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错题本”,提高作业批改的实效性
2014-03-03周玉燕
周玉燕
【摘 要】作业的批改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作业批改情况来看,学生的作业普遍存在拖拖拉拉、马马虎虎的现象,老师催紧了,就抄别人的作业。长期如此,课堂上没弄懂的问题就始终没有机会弄懂,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没有及时的巩固也会很快忘掉,这样长期下来就会导致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教师通过批改作业,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刚刚进行过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从而调整下一步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如何提高作业批改的实效性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忽略的问题?“错题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作业批改 实效性 错题本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都能清楚地看到,随着年级的增长,两极分化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一年级的时候最高分100分,最低分一般也有80分,到了六年级,最高分还是100分,但最低分可能只有18分。这是为什么呢?显然,在这六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在以递进的方式显示其影响力。同时,知识的断层也严重影响到后续的学习。比如说一年级没有掌握的一位数加减法就会影响二年级的多位数加减法,影响三年级的乘除法,影响四年级的小数加减乘除,影响五、六年级的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可见,对于数学来说,无论哪一方面的知识出现断层,出现缺漏,都会以滚雪球的速度不断扩大,最终成为后续学习的巨大阻力,导致学生和老师都失去信心,甚至彻底放弃。
那么如何尽量避免或者减少这种事情的发生呢?我想最重要的是尽可能早地发现学生知识上的缺漏,并且尽量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因为每拖延一天都可能让他在其后的作业中把错误又重复一遍,作业做得越多重复错误的次数也就越多,为改正错误所付出的成本就越大。
而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暴露学生知识缺漏的重要工具无疑就是学生的作业。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第一次就写对的字以后很少会写错,而第一次就写错的字却往往容易旧病复发。同样的,学生第一次就做对的题目以后通常就不会再做错,而第一次就做错的题目却能成为一个顽疾,反复发作。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最佳的契机,在他第一次做错的时候就给予充分的重视,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使他真正理解并及时订正,那么这个错题变成大雪球的机会就能大大减少。为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我要求家长不要给孩子检查作业,因为这样容易使孩子养成依赖性而失去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而且经家长检查后订正好的作业虽然比较好改,却不利于老师发现学生知识上存在的问题,这样的作业批改只是毫无意义的劳动。
那么怎样才能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次作业的效力呢?为此,我设置了两本错题本。
二、老师的错题本
每次批改作业,我的手头总要准备一本错题本。根据错题的类型和做错学生的人数分门别类地做记录。20个以上的同学做错,说明我没有把知识点讲透,大部分学生都没听明白,那么我会记下题目,详细分析学生做错的原因,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重新讲一遍。如果是十来个学生做错,我会记下他们的名字,利用自习时间或课余时间把他们叫到一起为他们讲解。对于个别错误的(一般是学困生),我就记下名字,后面是他错了哪些题,再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力争当天的错题当天解决。 一段时间后,错题的数量就越来越少了。
二、学生的错题本
除了每次作业分下去要及时订正外,我还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错题本。专门记录他做错的题目。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错题的价值,我曾经跟学生打过一个比方,我说你们做作业就像是撒网捕鱼,有的人每做一次作业都有收获都能得到提高,有的人辛辛苦苦从早忙到晚却可能一无所获两手空空,原因就在于他不知道鱼长什么样,每次都把捞上来的鱼又亲手倒回大海。有这么傻的人吗?有!就是那些只做作业,却不订正错题,发现自己的缺漏也不及时补上的人。就算他每天做一百道题,会的还是原来会的,不会的也还是那些不会的,根本得不到任何的提高。如果你不做这样的傻子就一定要记住,错题就是你辛苦撒网得来的鱼,一定要把它放在错题本上,好好研究,彻底弄清楚!
一般我要求学生一个星期整理一次本星期出现的错题,要求把题目抄在错题本上,再重新做一遍,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考验学生是否真正把原本的缺漏补上了,如果错题本中的题目又做错了,说明学生对这类题目没有真正理解,这就要利用课外时间再给他开开小灶。学生有了这本错题本,考试前我通常不再布置其他作业,只要求学生把本单元错题本中的错题再复习一遍就行!期末总复习阶段,我也是按照这样的程序管理学生的作业的。作业量不多,但充分发挥出每次作业的最大效力,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总之,只要老师和学生都能正确认识到做作业的意义,并且高度重视错题的价值,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那么减负增效就能真正落到实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