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4-03-03赵顺天
赵顺天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如何根据课标理念为学生创设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
一、内容“真”
情境的创设应该是贴近学生生活,最为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应该是实际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人为杜撰的,即使是虚拟的情境,也属于“真实”情境的范畴。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四则运算”时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天气变冷了,妈妈想给玲玲买一件棉衣。妈妈来到百货商场,看中两种款式。第一款:4件共492元;第二款:每件125元。哪种款式的棉衣便宜?便宜多少元?”有位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我看到商场里的衣服都是标单价,或者是买一件送几件的,没有标4件一共多少元的。”
思考:本案例中,教师随意更改事实,情境与生活不符,学生是否会产生“原来数学是编造出来的”感觉呢?但不是说所有数学知识的教学都必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背景,如果处处强调与生活联系,牵强附会,反倒会导致一些教学情境简单化和庸俗化。
二、起点“准”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要为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服务:首先要准确把握好教材,了解编者意图;其次,要准确把握好本课的教学目标,熟知教学的重难点;第三,要准确把握好学生真实的认识起点和年龄特点。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二年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把书上的例1第一幅图“每个小朋友摆出了什么图形?每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根小棒?”改为“天空中飞来一群小鸟,每行有2只,排成6行,一共有多少只小鸟?”“12只。”“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数出来的。”“你是怎么数的?”“一只一只地数。”“这样数麻烦不麻烦?”“不麻烦!”“还有不同方法的吗?”“老师我不用数,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
教师想引导学生说出要2只2只地数,可学生就是不听话。教师没辙了,只好引导学生观察:“你们看,这2只小鸟多亲密啊!”又指着后面的5对小鸟,学生就连续说:“这两只小鸟多亲密啊!”一连就是6个“多亲密啊”。这下教师只好指着2只小鸟说:“这就是2,有几个2?怎么知道一共有几只?”生:“2+2+2+2+2+2=12(只)。”师:“这样计算麻烦不麻烦?”生:“不麻烦!”
教师这下可麻烦了,“看这一对一对的小鸟数字都怎么样的?”“都是2。”师:“不对,这些数字都相同,这个2是相同的加数,有6个相同加数,列式是2×6或6×2=12(只)。”
第二幅图:小鸟5只一行,排了4行。一共有几只小鸟?学生照样还是2只2只地数。可见学生根本搞不明白:为什么刚才要2只2只地数,现在又要5只5只地数呢?
思考:在案例中,如果在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引导学生观察加数的特征(相同),在学生感到6个2相加用加法算式表示还显得不麻烦的情境下,教师若能再出示跨度大的问题(更多个的2相加的算式),让学生边听教师念加数边写加法算式,学生就会力不从心,感到再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这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就会很长,就会产生麻烦,此时提出:能不能创造出一种新的、简便的表示方法呢?引导学生审视、改进自己的创造,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对乘法形成了深刻的认识。
三、形式“新”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师要善于积累素材,活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创造性地、适时地变换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时刻保持新鲜感、亲切感。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时创设了如下情境。
师:老师了解到小朋友们最喜欢看动画片了。看,这是谁?(课件演示)
生(欣喜若狂):天线宝宝!
师:仔细观察,天线宝宝在干什么?
生1:天线宝宝在看飞轮变魔术。
生2:不知道今天会变出什么?
生3:肯定是小熊跳舞。
生:哇!是钟!
师:想和天线宝宝一起来“认识钟”吗?拿出你的钟面学具,仔细观察,钟面上有什么?你们知道天线宝宝是什么时候起床的吗?
生4:天线宝宝肯定和我一样,是在早上7点起床的。
生5:天线宝宝太小了,应该是8点起床。
生6:一定是7点,因为我是看旁边的钟知道的。
师:你们是怎么看钟的呢?
生7: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点,这是妈妈教我的。
师:谢谢你把看时间的方法教给了大家……
思考:案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巧妙地将卡通人物“天线宝宝”一天的活动与“时、分”知识的各个教学环节融合在一起,在学生兴致勃勃关注卡通人物的同时,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很自然地被激活,新知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所理解、接受、掌握。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去除它“时尚、华丽的外包装”,回归“真实有效”的本色,为学生有效的学习服务,让学生的学习更现实、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责编 金 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