技术转化,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的有机构成。
二、重组世界资源,创新内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分工组合模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内陆地区从单纯的招商引资初级开放走向“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双向式全方位开放,形成了平台高、渠道宽、市场大的开放新格局,为内陆地区的进一步开放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重组世界资源,创新内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分工组合模式,在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上进行突破,是内陆开放模式创新的重要指向。
(一)提升内陆开放的价值链
内陆地区参与世界经济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向域外其他地区转移产业,都需要提升和实现最大的价值。因此,注重把企业价值链逐渐从低端位置推向高端位置,是提升内陆地区开放层次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1.强化和创新基本增值活动
强化和创新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从区域性宏观角度出发,就是要解决内陆开放的层次、作用和质量问题。(1)推动产业布局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逐渐向科学化和高级化扩展。内陆地区强化和创新基本增值活动的路径之一,是承接和引入大量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生产效益好的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例如重庆市引入众多国际知名IT企业,构筑起庞大的“品牌+代工+配套”的“5+6+700”(惠普、宏碁、华硕、东芝、富士通五大品牌,广达、富士康、英业达、仁宝、纬创、和硕六大代工企业,700余家零部件企业)产业体系,形成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国际IT市场上占有重要的位置[9]。(2)创新加工贸易发展方式,推动加工贸易向价值链高端拓展。内陆地区要参与世界资源重组,其加工贸易决不能仅限于简单的制造、装配环节,还应在此基础上,积极抢占结算和研发等高端领域,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一是需根据加工贸易特点,创新运营条件和环境,引进和发展加工贸易结算中心,以提高加工贸易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要在人才储备、配套设施、人文环境上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争取大型跨国企业研发中心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研发机构入驻内陆地区,有力推动技术链不断从低端向高端发展和内陆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3)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方位推动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一是不断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鼓励和支持产学研的结合,积极推动企业产品开发和产品创新;二是着眼于建立整机加零部件生产的全流程产业链,推动加工贸易由水平分工变为垂直整合,降低零部件及成品物流成本;三是按照产业布局规划,积极推动并实现企业进入园区,通过工业园区的方式,形成产业集群,增加集群的外部经济效益。
2.不断推动辅助性增值活动
企业的辅助性增值活动,包括组织建设、人事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是价值链的重要构成,也是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体现。对于内陆地区来说,不断推动辅助性增值活动,需要创新思路,着力于从中观的角度,为企业加强组织建设、人事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创造物质基础条件和营造文化氛围。(1)大专院校、教育培训机构是提升企业辅助性增值活动质量的重要工具。内陆地区应根据内陆开放中企业的总体要求和发展趋势,认真规划、适时调整大专院校的专业设置,大力培育、发展各种教育培训机构,为企业实施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创造必要的条件。(2)营造、培育促进辅助性增值活动的环境。一是根据需要,设立各类行业、专业协会和企业家俱乐部,为加强企业间、企业部门间的交流交往提供平台;二是开辟多种类的常设性专业论坛,通过阅读、研讨和头脑风暴,引领和指导企业管理实践。三是培育和建立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市场体系,集聚专业服务公司和专业人才,通过有偿服务和有偿转让,推动企业的辅助性增值活动。
(二)创新内陆开放企业链式管理
企业链是指由企业生命体通过物质、资金、技术等流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企业链条。基于内陆地区企业的综合实力普遍弱小的现实状况,创新企业链式管理,夯实企业链条,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增强内地企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是内陆开放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1.创新企业链式管理模式
