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建筑企业的难题 中国建筑再增长模式
2014-03-03朱雪尘
朱雪尘
2013 年10 月17 日,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终于击败韩国知名承包商大宇,拿下韩国釜山海云台LCT 城市综合体项目,可以说是其众多海外“攻城拔寨”的缩影。
在海外中标超过百亿的项目中国建筑并不少,像澳门米高梅娱乐城、阿尔及利亚大清真寺都是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大项目。
外界看来已具国际范儿的中国建筑,其董事长易军并不以为然。中国建筑有更为宏大的目标,即“十三五”期间要把中国建筑办成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建筑地产企业集团。如果把这个“最具国际竞争力”数字简化为跨国指数,那就是“把海外总资产占比,海外营业收入占比,海外人员占比,这三个指标加权,得到跨国指数,我们希望未来能达到或者接近30%的占比,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易军这样告诉《英才》记者。
然而,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虽然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但欧债危机后续效应仍未散去,美国“财政悬崖”也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发达经济体的内部需求,导致其经济发展缺乏动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看似跨国指数只有30%,但是对中国建筑2013 年将突破6000 亿元的营业收入而言,庞大的基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国际化的挑战虽然存在,但是对易军和中国建筑来说,增长的压力更多的来自国内。
伴随4 万亿刺激计划和中国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建筑连续8 年实现了高速增长。2006 年,首次入选《财富》世界500 强,其营业收入也从1157 亿元增至5715 亿元,增长了近400%。从规模角度看,中国建筑已然稳居全球建筑行业老大的位置。
不过从形势上看,一切似乎充满了变数。宏观上,国内经济通胀风险犹存,政府不能再继续出台大规模刺激计划。地方债务问题日益显现,区域经济也面临减速风险。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如果出台,对于房地产业来说也可能出现长期拐点。以上诸多因素,不仅为国内经济的复苏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也为中国建筑发展前景打上了问号。
“中国的增长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一种中国奇迹,中国奇迹背后也支撑了中国建筑的奇迹,这种奇迹是不可复制的,全球任何市场要复制中国模式根本不可能,所以中国建筑这种模式也很难复制。”对于未来的挑战,易军有着充分的认识。
面对种种不确定性,中国建筑未来凭什么能持续高速增长?作为最大的建筑企业,将怎样应对扑朔迷离的产业未来?被业界称为城镇化的最大受益者,会怎样规避风险布局产业链?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又如何能不断提升跨国指数?
采访中,易军多次提及风险和危机,浸润湖湘风骨的他很认同同乡曾国藩的做事准则“未来不迎,既过不恋,当时不杂”。
城镇化新模式
面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2012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的“城镇化”,无疑给中国建筑注入了强心剂。而刚刚结束的201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这让中国建筑吃了定心丸。
根据相关测算,到2020 年城镇化将新增4 亿城市人口,拉动相关投资高达40 万亿元。但是随着地方财政压力的显现,未来地方政府势必要引入社会资金,特别是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共同参与城镇化的建设,作为中央企业,中国建筑必将成为主要参与者。
