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数学课堂教学之灵魂
2014-03-03朱龙梅
朱龙梅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深刻认识到数感是数学教学之灵魂,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已成为一个备受广大小学教师关注的问题。数感指的是一个人对数和运算所形成的理解,它可以为人们的数学判断找到恰当的方法,为解决数学问题提出有效策略。数感与语文、音乐、美术科目中的 “语感”“乐感”“美感”一样,在数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教学实践观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数感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学生的数感似乎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有的则相对较弱,但无论基础如何,良好的数感更重要的是依靠数学学习中的逐步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感知数感
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思维特点等,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使数学的学习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对数学知识的感知、发现、探索中,更加牢固地掌握数的概念,初步感知数感。
比如,在《认识分数》的学习中,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导入这样的生活情境:丽丽今天过生日,来了两位同学为她祝贺,丽丽的妈妈要把六颗糖、2瓶果汁、一个蛋糕平均分给这个两位同学,你知道怎么分吗?在分蛋糕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际问题产生冲突,由此自然导入了认识1/2的学习。通过多媒体演示分蛋糕的过程,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母、分子的名称及含义。这种结合生活实例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初步建立了关于分数的数感。
二、相互交流探究,培养良好数感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所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相互之间针对数的感知,展开积极的交流和探讨,学会发现数、运用数,并从所提供的数据中,发现问题,提升对数的认知,培养良好的数感。
比如,在学习了《认数》的知识后,我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了这样一个练习活动——“说说我家的数”,让学生回到家中去找一找都有哪些数,记下并拿到课堂中进行交流。学生在自己的家中发现的数可谓丰富多彩。家中每个月的电费是多少,父母的工资是多少,自己一共攒了多少压岁钱,每个月用多少方水,家中每个月的生活费是多少,家中的电话费是多少,等等。在学生公布自己所搜集的数据的过程中,有些学生提供的数据引起了大家的质疑。比如,李萌萌家一个月的打的费为什么要800多块钱?是不是太浪费了?王川家用电600度,一度电按0.59元算,每个月的电费要350多,是不是太多了?应该考虑制定节约的办法……数学与生活问题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在相互的交流和讨论中,良好的数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
三、应用数学知识,强化训练数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来探究解决的办法,在对问题的解决中,感受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与数量的密切关系,要求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正确的讲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训练和强化数感。
比如,学校要组织学生去海洋馆参观,教师便可以利用这一机会来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参观活动中,大家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你能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想出很多问题,如总的费用是多少?如何买票、如何租车才能省钱?具体集合时间、餐费标准等等,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提出了自己认为可行的解决办法,并给予合理的解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数学思维,从而也使他们的数感得以强化。
四、运用估算练习,发展学生数感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估算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机会,训练学生的估算能力,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估算的神奇,培养估算的兴趣,养成估算的习惯,使小学生的数感得到有效提升。
比如:“一张电影票9元钱,全班49人,每人买一张电影票需要多少钱?”学生的估算方式有如下几种:第一种是10×50 = 500,大约花500块钱;第二种是10×52 = 520,不到520元……对于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还要为学生留出相互交流的时间,使学生能够通过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估算能力,增强善于运用估算的意识,逐步发展自己的数感。
综上所述,小学生数感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教师在认真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教材,提炼素材,为学生数感的培养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例、提供实践操作等,使学生的数感经过感知、感受、应用,得到有效的提升,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实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
(责编 罗 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