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应提倡“后分享”
2014-03-03刘占方原芳如袁慧勇
刘占方++原芳如++袁慧勇
【摘 要】教学是一种分享,是对知识认识后的分享。分享不应局限于教师的分享、学生的分享,还应包括在接受他人分享后重新对知识认识的分享,即“后分享”。教学应提倡“后分享”,它不仅让学生更接近知识的本质,也有助于学生情感、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 分享 情感 创造力
《现代汉语辞典》中对“分享”的解释是:和别人分着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由此可见,教学中的分享不仅包括知识,也包括情感、价值。传统教学注重教师分享。因受个人经验、情感以及专业等因素所限,仅有强调教师的分享是不够的。人的天性好分享,基于人的天性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的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倡导分享式的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进步的需要。在此,分享式教学不仅包括教师的分享,也包括学生的分享以及师生在他人分享后的重新对知识认识的分享。第三种分享我们称之为“后分享”。
一、教师的分享
教师的分享有其特殊性。首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可运用“组织、语言、提问”等技巧,来增强教学的分享效果。教师的分享不仅包括知识,也有情感。教师应正确引导,经常做到和学生快乐分享。其次,教师的分享具有示范性,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活跃学生分享的氛围;最后,教师的分享可充当替补角色。遇到复杂问题,学生暂时未能理解,教师的分享可以对问题进行补充,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二、学生的分享
人的天性好分享,在幼儿期分享行为就已高度发展,尤其是经验分享。相关研究表明分享行为与年龄的增长存在正相关。鉴于此,教学应鼓励学生进行分享。
学生分享的主要来源首先是自主预习,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观点。由于缺少背景知识,这种分享比较肤浅,学生并未真正的掌握知识,脱离教材即会遗忘;其次,学生因自身因素如先前经验等对知识的分享。例如身处桂林的同学,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课时,即使没预习或接触相关书籍,对桂林山水同样能娓娓道来;最后,学生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对知识分享。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新的认识。
三、“后分享”
“后分享”是指师生讨论分享后对知识重新认识的分享。它是建立在师生间、生生间、师师间基础上,通过“自主—交互—分享”步骤完成。
师生“后分享”常见的有教师课后小结、小组点评等;师师“后分享”有组内集体备课、公开课、课后交流等。生生“后分享”有补充他人答案、组内讨论等。由于后分享有多种不同的思想、观念、方式的共存,并在表达与交流中碰撞、冲突、理解,其效果远远优于个人分享。从某种层面上讲“后分享”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法中学生屈于教师权威而个人创造力受到抑制的现象,它是“头脑风暴法”的缩影,可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四、小结
教学是一种分享,是对知识认识后的分享。分享不应局限于教师的分享、学生的分享,还应包括在接受他人分享后重新对知识认识的分享,即“后分享”。教学应提倡“后分享”,它不仅让学生更接近知识的本质,也有助于学生情感、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明伟. 基于分享式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辽宁教育,2013(15):14-16.
[2]朱明霞,罗少霞,李婺芳. 情感分享及寄语表达在肿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中华护理教育》,2008(2):72.
[3]卢桂珍. 浅议体验式教学分享环节的技巧. 琼州学院学报,2012(6):61-63.
[4]蒋红燕. 快乐分享成就高效课堂. 教育艺术,2013(2):49-49,51.
[5]牛玉柏,李占星,胡瑛. 混龄教育和同龄教育幼儿分享行为的对比研究.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1):27-29.
[6]刘晓晓,莫书亮,王红敏,田莉,刘玉平. 3~5岁儿童的分享行为与心理理论和所有权认知的关系. 学前教育研究,2013(1):24-31.
[7]徐春华. 课程微博知识分享的效用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2013(7):85-89.
[8]王俊丽. 浅谈“自主—交互—分享”教学模式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天津教育2013(3):121-123.
[9]陈雅玲. 教师团队合作学习:意蕴与实践. 中国教育学刊,2013(4):82-84.
[10]黎琼锋. 教师合作:从教学分享到专业自律. 教学与管理,2006(11):18.