(1)鼓励和推动内地中小型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大型企业配套。通过这种配套,一方面解决大型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落地生根的问题,促进了本土化的实现;另一方面,对本土中小企业的配套能力提出了挑战,通过内部挖潜、开拓创新等方式和途径,从委托加工、贴牌加工(OEM)、向自主设计加工(ODM)、自主品牌生产(OMD)方式转变,走自主创新和品牌道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市场话语权,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0]。(2)行业进行有效引导与协作,推动实现全产业链整合。内陆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市场竞争力低,所以不管是寻求产业链配套,还是实施升级转型,都应该考虑进行全产业链整合。全产业链通过纵向、横向的整合,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竞争力。(3)政府及公共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一是要根据内陆地区资源、成本、市场和工业基础的优势,不断吸引规模大、实力强、后劲足的大型企业及其代工企业入驻,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参与配套、提供服务。二是确立重点与特色产业,做好配套服务。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确立若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然后有目的性的与现有产业进行对接。[11]同时,有针对性的向国内外中小企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电子制造业中小企业招商引资,较好地形成区域经济内专业分工,延长产业链,有效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三是大力推动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可以借鉴重庆引入“5+6+700”的IT产业模式,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吸纳更多的企业落户,形成产业配套,壮大产业集群,改善企业生态环境,创造综合竞争优势,提高企业链竞争力。
2.夯实企业链条,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1)以质量管理为抓手,推动产业品牌建设升级。通过企业链条管理创新,强化企业链管理,对处在不同环节的企业按照企业链“规模大、实力强、产品质量过硬、技术创新快”的要求强化品牌建设,推动企业转型升级。(2)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带动企业发展思路创新。在实现完整企业链,全能好产品的技术创新上,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通过产品技术创新研发、全面质量管理和完整的服务链,推动企业上档升级,做大做强。(3)以品牌提升为动力培育带动区域产业集群。在品牌建设与提升上,着力于建立“完整的企业链”,突出产业“完整服务链”,确保产业集群的发展更加强大和成熟。
(三)推动内陆开放供需链的调整和优化
供需链是由物料、信息、资金和知识流获取并加工成中间件或成品, 再将成品送到顾客手中的一些企业和部门构成的网络。在全球化竞争条件下,任何企业都不能孤立的存在,必须依靠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并形成合作关系,否则就很难在现代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对于面向世界的内地企业来说,面临的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要使内陆开放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参与世界资源重组,就需要不断扩大和延伸供需链条,一方面要将采购和供应的触角伸向全世界,另一方面,还要提高采购和供应的质量,降低供需链的成本,形成有内陆开放特色的供需链。
1.创新信息流管理
内陆地区欲获取和及时掌握国际市场信息及其变化趋势,必须强化信息流管理,形成内陆开放信息流管理新模式。(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个畅通无瓶颈、接入能力大幅提升的宽带网络,确保网络设施、应用设施和配套设施能够满足内陆地区与世界交往的需要。(2)大力发展以“云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特别要在“云计算数据中心、云平台应用、云服务市场拓展、国际软件人才培养、云计算技术研究”等方面着力,一方面要大力推动网络终端产品制造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要规划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和配套产业基地,推动内陆地区在云计算领域走在前列。(3)推动、促进内陆地区专业市场网络化、国际化建设,实现内陆地区与国际专业市场的无缝连接。
2.加大现代物流发展步伐,推动供需链的调整和优化
(1)按照四通八达、无缝连接的要求,构筑起完善的内陆地区内部及内陆地区与国内外市场的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和仓储等硬件设施,彻底摆脱地理位置对内陆地区发展和内陆开放的制约,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拓展和转移。(2)继续创新内陆口岸开放聚集模式,充分利用保税港区的有利条件,探索并扩展“区内注册、区外运作、内外承接、通关便利”[12]的路子,在内陆地区全域尝试推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和检验检疫直通放行。(3)加强与我国沿海沿边口岸的合作,推动与重点口岸、边境城市、跨境经济合作区联手,构建沿海沿边内陆开放联动新机制,创新和打通国际贸易通道。
3.强化资金流管理
保持整个供需链上整体的运营成本最低,是内陆开放创新模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吸引内外资进入内陆地区投资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不断培育、扩大和优化供需市场,强化资金流管理,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出发,努力在供需链上的各个环节降低其运营成本。(1)充分利用内陆地区资源相对丰富,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经济,培育、发展和壮大现代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和消费市场体系,大幅度降低交易费用。(2)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现代物流配套体系建设,探索和完善结算清算信息系统,探索多层次、多元化的电子商务发展方式。(3)积极探索、突破和发展离岸金融业务。一是发展加工贸易离岸金融业务,逐步增加加工贸易离岸金融结算规模;二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国际金融结算;三是发展贸易批发类国际结算。
