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索洛 无法理解的黑箱

2014-03-03赵福帅

英才 2014年1期
关键词:张平要素阶段

赵福帅

十多年来,中国增长模式的转型一直是各界热议的话题。为什么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依赖外贸的增长模式迟迟未能实质性改观?西方先进国家的发展是如何走过从粗放到集约的蜕变?

作为相关领域的佼佼者,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等人的研究,对当前中国增长模式的转型,或许有着重要的启示。

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一个经济体的中长期增长的动态特征。中国社科院经济增长研究室主任刘霞辉向《英才》记者介绍,经济增长理论在经济学诞生时就已经存在了,斯密的《国富论》说的其实就是经济增长问题。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第一个阶段,即第一次产业革命。这个时期主要是用机器代替手工,为了生产机器和母机,就要发展资本密集的重工业,所以这个时期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驱动、资本积累。

对这种增长模式的理论概括就是“哈罗德―多玛增长模型”——产出增长取决于投资(储蓄)增加,并且资本与产出比率不变,投资越多,增长就越快。

“哈罗德与多玛提出了刀锋效应,认为投资的波动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更多地导致不均衡,也就是无法实现长期稳定的增长,所以经常出现很大的经济周期。”刘霞辉说。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第二个阶段,即第二次产业革命。主要发生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发展出汽车、电力、化工等产业。这个阶段主要是靠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其理论概括就是罗伯特·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罗伯特·索洛在1950年代最先质疑哈罗德与多玛夸大了投资对增长的作用。他认为,资本要素同样会出现报酬递减现象。通过对1909-1949年间美国经济数据的统计分析,索洛发现,资本和劳动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30%多,另外60%多无法解释。

“这个无法理解的黑箱就叫索洛残差,是资本与劳动之外,其它能促进增长的因素,索洛无法确切解释,但他认为应该就是技术进步,或者叫全要素生产率。”刘霞辉强调,索洛指出了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的一种可能性,就是不断地技术创新。

当然,索洛的理论也有缺陷。后人慢慢发现,索洛对技术的理解还是比较暧昧的。“索洛认为技术是完全外生的,偶然的,不稳定的,不是靠人类的努力可以左右的。一个天才突然发明了蒸汽机,于是经济就迅猛增长。”刘霞辉说。

这种外生性还体现在,先进国家产生了新技术,后进国家可以直接把这个技术拿过来,依靠移植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很快就能够赶上先进国家。按此推断,慢慢地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就会趋同。但历史事实是没有发生趋同,而且在过去200多年,有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20世纪下半叶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第三个阶段,即新产业革命,欧美日等国开始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的经济增长阶段,主要靠信息化和服务业驱动。

这些国家的产业开始从纯粹加工制造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转移:一端是研发、采购、设计,一端是品牌、营销、渠道、物流、金融等。与此相对应的经济学理论的进展是“新增长理论”或者“内生增长模型”。

1980年代中期后,保罗·罗默与罗伯特·卢卡斯等突破了索洛的框架,把舒尔茨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纳入了其中。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告诉《英才》记者:“他们对索洛模糊的技术进步概念进行了解释,认为技术进步来自人力资本、制度等等。他们把劳动力分成无技能劳动力和受过训练的高素质劳动力(人力资本),这是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产出的核心。”

罗默等人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是有规律的。刘霞辉解释,内生就是经济系统本身能够产生的,人类通过一些手段能够促进的,比如企业对研发更多的投入、更多的教育、制度的改进等等。

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和这个国家的制度、政策、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没有好的制度和环境,一个国家和先进国家的差距会越拉越大。所以,政府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支持经济系统产生更多的技术进步。

2009年,保罗·罗默等人又开始探讨新要素供给理论。早前经济学界探讨的要素不是资本就是劳动,而且二者有替代关系。如今他们发现一些新的要素,彼此不矛盾、不替代,而且越多越好、越用越好,没有边际效益递减。

“比如市场规模、城市规模、互联网范围、制度、创意思维、教育等等。这些都是在讨论人类更新的增长模式。”张平说。

谈及西方国家增长模式转变的历史对中国的启示,张平认为,中国增长模式实现从粗放到集约、从投资驱动到科技创意驱动,需要经过“三部曲”。

第一步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也被称为工业化的赶超期。在这一发展阶段,只要把农业闲置资源变成工业资源,不管怎么粗放地利用,效率都极大提升,因为工业比农业效率高太多,“粗放的发展方式是这个阶段的必然选择,这也是中国过去能实现高速增长的重要前提。”

第二步是进入重工化阶段。企业主和农民工在前一阶段积累起财富后,大量储蓄变成了资本,就会导致高投资、高发展、建立城市等等。“这一阶段接近索洛说的外生性增长,因为我们是从国外引进了设备,自然就引进了技术。”

自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技术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逐渐靠近,开始逐步进入第三阶段。“这时就必须向自主创新发展了。原来中国60%-70%的增长靠资本投入,现在这个数字逐步变化,再靠大的投资,增长也上不来了。”

西方先进国家发展到这一阶段,劳动力的供给是停滞的,资本的供给也是稳定的,但是还能继续保持经济增长,主要是靠人力资本的提高和新供给要素导致的技术进步。张平认为,这是中国发展的方向,这样的增长才平稳而有效率。

“中国要实现增长模式的转换,就需要投入新的要素。”张平列举出多个措施,比如要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税收的调整,现在已经在税收上开始抑制那些资源浪费、劳动浪费的产业;还可以像美国那样把科技研发活动纳入GDP核算,而不是大拆大建就算GDP;更要重视人力资本提升,现在人口红利已经见顶。

“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已经是第三阶段,这部分人必须率先突破自主创新,已经没有可模仿了。其他地区也基本都结束了第一阶段。”张平说。

猜你喜欢

张平要素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Topological properties of Sb(111)surface: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叽叽喳喳的小喜鹊
这是你爷俩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Mechanical Behavior of Bistable Bump Surface for Morphing In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