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还应该走多远
2014-03-03陈虎
陈虎
2013年,中国海军的远海训练、演习一直是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所谓“突破第一岛链”等说法不断被做成媒体报道的大标题。向前追溯到2012年,这其实是一个稳步连续的过程。而中国军队越来越开放、透明的态度,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虽然存在不正常的恶意炒作,但这些远海训练、演习还是基于中国传统的防御性国防政策之下。现在都在讲中国海军正在走向远海、走向深蓝,但是它的基点依然还是大陆、沿海。
远海训练、演习肯定会成为中国海军的常态,而去远海不仅是一个大船的问题,它还涉及通讯、导航等等领域,比如如何在远海得到航空兵的掩护。
中国海军这些年都是在做这种很基础的工作:造舰,然后航行、训练、演习。中国海军面临的也并非短板效应,而是目前哪一块木板刚刚高出来一些。
应该说,到远海去航行、训练、演习,还只是中国海军刚刚完成的第一步。
海军走出去
2012年至2013年,解放军海军的远海训练已经成为常态化的趋势。解放军海上作战能力、远海作战能力到底能达到何种程度?海军的远海作战能力不是单一舰种、单一机种甚至单一兵种,需要综合、合成的作战能力。
海军能走多远,按照过去海军通行的量化标准,就是综合作战半径有多大。这个综合作战半径,包括情报通讯保障范围,包括各种兵力如航空兵、水面舰艇等能在多大范围内执行合同作战行动。它在海军术语中就被称为综合作战半径。
受到岸基航空兵的制约,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海军的综合作战半径是200海里。现在中国海军已经有能力到更远的海域执行合同作战任务,也就是说综合作战半径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海军要走多远?这要看一下中国的现实需要。从最近的一层来说,海军应该能够有效维护海上主权和相应的海上权益。就这一层来说,已经对海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中国的海洋国土向东延伸到钓鱼岛附近,向南一直覆盖整个南海。广州离南沙的曾母暗沙距离为2000公里。
这个要求已经不低,但对海军来说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连自己的海上岛屿主权、领海和海上经济区的海上航行都无法保障,显然是不达标的。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海军要为国家安全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有效的保障。目前最直观的问题是,中国的能源安全挑战相当突出。现在中国相当大一部分能源从国外进口,而且大部分都是从海上通道进入国内的。
从南海通过马六甲海峡、经过印度洋,然后到达中东海湾地区的漫长海上通道,也就是被称为“海上生命线”的能源通道,完全暴露在一些国家的军事力量的威胁面前。要保障“海上生命线”的安全,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是不是要与之相匹配?
这不是说在哪一个阶段能保障到什么程度,而是整个“海上生命线”的任何一点有软肋、有弱点、有空白,都会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形成一个巨大的威胁。所以仅从这一点来看,对中国海军需要走多远这样一个问题就有一个相当高的要求。
如果从更大的范围来讲,中国的经济对海上的交通线、海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相当高。那么,海军能不能为海外贸易提供有效的保护?如果商船被劫持了,当用外交手段无法解决的时候,海军有没有能力解救被劫持的商船和人质,这需要一个多远的海上作战能力?
