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教材要把握好三个“度”
2014-03-03朱秀兰
朱秀兰
专家说过:“千重要,万重要,文本解读最重要。”教师如何全面、准确地解读教材,我觉得都是要把握好“度”的问题。 “度”就是教师基于对教材的钻研和理解,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恰当地进行引导。教师可以从“广度”、“深度”和“细度”上去研读教材。
一、研读教材要把握好“深度”
教师研读教材的重点是充分理解好、把握好所教的数学学科知识,对数学学科知识的钻研要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就不可能理解好、把握好。因为教师教好数学的前提是吃透教材,能较到位地理解数学教材。如果教师自身对数学教材的理解不到位,就不可能上好数学课。教材深度研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了解知识的背景与前后关联,掌握知识的逻辑含义,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懂得知识所蕴含的科学方法、理性思维过程和价值资源,能区分核心知识和非核心知识,等等。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减法”例3为例。出示情境图,小军穿了8个彩珠,芳芳穿了12个彩珠,问题: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先用圆片摆一摆,再和同学交流。此题让学生通过操作使两个数量同样多。书中三种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其中小军加4个或芳芳减4个,总数量是不守恒的,第三种方法芳芳给小军2个,总数量是守恒的。其实这题的解法是无穷的,还可以小军加1,芳芳减3;小军加5,芳芳加1,等等。小学阶段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明线是写在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暗线是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家苏步青曾说过:“看书要看到底,书要看透,要看到书背面的东西。”这背面的东西,就是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此处教师要读懂三点:1.不在乎学生想出几种方法,要在乎理解掌握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两数相差4,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把相差的4个找平,要让学生在变化中找出不变的东西;2.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多种方法,学生只要能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即可;3.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不是都要列式计算,动手操作也是很好的方法。
二、研读教材要把握好“广度”
如果说“深度研读”好比是在教材上打一口井,那么“广度研读”就是在教材上挖一条河,每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水滴都是汇成数学知识海洋的颗颗明珠。研读数学教材,既要注重深度,又要注重广度,二者缺一不可。广度研读教材时,教师要从宏观大局上去整体把握与指导,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个数学知识点,而应把它放在整个数学知识系统中去解读、去理解,要准确把握其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善于引导学生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形成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84页第一题为例。题目是在(10乘10的)空格里填两数相乘的积(就是从1乘1到9乘9),看谁填得又对又快。此题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完成表格的填写上,要培养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个会思考的大脑,通过观察乘法表,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发现表中的规律,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如:1.对角线上红框中的数,是两个相同数的乘积,可以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绿框中的数,是两个不同数的乘积,可以写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2.绿框中的积都是对称排在红框两侧的,体会数学的对称美,同时两个乘数位置是颠倒的,体会乘法交换律;3.红框左边的数小于红框中的数,右边的数大于红框中的数。
三、研读教材要把握好“细度”
在整体把握深度和广度的同时,研读数学教材还要注意把握教材的细度。如果说深度、广度是从宏观上来研读教材,那么,细度就是从微观上来研读教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细度解读,就是要教师反复认真钻研教材上的每一个例题,仔细推敲教材上的每一句话,每一幅主题图,认真体会每一道习题的设计意图,反复思考与揣摩,不断消化和吸收。要从文字到标点,乃至一切细枝末节都要进行思考,烂熟于心,用足工夫,才能通晓教材,备好课,上好课。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1页例7为例。这是乘加的实际问题,“3×4+1”,让学生联系情境图理解乘加的含义和计算先乘后加的顺序,通过事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规定性。回想旧教材,最后一个鱼缸里是2条鱼,为什么新教材要改成一条鱼呢?这虽是细微的变化,却值得深思。我想,这道题可以有两种计算方法,即3×4+1和4×4-3。旧教材就应该是3×4+2和4×4-2,其中的“2”学生易混淆,说不清楚。这可能就是改版的原因吧。另外,例题的教法可以不同,可以启发学生用两种方法,3×4+1和4×4-3;也可以先教3×4+1,再教“试一试” 4×4-3,试一试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例题的情境图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解决。殊途同归,都是要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先算4×4。理解运算顺序是重点,也是难点,又是关键,教学不要偏离了方向。
教材是体现课改思想和精神的载体,它为我们指明了学习方向,提供了学习方案,体现着思维的方法。只有从深度、广度和细度上认真研读教材,才能为我们的好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