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西湖

2014-03-04汤丽丽

大众摄影 2014年2期
关键词:印象派对焦西湖

汤丽丽

Q:你拍的西湖,没有一张是我们在明信片上见过的西湖,但的确就是那个西湖,仿佛你把她纳入了镜头,但又放走了她,留下一些气味,让我们知道她来过。从技术角度来说,这些照片都是模糊的,所谓“虚”,我看到有两种方式:一是虚焦,刻意不对焦在景物上;二是抖动,降低快门速度,然后抖动相机达到,在拍摄之前,这些手法是否经过试验?

A:是的,掌握技法有个过程,边拍边试。

Q:这两种拍摄方式,你都是怎样操作的?

A:失焦法比较容易掌握,作为一种手法来说,也容易模仿,在逆光下效果更好。它必须是手动对焦,不是简单地把焦点调虚了就可以了,而是把焦点放在你需要的地方,才能得到你想要的虚,比如背景上的人虚化到什么程度,成为一种什么形象。这个焦点是不清晰的,它给人的只是个印象。用折返镜头拍摄,效果更好。

晃动法难度很大,条件是弱光下的长时间曝光,这个相对慢一点的快门速度,可以给你提供晃动的时间。至于晃动的弧度、震动的频率要靠你自己把握。通常晃到你有满意的片子为止。这没有一定之规,是需要经验,需要设想。

Q:从这些照片来看,你对技术手法和形成的效果有明确的认识和熟练的控制。你也是由各种驳杂的题材开始摄影吗?你对西湖的这种观看和表达,是看到某张照片、自己拍摄中一个偶然、还是种种因素在头脑中发酵而产生的?

A:是的,和多数住在杭州的摄影人一样,我也是从拍具象的西湖开始的,但是慢慢的我不满于这种明信片样式的照片。大家都知道,印象派是西方绘画史中的重要艺术流派,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我一直都喜欢印象派绘画作品,印象派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当影像抽离现实,眼前清晰的景象变得虚幻迷离,一切都变得神秘与不真实。呈现的方法来得很偶然:一个失误,使我找到这种新的表达方式。一次在西湖边拍照,三角架的云台突然滑下来倒向一侧。滑下来的时候正巧是在曝光,回放一看,相机里面的影像虚了,但正契合了我对那种感觉的追求,此后,我有意识地去晃动相机,渐渐的感觉来了……西湖,亦幻亦真,宛如梦境。我们进入了一种幻境。

Q:你就住在杭州吗?每个外地人到杭州都会拍照,杭州本地人对西湖应该更有别样的感情,西湖本身这种上千年的“传统中国文化所塑造的自然景观”提供的意境很强烈,但是多数拍摄西湖的照片都难以逃出西湖本身的美学格调影响,所以,从中发现自己的感受,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你眼中的西湖是什么样的?在这几组照片之前,你曾经怎样感受和拍摄西湖?

A:我是杭州人,每个杭州本土的摄影师手里多多少少手里都有西湖的片子,可以说大多数人学摄影,是从拍西湖起步的。在我们绝大多数人心中,西湖的美学意义是肯定是有唐诗宋诗词的作用,影像肯定是在这个后面。“风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仿佛是拍摄西湖的摄影师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固然很美,但毕竟没有跳出写实的范畴。如果每个摄影师都长桥落日、断桥残雪、西泠朝晖,就一定会产生审美疲劳,作品也很难有自己的风格。

Q:曾有评论家对你这组表示肯定,希望“继续认真往前走,不要浅尝辄止”,这些照片似乎是两三年前的,你现在是否还在继续拍摄和思考西湖这个主题?肯定还有更多的方式来表现西湖,即使它已经被这么多人拍过了。

A:我现在还在拍。之前我拍西湖,是从具象到抽象,我现在正在拍的西湖之水是意象的东西。它构成的世界可以给人无尽的想象,使我们的意识肆意流淌。正如水的属性。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要的是自己的“哈姆雷特”,是“这个”西湖,我的西湖。

Q:大多数人面对和拍摄的都是身边的题材,但能拍得好,不仅意味着表现方法的创新,而且是因为你对理解和观看不同,你自己对“创新”怎么看?

A:题材很难创新,在影像泛滥的今天,几乎所有的题材现在都已经被人拍尽。关键是切入的视角和表现方法。我们要创新的是运用新的摄影语言。失焦和晃动,技法不一样,要呈现的视觉表达却是一致的。那就是舍相求虚,超凡脱尘,而且我使用的这两种技法并不是新的东西,只是没有人用它来拍过西湖而已。

猜你喜欢

印象派对焦西湖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印象派画家」金农
印象派画家启发了我
多重对焦有必要吗?
印象派大师
浅析印象派与当今设计
相位对焦vs对比度侦测对焦
当西湖遇上雪
喀嚓前一秒的技术DC对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