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2014-03-04杜迎新
杜迎新
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辽宁葫芦岛125000
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杜迎新
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辽宁葫芦岛125000
目的探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对策。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6月于该院心内科就诊的患者120例做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管理;选择2013年7月—2013年12月于该院心内科就诊的患者120例做为观察组,进行安全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中的不安全因素并探讨相应的防范对策。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不安全事件和投诉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人员在实施安全护理管理后的业务考核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安全护理管理前的评分,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加强对不安全事件的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业务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心内科;不安全因素;防范对策
随着人们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升,在医疗诊治护理过程中,保证患者安全已成为避免医患纠纷的关键。护理安全是指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保证患者未发生法律法规外的任何机体结构与功能和心理上的创伤、损害等[1-2]。为提高护理安全,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该院心内科对护理管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制定相应防范措施,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6月于该院心内科就诊的患者120例做为对照组,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53~81岁,平均年龄(63.9±4.4)岁;选择2013年7月—2013年12月于该院心内科就诊的患者120例做为观察组,其中男性70例,女性50例;年龄(54~82)岁,平均年龄(64.3±4.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管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进行安全护理管理。通过对不安全因素的分析与探讨,安全管理小组成员进行了相应对策的制定:①制定合理的排班制度,使护理人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休息与精神调整,明确各人分管事务与分管病床,确保各人任务高效完成;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基础知识培训与医疗法规相关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确保护理工作安全有效地进行,从而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的可能。②自患者入院起即开始对患者进行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方法等知识的教育与宣传,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和不良情绪的疏导,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疾病期间生活知识的教育,使患者家属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监督,保证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两者相结合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患者疾病的好转,减少医疗矛盾纠纷的发生。③每日定时对病房环境进行清洁与消毒,定时通风换气,于病房内张贴病房环境与疾病关系的知识公告,促进患者及其家属主动配合保持病患环境安静、整洁,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诊疗环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治疗心态,从而促进患者疾病的转归,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④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医疗器械与药品知识讲座与宣传,并对新进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护理人员对医疗器械与药品足够熟悉,降低医疗差错事故的出现,避免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事件、投诉事件,并进行组间比较;在安全护理管理前后对护理人员进行业务能力考核,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利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当两组数据间P<0.05时认为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安全事件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由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不安全事件和投诉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不安全事件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2.2 护理人员业务能力考核比较
由表2可知,护理人员在实施安全护理管理后的业务考核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安全护理管理前的评分,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护理人员药品知识和业务能力考核比较[(±s),分]
表2 护理人员药品知识和业务能力考核比较[(±s),分]
组别平均成绩安全护理管理前安全护理管理后tP 78.3±5.2 96.6±4.7 12.15 0.0035
3 讨论
为加强心内科护理安全,本研究对护理管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制定相应防范措施。
抽取心内科管理层人员和部分护理人员成立安全管理小组对心内科护理过程中的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探讨与分析,确定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因素包括:①护理工作人员因素:心内科工作往往具有工作量巨大、繁杂琐碎的特点,护理工作人员往往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的状态,这极易导致护理人员精神高度紧张,反应性下降而影响工作效率,还会因此产生厌烦情绪而对患者态度较差,严重者可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最终造成医患纠纷的高发。同时,由于护理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安全意识淡薄,不能够及时有效地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并达成共识,最终也将造成医患矛盾出现或加深。②患者因素:由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不了解,且心血管疾病一般病程较长,病情较重,患者需长期治疗,这些因素均会导致患者在承受疾病的痛苦与压力的同时,还会产生如对疾病的治疗产生不安甚至是恐惧等精神压力,使得患者不愿配合疾病的治疗,最终导致患者疾病治疗时机的延误,病程的延长。同时,心血管相关疾病的性质要求患者尽量保持健康的饮食,患者需禁烟、禁酒等,但患者往往难以遵从医嘱,这便导致患者疾病的治疗存在一定阻碍。③医院环境因素:由于医院内病床较多,患者与患者家属常常处于一个较为嘈杂的环境中,这些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休息,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质量,同时,由于患者活动范围局限于病房,这将导致病房环境较差,如有部分病人不爱护公共卫生,随意丢弃生活废物以及医疗废物,将大大提高患者院内感染的几率,诱发医患纠纷。④其他因素:由于医疗科技的迅速革新,医疗药物的快速换代,导致护理人员对医疗器械的使用与注意事项,对药物的用法用量与不良反应等不熟悉,这些因素均大大增加了医疗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几率。通过对以上不安全因素的分析与探讨,安全管理小组成员进行了相应对策的制定:包括①制定合理的排班制度;②开展健康教育。③病房消毒和清洁;④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医疗器械与药品知识讲座与宣传等,从而有效避免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3-5]。
研究结果发现进行安全护理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减少不安全事件和投诉事件发生。管理前不安全时间发生率为13.33%,管理后为8.33%,管理前投诉事件发生率为2.50%,管理后降低至0.83%,充分说明加强对安全因素的管理带来了极为积极的影响。跟贾俊格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6]。因此我们认为,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加强对不安全事件的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业务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1]张静.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1):321-322.
[2]何俊芹.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36):258.
[3]梁秀萍.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外医疗, 2012(31):182-183.
[4]袁敏.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597.
[5]申时艳.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4):100-102.
[6]贾俊格,姜艳丽,王素芳.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4):253-254.
表1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后老年病房护理质量情况比较[分,(±s)]
表1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后老年病房护理质量情况比较[分,(±s)]
时间管理后管理前tP操作熟练程度92.87±6.02 79.26±6.22 20.11<0.05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性91.79±6.02 82.16±6.78 17.57<0.05服务态度97.25±6.75 81.36±6.11 18.96<0.05沟通能力96.87±6.37 82.11±6.57 38.29<0.05责任心应急能力91.87±6.25 80.07±6.13 17.88<0.05 93.87±6.16 81.37±6.17 41.58<0.05
[参考文献]
[1]庞小萍.老年患者护理的风险管理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12):184-185.
[2]黄艳.护理安全管理对老年住院患者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6):1241-1243.
[3]武淑敏.护理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1):70-72.
[4]王亚勤,王莲英,袁根英,等.护理风险管理防范老年病房给药差错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2011,28(4A):64-65,73.
[5]关维春,王爽.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护理风险管理策略[J].当代医学,2011,17(7):129.
[6]李晓艳.老年病房常见护理操作风险管理策略[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B):142-143.
[7]郑音.风险管理在老年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SHM(24):3036-3037.
[8]刘峰,季红,袁越.国内老年患者护理风险管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9):38-39.
(收稿日期:2014-09-21)
R473
A
1672-5654(2014)12(b)-0045-02
201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