另外,中国在海外有大量的投资和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受到当地政局动荡影响的时候,需要保障海外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撤侨、需要保卫海外资产。这种情况下,也需要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与海外投资、海外建设、海外贸易情况相匹配。
按照传统来说,一国的商船走多远,海军就应该能够走多远。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是需要在国防力量、军队力量保障之下。现在看,这一块仍然是脱节的:中国的经济早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各地,但国防能力特别是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与这样的需要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演习的新动向
从2013年的新闻报道当中可以看到,中国海军进行了多次大规模、长时间、高对抗强度的演习。但它们依然是基于本土和近海防御的作战背景下进行的。
这些演习的参演兵力包括水面舰艇、岸导、岸基航空兵,以及导弹快艇部队。岸防部队和近海作战兵力的参与,体现了这样的演习背景——基于本土安全和近海领土、领海主权乃至海上权益受到侵犯。
从战略背景上来看,中国海军演练的基本方式和美军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仅仅用演习规模大、时间长、强度高来判断中国是否也要在大洋争霸,显然与实际情况相背离。
2013年的“机动5号”演习,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着眼于海战全过程。一般的演习往往重点演练海战的某一个关键阶段。南海舰艇编队举行驻地防御战斗演练,编队在出航过程当中首先是模拟蓝方舰艇与航线附近的扫雷舰、岸防导弹、导弹艇等部队展开不同形势的对抗。
也就是说,参演主力编队一出航,就在和近岸、近海的各种兵力实行对抗。所以,这次演练不仅仅是针对某一个关键动作、某一个海战的关键环节,它实际上是着眼于海战全过程。
从这次演习中还可以发现,在演练中蓝军的设置是比较强的。比如新闻报道中专门强调了南海舰队舰艇编队在出航过程中模拟蓝方舰艇。南海舰队的主力装备、特别是水面舰艇装备在中国海军中是比较先进的。“中华神盾”驱逐舰最早就装备南海舰队,而且现在装备最多的依然是南海舰队。
用这样一支舰队的兵力模拟蓝方,后者设定是比较强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演练体现了贴近实战的高标准、严要求。目前的新闻报道中也体现了未来中国海军沿海作战可能使用的一种方式。
“机动5号”强调了三大舰队一起参演。从具体的编组来说,应该是三大舰队的主力舰艇在某种程度和某种意义上混编进行,形成一个整体。这样的形式今后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海军的演习、演练当中。它也体现了中国未来所面临的海上作战环境,对中国海军编制体制也是个要求。endprint
任何一个海军的编制体制,都是从历史沿革而来的。中国海军三大舰队的编制体制,和国外海军舰队的划分方式有所不同。国外海军的舰队划分方式基本上是基于割裂海区来进行的。
但中国的北海、东海、南海实际上是连通的沿海海域,舰队的区分并不是按照地理分割情况来设置的。应该说,这种编制体制是在以往中国面对大规模外部入侵、强调各个方向独立作战的背景下形成的。
未来中国所面对的是来自远洋、远海的威胁,如果单纯地依靠三大舰队分兵把口作战,显然会力量分散。现在三大舰队合练,相当于把有限的远海作战兵力攥成了一个拳头。
也就是说,未来如果有人想从远海对中国大陆、海洋国土进行攻击,它将面对的是三大舰队主要机动兵力攥成拳头进行的反击和打击。三大舰队合练可能会在今后形成常态,同时也体现了未来所面临的海战形势,也对中国海军现有的编制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中共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文件中,专门提到了应对未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主要举措,其中包括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的现代化,这恰恰就体现在编制体制的调整上。三大舰队的合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这一方面作出了努力和尝试,也是在这种新要求基础上所作出的对应性举措。
海军远洋需要软硬件保障
中国幅员辽阔,再加上现在经济发展的需要,海军要承担更多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但中国海军远海、远洋的作战能力,从现实来讲差距还是相当大的。要具备这样的能力,不是单舰、单机到达某个海域就能够实现的,必须具备能够执行相应任务的综合作战能力。
从硬件上来说,比如到亚丁湾护航,一旦出现冲突的情况,如果航空兵到达不了,提供不了空中掩护,那么水面舰艇的生存能力就很有限。从这个角度来说,就不能形成战斗力,实际上也不能称作是综合作战能力。
软件的需求更多,包括训练保障能不能到达、后勤的保障能不能为在远洋作战的海军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包括对作战海域的水文气象条件掌握多少,等等。
所以,要真正实现海军远洋作战能够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匹配,目前的差距还相当大,需要付出相当长的时间和艰苦的努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不应该因航母下水、052D海试,或者海航轰炸机飞越第一岛链等沾沾自喜。实际上,这些离中国的国家战略需求、对海军的战略需求差距还很远。海军远海、远洋保障支持的体系建设,甚至包括心理适应和形成,还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
2013年,有俄罗斯专家评价说,中国要成为一个海上大国和海军强国还需要再等20年。这种看法和评价,应该是更加客观和反映具体情况的。对于中国国防建设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民众都抱有期待的心态,但是这种心态应该放到冷静、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的建设,多讲一点困难,多提一点问题,多指出一点不足,多讲讲危机感,可能对中国的军队建设、国防建设有更多好处。
中国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主要手段仍然是经济发展。中国的军事力量或者说国防力量发展,实际上仅仅是一个保障,并不是中国实现目标的核心手段。
换句话说,中国军队是用来为经济建设、为实现中国梦起保驾护航作用的。中国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不是武力征服、军事威胁。
历史可以印证,中国执行国防政策、战略政策、外交政策,历来是说话算数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全世界对中国海军远海、远洋作战能力的发展,应该吃下一颗定心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