[11]王辉艳,武锐,吕代中. 头脑风暴综述.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53-55.endprint
【摘 要】教学是一种分享,是对知识认识后的分享。分享不应局限于教师的分享、学生的分享,还应包括在接受他人分享后重新对知识认识的分享,即“后分享”。教学应提倡“后分享”,它不仅让学生更接近知识的本质,也有助于学生情感、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 分享 情感 创造力
《现代汉语辞典》中对“分享”的解释是:和别人分着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由此可见,教学中的分享不仅包括知识,也包括情感、价值。传统教学注重教师分享。因受个人经验、情感以及专业等因素所限,仅有强调教师的分享是不够的。人的天性好分享,基于人的天性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的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倡导分享式的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进步的需要。在此,分享式教学不仅包括教师的分享,也包括学生的分享以及师生在他人分享后的重新对知识认识的分享。第三种分享我们称之为“后分享”。
一、教师的分享
教师的分享有其特殊性。首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可运用“组织、语言、提问”等技巧,来增强教学的分享效果。教师的分享不仅包括知识,也有情感。教师应正确引导,经常做到和学生快乐分享。其次,教师的分享具有示范性,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活跃学生分享的氛围;最后,教师的分享可充当替补角色。遇到复杂问题,学生暂时未能理解,教师的分享可以对问题进行补充,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二、学生的分享
人的天性好分享,在幼儿期分享行为就已高度发展,尤其是经验分享。相关研究表明分享行为与年龄的增长存在正相关。鉴于此,教学应鼓励学生进行分享。
学生分享的主要来源首先是自主预习,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观点。由于缺少背景知识,这种分享比较肤浅,学生并未真正的掌握知识,脱离教材即会遗忘;其次,学生因自身因素如先前经验等对知识的分享。例如身处桂林的同学,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课时,即使没预习或接触相关书籍,对桂林山水同样能娓娓道来;最后,学生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对知识分享。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新的认识。
三、“后分享”
“后分享”是指师生讨论分享后对知识重新认识的分享。它是建立在师生间、生生间、师师间基础上,通过“自主—交互—分享”步骤完成。
师生“后分享”常见的有教师课后小结、小组点评等;师师“后分享”有组内集体备课、公开课、课后交流等。生生“后分享”有补充他人答案、组内讨论等。由于后分享有多种不同的思想、观念、方式的共存,并在表达与交流中碰撞、冲突、理解,其效果远远优于个人分享。从某种层面上讲“后分享”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法中学生屈于教师权威而个人创造力受到抑制的现象,它是“头脑风暴法”的缩影,可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四、小结
教学是一种分享,是对知识认识后的分享。分享不应局限于教师的分享、学生的分享,还应包括在接受他人分享后重新对知识认识的分享,即“后分享”。教学应提倡“后分享”,它不仅让学生更接近知识的本质,也有助于学生情感、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明伟. 基于分享式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辽宁教育,2013(15):14-16.
[2]朱明霞,罗少霞,李婺芳. 情感分享及寄语表达在肿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中华护理教育》,2008(2):72.
[3]卢桂珍. 浅议体验式教学分享环节的技巧. 琼州学院学报,2012(6):61-63.
[4]蒋红燕. 快乐分享成就高效课堂. 教育艺术,2013(2):49-49,51.
[5]牛玉柏,李占星,胡瑛. 混龄教育和同龄教育幼儿分享行为的对比研究.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1):27-29.
[6]刘晓晓,莫书亮,王红敏,田莉,刘玉平. 3~5岁儿童的分享行为与心理理论和所有权认知的关系. 学前教育研究,2013(1):24-31.
[7]徐春华. 课程微博知识分享的效用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2013(7):85-89.
[8]王俊丽. 浅谈“自主—交互—分享”教学模式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天津教育2013(3):121-123.
[9]陈雅玲. 教师团队合作学习:意蕴与实践. 中国教育学刊,2013(4):82-84.
[10]黎琼锋. 教师合作:从教学分享到专业自律. 教学与管理,2006(11):18.