在上海浦东新区,一片大型居住社区逐渐成型,这就是由中国建筑子公司中建八局承建的上海“十二五”规划最大的保障房基地——中建申拓城,该项目占地6.04 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595 万平方米。
《英才》记者在上海的亲身采访中了解到,这个项目承担了上海旧城改造的动迁任务,一期12 个地块中,有8 个动迁房地块,共7002 套动迁房。而整个社区规划、投资、建设、运营均由中建八局操盘,这样大规模的社区建设在上海尚属首次。
造城是不是城镇化?或者说究竟什么是城镇化?一直是社会争议的焦点,不管怎样,如果一个新兴城镇的兴起,意味着一系列住宅、厂房、市政配套的建设,这就为中国建筑提供了持续跟进的机会。
“我们用城市综合开发这个词来描述我们正在做的,中国现在正在经历一个城镇化的过程,而对于中国建筑来说,本身的四大业务板块就与之相吻合,这是单纯的投资商、地产商,或者建筑商所不具备的。”易军如此解释中国建筑在城镇化领域的优势。
目前中国建筑的四大业务板块为: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基础设施、房屋建筑,而四位一体的全产业链商业模式需要庞大的资金和人力支持,并非一般企业可以复制。
中建八局副总会计师储小彬认为:“中国建筑在城镇化、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优势尤为明显,比如申拓城总容纳人口16 万人,其中包括十几所学校、三四所医院,总投资额在500 亿元,这就对企业的投资规模、建设能力、规划能力等,有着天然的门槛。另外,还有一些不可控因素,比如政府的回款周期,支付能力,都需要实力作为保障,目前申拓城我们投入了七八十亿元,政府的回款才20 亿元。如果是一般的公司,资金链压力可想而知。”
对于与地方政府合作中的风险,易军有着充分的考量。“对进入的城市,我们是有着战略布局的。比如湖北,为什么选择湖北?因为我们的三局在湖北是前三强,不管谁来当省长或者书记,都会支持我们三局的发展。所以我们的城镇化布局是锁定了中国建筑的工程局院所在地的一、二线城市,省会城市搞城镇化,不会所有省市遍地开花,毕竟我们的资源、资金也是有限的,必须要做规避风险的打算。”
在充分掌握地方人脉的基础上,中国建筑进入一个城市还需要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诚信度进行评估,确保资金回笼的可靠。
据储小彬介绍,曾经有一位民营地产大佬邀请中国建筑去参与东北的一个项目,中国建筑发现该项目所在城市的人口已经是负增长,未来的前景不容乐观,而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中国建筑的判断是正确的。endprint
在采访中《英才》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建筑的几大城镇化项目紧密围绕北京、上海、天津、武汉、长沙等几大城市展开。
实际上,在地价、房价越来越高的市场环境下,中国建筑进军城镇化领域也是一条相对安全的发展路径。中建申拓公司总经理高洪彦告诉《英才》记者:“一个申拓城我们原计划干5 年,现在要看政府回款周期,也许要干更长时间,但是即使这样,对建筑企业来说,拿到工程本身就不容易,现在一个大项目够我们干很多年。虽然是保障房项目,但是我们能拿到从规划到销售产业链全部环节的利润,这比我们以前只做建筑要好很多。” 同时,因为保障房和回迁安置房更低的售价,更为刚性的需求,也降低了中国建筑的风险。
对于新型城镇化,易军认为“城企合作”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商业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城区开发和地产开发最大的区别有两点:“一是怎样开发主要由市场需求引导,企业有充分话语权,企业做规划,政府批规划;二是新的开发模式由产业经济主导,既重经济效益,更重社会效益,构筑什么样的特色产业,如何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怎样保证环保、节能、税收、就业,这些都将是城企合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题。”
而上海的申拓城项目表面来看是一个保障房开发项目,但是实际上整个居住社区被上海迪斯尼乐园、临港物流区,上海自贸区等辐射,成为这些经济区域重要的支撑。
目前,中建八局正在推进的杭州湾项目比申拓城项目还要大很多,总规划面积40 平方公里,从一级开发到产业联动全部由中建八局负责。中建八局董事长黄克斯告诉《英才》记者:“现在就涉及一个定位的改变,原来我们是建筑施工企业,未来我们将会成为城市运营商。比如万达的王健林,他是资源集成商,我们也要像万达那样,成为一个价值提升者。”