4.遵从价值流管理
内陆开放模式创新在价值流管理上,强调不断优化供需链管理,不断减少和消除不增值的无效作业,并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1)为保证生产作业的连续流动性,使企业生产计划有条不紊,持续不断地进行,内陆地区的产业布局需要横向打造产业群,纵向延伸产业链,形成上下游企业之间合理的分工制度安排,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出成品等环节进行一系列连续精确的价值流动,使各环节都实现最理想的连续流动。(2)倡导和推动精益生产管理,通过标准引导、生产监管、市场信息反馈等,帮助企业进行价值流图分析来发现并消灭浪费、降低成本,赢取最高的边际利润。
(四)推动实现内陆开放空间链整合
我国内陆地区幅员辽阔,产业众多,但经济相对沿海落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积淀和不同行政区域的产业竞争与发展,形成了内陆地区产业链条逐渐延伸与内陆地区区域间产业雷同的特点。从区域经济视角看,产业链条除了少数具备完整性外,其余多数是不完整的。换句话说,某些特定经济区域可能具有某个完整链条,但更多的是只具有一条完整链条中的大部分链环(产业部门),甚至一两个链环。从不完整性来看,普遍表现为一般拥有产业链的上游链环,而缺少下游链环。因此,推动实现内陆开放模式空间链整合,需要对内陆地区产业布局进行战略调整,同时依据产业配套半径理论和市场导向引导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尽可能地靠近原料供应商、半成品商和终端消费市场,确保不论是产业链的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还是产业融合,产业链空间分布维度都强调产业上下游企业都有在一个地理空间内聚集的趋势,以形成产业链企业密切合作、灵活机动的协同机制。[13]
1.内陆地区区域内空间链的整合
进行区域内空间链的整合,是创新内陆开放模式的一个难点,也是形成内陆开放经济,推动内陆开放发展的一个突破口。(1)按照“产业链尽可能地靠近原料供应商、半成品商和终端消费市场”的原则,对内陆地区产业布局进行调整,从科学性、合理性、利益性着手,对空间链的整合加以指导和诱导,推动内陆地区区域内空间链的整合得以实现。(2)在保持国家在宏观上主导经济发展不变的前提下,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消除空间链整合过程中的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市场机制,实现产业优化配置。
2.内陆地区与国内外产业链的对接
(1)内陆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产业链的对接。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产业转移浪潮,目前已处于相对平稳的调整时期。在这个时期,有必要在发达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和政府宏观调控目标要求,进行产业链的“建链”、“补链”和“强链”,从而形成更大区域范围内的、更为完整的、协同发展的产业链。一是建立发达地区与内陆地区产业对接的利益协调和利益补偿机制,加强跨越行政区域的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工业产业的集聚和规模经济的发展。二是鼓励和支持发达地区大型企业投资内陆地区,通过企业自身要求合理安排其内部组织的空间结构,实现产业链的自动对接。三是培育和构建跨区域企业行业协会,使行业协会成为行业、社会与政府联结的微观纽带,在促进东部与内陆地区产业链对接的过程中,弥补行政组织协调机构和企业集团难以起到的作用[14]。(2)内陆地区与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链的对接。在对外开放实践中,一些内陆地区对与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链的对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例如重庆引入、发展以笔电为代表的IT产业,形成了从零部件生产配套、主机组装、市场销售等比较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成功实现了产业链的对接。基于内陆开放的需要和前期的有益探索,实现内陆地区与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链的对接,一是要致力于上下游产业链的对接,即通过内陆资源、成本和市场优势,以及新形成的交通运输优势,吸引大型跨国公司进入内地投资办厂、产业协作等,促使内陆地区产业与世界先进产业的水平实现上下连接或配套对接。二是充分发挥内陆地区雄厚的实体经济优势,不断增加和拓展加工贸易,将研发、生产、销售有机连接起来。三是鼓励和推动内陆地区企业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实现与国外产业链的对接。
三、整合全球要素,创新内陆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的要素结构模式
内陆地区进入国际分工体系,要素结构模式的确立非常关键,决定了内陆开放在整合全球要素中所处的位置、具备的功能,以及应发挥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内陆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的要素结构模式是内陆开放模式的重要表现形式。创新内陆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的要素结构模式,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内陆地区在基础、人力和市场方面的优势,吸引和整合包括资本、技术、管理等在内的全球要素,最终形成具有内陆开放特色的要素结构模式。
(一)整合全球资本要素