[11]王辉艳,武锐,吕代中. 头脑风暴综述.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53-55.endprint
【摘 要】教学是一种分享,是对知识认识后的分享。分享不应局限于教师的分享、学生的分享,还应包括在接受他人分享后重新对知识认识的分享,即“后分享”。教学应提倡“后分享”,它不仅让学生更接近知识的本质,也有助于学生情感、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 分享 情感 创造力
《现代汉语辞典》中对“分享”的解释是:和别人分着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由此可见,教学中的分享不仅包括知识,也包括情感、价值。传统教学注重教师分享。因受个人经验、情感以及专业等因素所限,仅有强调教师的分享是不够的。人的天性好分享,基于人的天性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的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倡导分享式的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进步的需要。在此,分享式教学不仅包括教师的分享,也包括学生的分享以及师生在他人分享后的重新对知识认识的分享。第三种分享我们称之为“后分享”。
一、教师的分享
教师的分享有其特殊性。首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可运用“组织、语言、提问”等技巧,来增强教学的分享效果。教师的分享不仅包括知识,也有情感。教师应正确引导,经常做到和学生快乐分享。其次,教师的分享具有示范性,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活跃学生分享的氛围;最后,教师的分享可充当替补角色。遇到复杂问题,学生暂时未能理解,教师的分享可以对问题进行补充,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二、学生的分享
人的天性好分享,在幼儿期分享行为就已高度发展,尤其是经验分享。相关研究表明分享行为与年龄的增长存在正相关。鉴于此,教学应鼓励学生进行分享。
学生分享的主要来源首先是自主预习,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观点。由于缺少背景知识,这种分享比较肤浅,学生并未真正的掌握知识,脱离教材即会遗忘;其次,学生因自身因素如先前经验等对知识的分享。例如身处桂林的同学,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课时,即使没预习或接触相关书籍,对桂林山水同样能娓娓道来;最后,学生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对知识分享。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新的认识。
三、“后分享”
“后分享”是指师生讨论分享后对知识重新认识的分享。它是建立在师生间、生生间、师师间基础上,通过“自主—交互—分享”步骤完成。
师生“后分享”常见的有教师课后小结、小组点评等;师师“后分享”有组内集体备课、公开课、课后交流等。生生“后分享”有补充他人答案、组内讨论等。由于后分享有多种不同的思想、观念、方式的共存,并在表达与交流中碰撞、冲突、理解,其效果远远优于个人分享。从某种层面上讲“后分享”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法中学生屈于教师权威而个人创造力受到抑制的现象,它是“头脑风暴法”的缩影,可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四、小结
教学是一种分享,是对知识认识后的分享。分享不应局限于教师的分享、学生的分享,还应包括在接受他人分享后重新对知识认识的分享,即“后分享”。教学应提倡“后分享”,它不仅让学生更接近知识的本质,也有助于学生情感、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明伟. 基于分享式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辽宁教育,2013(15):14-16.
[2]朱明霞,罗少霞,李婺芳. 情感分享及寄语表达在肿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中华护理教育》,2008(2):72.
[3]卢桂珍. 浅议体验式教学分享环节的技巧. 琼州学院学报,2012(6):61-63.
[4]蒋红燕. 快乐分享成就高效课堂. 教育艺术,2013(2):49-49,51.
[5]牛玉柏,李占星,胡瑛. 混龄教育和同龄教育幼儿分享行为的对比研究.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1):27-29.
[6]刘晓晓,莫书亮,王红敏,田莉,刘玉平. 3~5岁儿童的分享行为与心理理论和所有权认知的关系. 学前教育研究,2013(1):24-31.
[7]徐春华. 课程微博知识分享的效用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2013(7):85-89.
[8]王俊丽. 浅谈“自主—交互—分享”教学模式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天津教育2013(3):121-123.
[9]陈雅玲. 教师团队合作学习:意蕴与实践. 中国教育学刊,2013(4):82-84.
[10]黎琼锋. 教师合作:从教学分享到专业自律. 教学与管理,2006(11):18.
[11]王辉艳,武锐,吕代中. 头脑风暴综述.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53-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