对于城镇化究竟是政府的意志还是市场的意志的争论,易军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高速增长还能维持多少年,谁也预测不准,但是中国的城镇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至少现阶段还是一个上升通道,不管对建筑业也好,对地产也好,都存在刚性需求,这种刚性需求给中国建筑至少再带来10 年的发展期。因为中国目前人口的城镇化率只有50%,我们每年增长1 个点,达到70%,还需要20 年,每年1 个点的增长,将会有1300 万人口进入城市,这又给建筑业带来多少机会?同时,也会带动基础设施、地产等各种配套的需求,所以我看好未来10 年这个行业的发展。”
国际战场渐成主角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建筑的海外业务却实现“逆势”增长:据统计,从2008—2012 年五年间,中国建筑海外承建业务累计完成合同额339 亿美元,营业额214 亿美元,两项指标年均增长5.26% 和9.91%。
光鲜的数字背后,中国建筑的国际化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利比亚,2007 和2008 年,中国建筑与利比亚政府总共签订了2 万套住宅项目。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中国建筑用三年时间就盖起了排排住宅。但是,由于利比亚内战,中国建筑的万名员工不得不紧急撤离。当时负责利比亚项目的黄克斯第一时间强调:“人是第一位的,有人就有一切。”于是,中国建筑进行了万人大撤离,全部10227 名员工,其中包括1000 多人的越南和孟加拉籍员工,全部安全撤离利比亚。不仅如此,中国建筑还拿出10 亿元劳务费,没有拖欠一分钱工资,并统一包船和飞机将外籍员工送回本国。
回忆起此事,黄克斯告诉《英才》记者:“虽然利比亚项目遭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是换来国际上的声誉,人们觉得中国建筑是一家负责任的中国公司,这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声誉,也使得中国建筑赢得了市场,韩国釜山海云台项目就是业主主动找到中国建筑希望合作。
目前,中国建筑已形成较为合理的海外市场布局:以中海为主的港澳、以阿尔及利亚为核心的北非、以新加坡为核心的东南亚、以阿联酋为核心的中东、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及加勒比海等7 个主要海外市场,并培育出港澳地区、阿尔及利亚公司、新加坡南洋公司、美国公司等年均营业收入上亿甚至10 亿美元的稳定产出机构。
在地中海畔的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40 万平方米的嘉玛大清真寺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2011年10 月,中国建筑经过与来自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多家承包商竞标,最终以技术标和商务标综合评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这个未来非洲最大建筑、世界第三大清真寺的15亿美元项目。“这么大的清真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他要交给一个外国企业来干,绝对不能有任何的闪失,不管技术层面和经济层面,我们对这个项目的要求都很高。”易军觉得中国建筑的国际竞争力是靠一点一滴的努力累积而成,每一个项目都是一种责任,都要全力以赴。
与欧美同行激烈竞争,不断拓展海外市场,中国建筑现已逐步在世界规模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美国主流建筑市场占据重要位置。虽然身处世界金融危机的漩涡中心,但中国建筑美国公司先后拿下纽约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大桥改造、巴哈马大型海岛度假村、新泽西普拉斯基大桥改造等多个上亿美元的项目。
2013 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年度世界500 强企业排名,中国建筑(第80 位)不仅成为排名最前的中国建筑企业,规模也远远领先西班牙ACS 集团(第202 位)、法国万喜集团(第203 位)、美国福陆公司(第422 位)等国际建筑业巨头。
作为完全竞争性的公司、一名海外市场的“外来者”,中国建筑何以能在持续紧缩的“经济盘子”中“分得杯羹”并渐成主角?