创新内陆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的要素结构模式,首先需要整合的是全球资本。要素资本在内陆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的要素结构中,居于中心位置,成为推动内陆开放水平和层次上档升级,整合全球要素的支柱和桥梁。
1.从打造软硬环境着手,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进入内陆地区
有学者研究指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本质是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要素的国际流动提高了世界经济要素投入总量,改变了要素配置的国家与地区结构,从多方面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机制。[15]因此,从打造软硬环境着手,多方面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进入内陆地区,对于创新内陆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的要素结构模式是极其重要的举措。其路径是:(1)在打造硬环境上,一是加大以信息、交通运输为核心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彻底改变信息、交通运输落后对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大幅度降低信息传递和交通运输成本。二是充分利用内陆地区工业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势,提升配套水平和质量,促进工业(科技)园区建设,构筑投资新平台。三是继续推动城镇化战略,按照安全、卫生、方便、舒适的要求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2)在打造软环境上,一是要在内陆地区范围内花大力气培育讲信用、守承诺的诚信环境,加强对诚信环境的监管和不诚信的惩处力度,形成良好的讲信用、守承诺的社会风气。二是不断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良好的服务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服务环境包括投资服务环境、生产环境、贸易环境、物流环境、结算环境等方面。例如重庆在投资服务环境上,实行“并联审批、特事特办、一站式办结、保姆式服务”,开辟“通道”,统筹协调土地、水、电、气、用工等要素保障;在制度环境上,创新“欧亚大陆桥”铁路运行的管理体制,克服沿途6个国家海关、商检、铁路部门各自为政,商品容易被损坏,时间要耽搁,费用要增加的种种障碍,解决了这条线几十年一直运行不畅的问题,促使渝新欧铁路联运大通道使得时间大大节省、费用大大降低,成为新的“欧亚大陆桥”[16]。三是在不断加大普通高校科研力度的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专技学校,大量培养初中级技术、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劳动力,以满足和支撑内陆迎接跨国公司的进入。
2.鼓励和支持内陆企业积极走向国际市场
(1)转变自身增长方式,寻求世界市场的新增长点,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强自身竞争力为出发点,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主动去适应经济规律,规避风险,拓宽市场,提高企业综合素质。(2)找准市场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内陆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从规模到管理、再到技术都不占优势,但却有比较优势,例如责权利高度集中,决策机制反应比较快捷,充满活力与开拓创新欲望等。可以在政府、中介的支持和帮助下,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发展普遍疲软无力的当口,迅速走出去,不断拓展国际市场。(3)推动内陆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中,实现从低层市场走向高层市场,从单一行业走向多种行业,从狭义市场走向广义市场的蜕变和升华。
(二)整合全球技术要素
1.以市场换技术,提升内陆产业技术水平
用市场换技术,这是内陆地区实施整合世界技术要素资源的重要举措。过去内地许多城市采用了这种方法,例如重庆吸引惠普研发有限合伙公司等笔记本电脑、吸引福特汽车与长安汽车合资建厂等。尽管这项政策的实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人们对其评价也各不相同,但在促进和带动内陆地区技术进步方面却是有目共睹的。因此,用市场换技术,对于相对比较落后,缺乏竞争力的内陆地区来说,仍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市场”,是指国家规定允许,并且内陆企业限于能力无法开拓的市场;而技术要素,是指高于我国或我国不具备的技术,“利用它能生产出我们国内还不能生产或是能生产但质量差、成本高、资源消耗多、缺额大,需要长期大量进口的先进产品,特别是那些高、精、尖产品”[17]。
2.筑巢引凤,大面积全方位延揽人才
延揽人才,本质是延揽技术。通过内陆开放整合世界技术要素的有效路径之一,就是创造条件,大面积全方位延揽世界各国人才,为我所用。内陆地区过去在这方面做过许多有益探索。例如,重庆两江新区成立了面向全球的高端引智引技引才平台——两江新区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有限公司,该平台立足破解新区未来10年近30万的高端顶级人才需求,立足世界500强、跨国企业、重点骨干企业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品牌优势、网络优势和市场优势,以引智为核心,引技引才为重点,实施海内外“猎头”行动,整合全球人才和创新要素,吸引全球高端人才西进两江,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18]。
3.走出国门,通过投资、合作、兼并等方式获取世界先进技术
内陆地区整合世界技术资源要素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鼓励企业走出国门,融合于世界经济大潮之中,通过投资、合作、兼并等方式获取世界先进技术。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或不是那么发达的国家中的企业因为或这或那的原因,逐渐显现出来较大的投资、合作或是兼并的价值,这给处在内地的众多企业走出国门整合世界技术要素提供了良机。从这些行业或企业来看,大多属于传统行业,包括采油、采矿、精密机械、汽车等,少数也包括一些新兴产业,例如IT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为此,需要充分发挥内陆企业资金相对充裕、人工成本相对低下、实体经济规模强大、发展欲望强劲、政策鼓励扶持的综合优势,利用我国政府驻外机构、国际中介、各国驻我国机构、中外商会、当地华人华侨、各种媒体及其他可能的渠道,采取投资、入股、合作、兼并等方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通过与外界的接触、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和掌握世界先进技术。
(三)整合全球管理要素
整合世界先进管理要素,核心是获取或借鉴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并将其融合于内陆的各个行业或领域,使内陆地区在发展中自觉地加以运用,以发挥更大的效率。为此,内陆地区一是要加强与世界各国、城市、行业间的对话与交流,通过考察、走访、学习、培训、研讨等,了解和掌握当今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发展趋势和创新思路;二是要鼓励内陆企业与来华投资企业合作办企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等,学习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管理理念、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经验和方法;三是鼓励内陆企业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之中,通过与他国产业链的衔接和当地企业的配套合作,领略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的精髓。
[1] 程维.黄奇帆:重庆已建成“内陆开放高地”[EB/OL].http://www.yicai.com/news/2013/05/2708655.html.
[2] 中国网.设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促区域协调发展[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2012-12/07/content_27341371.htm.
[3] 罗辉,刘雅鸣,李亚楠.后起之秀释放引资潜力——河南着力构建内陆开放高地[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6/24/c_116264456.htm.
[4] 董世梅.崛起,西部内陆开放高地![N].四川日报(01)版,2012-09-17(01).
[5] 王婷.打造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EB/OL].http://www.cs.com.cn/xwzx/hg/200906/t20090626_2127761.html.
[6] 张宗益.内陆开放型加工贸易模式——重庆探索与实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0.
[7] 黄朝永.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重庆探索[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1.
[8] 张进海.新思维新视角——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7.
[9] 刘婷婷.和硕投1.5亿建厂重庆IT版图升级为“5+6+700”[N].重庆时报,2011-01-30.
[10] 朱卫卫.广东玩具出口企业勇闯“华容道”[J].赢周刊,2011(12):09(A5).
[11] 张新柱,卫景芳,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对推进杨凌示范区工业化进程的思考[EB/OL].http://www.smte.gov.cn/admin/pub_newsshow.asp?id=1007044&chid=100053,2008-06-17,11:01:29.
[12] 市人大民宗侨外委课题组.关于外事服务地方经济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R/L].http://www.ccpc.cq.cn/rddy/201306/t20130613_61126.html.
[13] 郑大庆,张赞,于俊府.产业链整合理论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64-68.
[14] 李杰义.东部与中部产业对接机理及其政策建议——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分析[J].求实,2009(8):47-49.
[15] 张幼文,薛安伟.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J].世界经济研究,2013(2):3-8.
[16] 刘渝川.2012年重庆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情况及2013年重点任务[M]//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庆蓝皮书2013年中国重庆发展报告.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
[17] http://baike.so.com/doc/522897.html.
[18] 张科.两江新区:整合全球人才要素 打造高端引智平台[N/L].两江新区网. http://www.liangjiang.gov.cn/ljxw/class_1_5/201318/201318181938.htm.
责任编辑 张颖超
2013-10-20
王骏,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探索》杂志社,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内陆开放模式创新研究”(12XJL011),项目负责人:李继樊。
F2
A
1673-9841(2014)02-006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