在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中国建筑一方面积极推行“大市场、大业主、大项目”的“三大”营销策略,对工程承包实施“底线管理”,严格要求“合同条款差的不接、业主资信差的不接、低于一定金额的不接”。另一方面,从2008 年开始,中国建筑将大项目合同额与个数占比纳入对下属企业的绩效考核,进一步强化“三大”策略的执行。近几年,公司海外经营规模和经营质量逐年提升,承接境外项目的平均合同额已由2007 年的2 亿元人民币提高到目前的8.16 亿元人民币,企业在海外的高端形象和良好口碑也逐渐树立。endprint
此外,在海外市场,中国建筑推行“本土化”合作共赢,“产业链”构建同盟。中国建筑美国公司雇员近600 人,其中95% 以上是当地员工,内派员工只有不到5%。2012 年开工的纽约斯坦顿岛高速公路项目,19 名项目管理人员中只有1 名内派员工。同时,中国建筑美国公司还从产业链入手,与上下游企业构建牢固战略同盟,通过物料器械采购“本土化”、劳务输出“本土化”,实现与美国分包商共赢、与美国材料商共赢、与美籍员工共赢,从而有效规避国际间贸易保护壁垒、反倾销调查和政治因素等不良影响。
在海外业务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还不断创新商业运营模式。下属的中海集团与国际标杆企业联合承包模式、南洋公司项目总代表(内派)+ 项目经理(属地外聘)模式、越南公司依托技术优势实施差异化竞争模式等一系列探索,都使得中国建筑海外业务实现战略突破、打开新的局面。2012 年,中国建筑美国公司与进出口银行合作,开创了中国建筑企业在北美融投资带动工程总承包的先河,通过7.5% 的投资占比获得总承包额超过19 亿美元的巴哈马大型海岛度假村项目。
谈及如何看待海外市场的竞争,易军告诉《英才》记者:“现在中国建筑已经足够大了,大的背后虽然也有强的因素,但人家心里是不是真服,你还未必知道,当着你的面都会去夸奖你,但是要学会辩证地听这个东西。大的背后人家内心深处也许会认为你是一个暴发户,所以我们中国企业一定不要做土豪,企业家也好,经理人也好,要存良知,懂分寸。”
专业化削藩
在拓展海内外市场的同时,中国建筑对内进行了专业化整合,在易军的推动下,先后成立了9 家专业化公司。据招商证券报告统计,专业化公司贡献了中国建筑整体收入的20% 左右,贡献了建筑业务19% 的订单、30% 的收入、40% 的毛利和54%的营业利润。占据了中国建筑旗下建筑业务的半壁江山。专业板块的盈利能力优于房建,毛利率和营业利润率分别高出3 个和2.2 个百分点。
在对中国建筑的采访中,《英才》记者走访了专业化公司之一的中建钢构公司。仔细研究中建钢构的发展历史便很容易发现,这家正式挂牌成立不足五年的企业,却创造了诸多之最。中建钢构创造了国内钢结构“最早”(承建我国第一座超高层钢结构建筑——深圳发展中心大厦)、“最高”(承建中国已建成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中国在建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最大”(全球最大的钢结构办公楼——中央电视台新址)、“最快”(在广州西塔施工中创造了“两天一层”的世界高层建筑施工新纪录)的业绩。
自正式挂牌成立近五年来,中建钢构企业规模和综合实力不断增长,合同额、营业额、利润总额三项指标分别以年均44%、45%、57% 的速度快速增长。
谈及快速增长,中建钢构董事长王宏告诉《英才》记者,这得益于中国建筑推进的专业化战略。
最初,中建钢构由中建三局原钢结构业务组成,并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了相对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有效运转,随后中国建筑其他工程局也拿出钢构业务先后进入钢构公司,组成股份制企业。
中建钢构成立以后,对内部结构进行了梳理,在“十二五”期间,打造了“5+1”的区域格局。“5”是指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唐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广东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地区、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五个区域,“1”是指海外市场。同时,国内每个区域配备一个制造基地,以满足本区域所用钢材。
易军将中建钢构的成立形象地比喻为将“小划子”组成“航母群”的过程。“当时,易总说了一句话,你们都搞小划子。中国建筑过去有20 几个钢结构公司,没有航母,没有编队,这形不成战斗力。现在把它重组以后,就形成了钢构的航母编队,有旗舰、有补给舰,这样才能出去打仗。”王宏回忆说。
在增强了内部管理,降低内部竞争损耗同时,中建钢构开始组织化、规模化的开拓海外,虽历尽艰辛,但终有收获。中建钢构在海外将近三年的坚守,终于迎来了突破发展的曙光,在2012 年承接了世界第三大清真寺——阿尔及利亚嘉玛大清真寺项目、中东最大机场——阿布扎比国际机场航站楼中央大厅钢结构工程以及科威特国民银行新总部大楼钢结构工程,迎来了海外业务发展的曙光。
未来,中建钢构将继续积极推进国内外一体化运营战略,针对发达国家、新兴国家、资源主导型国家、非洲及其他国家市场不同的需求特点,推进“以中东为主战场、择机进军北美”的目标和战略。到2015 年,海外业务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0 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5.6% ;到2020 年,营业收入达到50 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0%,海外长期员工总数将达到400 人,其中属地化员工比例不低于30%。
由中建钢构的案例可以看出,专业化战略使中国建筑内部更加市场化,优化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了板块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通过专业化战略明确发展路径,提升竞争力,推向市场。例如中建装饰2011年收入141 亿,全国市场规模接近2.35 万亿,市场份额约0.6% ;中建园林2011 年收入9 亿,全国市场规模约2230 亿元,市场份额0.4%,远不及中国建筑在房屋领域5.9% 的份额,未来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专业化整合中如何平衡利益?易军告诉《英才》记者:“整合伤害了很多既得利益,对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工程局肯定有利益的牺牲,但对整个上市公司是好的,局部利益一定要服从全局利益,我们必须要回答资本市场。”采访中,易军并不否认将来专业板块分拆上市的可能,这或将充分释放中国建筑全产业链竞争能力和企业的市场价值。
地产双雄整合
在整个中国建筑的板块构成中,房地产业务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利润的主要来源。根据招商证券报告显示:中国建筑地产与房建占收入85%(其中地产10%,房建75%),占营业利润的85%(其中地产50%,房建35%),地产盈利和净资产占比均超50%,住宅产业链景气持续,且房地产市场向大企业集中,中国建筑充分受益。endprint
作为中国建筑房地产板块的主要力量,中海地产2013 年的销售额屡屡冲破预计,连创新高。在2013 年初中海确定的销售目标是实现合约销售额1000 亿港元,在上半年的合约销售额即超过800 亿港元。随后,中海将全年销售目标调升至1200 亿港元。截至10 月底,已实现合约销售额1216.4 亿港元,再次实现调升后的销售目标。
俗话说“无地产不富”,对于中国建筑来说,房地产业务也是近年来中国建筑迅速做强做大的主要推动力。
但是即使如此,中国建筑的地产业务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中海地产方面,近年来销售额在被同业赶超的同时,与万科的差距较以往进一步扩大,企业的利润水平也受到竞争对手的强烈挑战。中建地产方面,组建时间较短,品牌溢价能力还较弱,尽管规模增长较快,但在运营能力、盈利能力方面,较中海地产仍有差距。中建地产业务存在资源利用未能最大化、子品牌定位不清晰,事业部角色冲突、定位不明等问题。因此,中国建筑将中海地产与集团直营地产业务进行整合,以“中国海外发展”为实施载体,主打“中海地产”品牌,代表中国建筑在中高端市场拓展地产业务。同时保留局、院地产业务,在投资部的协调管理下,以“中建地产”为品牌,在划定项目类型、避免与“中海地产”构成同业竞争的基础上进行属地化运营。
对于地产板块的整合,易军希望通过资源整合,达到三个目的:第一,借助中海地产成熟的运营模式和品牌优势,加大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集团整体地产业务的资本回报率;第二,将优质项目及土地资源注入中海地产,完善中海地产的业务覆盖,扩大经营规模,全力支持中海地产提升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第三,进一步明确股份公司总部的定位,尽快从日常经营性活动中脱离出来,专注于对集团内整体业务的引领、服务和监督。
对于未来房地产业的发展,中海地产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认为,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中国房地产行业仍将处于高速增长期。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的提升,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增速仍将高于GDP 的增速,继续呈现高速增长。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海地产相信,地价、楼价如何调整,市场说了算。同时,公报中提出了“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推进,将会深刻影响未来的地价、楼价。
对于房地产税对房价的影响,中海地产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明确了房地产税的推进方向。从政府财政的角度来看,房产税将会对政府的财税收入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对地方政府。从房地产行业来看,房产税将加大购房者在持有环节的成本。自住宅商品化改革以来,房地产的投资属性被市场发现,投资性购房日益增多,实施房产税,投资者将会考虑因此而增加的成本,进而对投资购房行为产生影响。
在易军看来,“如果增大了税负,实际上能调节投资者的投机心理,只有把投资者的投机心理给平抑下来,你才能稳定这个市场。现在为什么不怕持有多个房产,因为不需要缴太多的赋税,如果向多持有者大量地用税赋控制,他肯定会‘吐出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