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思考题”着手,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4-03-03许雪丹

教育界·上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收场思考题一堂课

许雪丹

“思考题”是引探教学法的核心,它贯穿着整节课,牵引着学生的思维。而设计“思考题”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夫,问得好可以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问得平淡无味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反而引起学生反感。为此,教师必须学会正确发问的功夫。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问,不同于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提问,它要求所提问的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发散性。教师的提问不应封闭在教学内容之中,而应在内容的基础上扩展出去,使之具有发散的性质。例如:教师提问总是围绕知识的掌握用“是不是”“对不对”的口吻提问,就说明提问不具有开放性,这样的问题对学生不具有激励作用,如果教师的提问带有某种暗示的意思,则完全失去激励的作用。这种设问的方法只能提出一些判别性的问题,而判别性问题只有在巩固概念的时候起比较大的作用;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问题中出现的对象做出正确完整的叙述,这种叙述,基本上是对教学内容的重复出现,学生往往通过记忆和背诵就可以达到提问要求,这类问题属于“是什么?”“怎么样?”等叙述性问题,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用这类问题是比较适合的,而不具有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说理性”和“发散性”的问题,特别是“发散性”的问题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发散性的提问的表达方式一般为“对解决这个问题大家还有什么好的想法”“请你举出现实中与这个问题相关的问题”“这个问题共有几种正确的答案”等。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尽情地发挥,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答案。

深刻性。肤浅的问题会使学生厌倦乏味,而较为深刻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所谓问题的深刻性,是指具有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可触发思维联想的问题。教师要善于用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把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告诉学生,揭示事物的深刻本质。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要求我的学生每人购买一本有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发散思维训练》,作为数学课外阅读书籍,在结合学校发的《数学课外读物》,让学生通过自己看书来了解科学家对待问题的态度以及他们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过程,监督他们多看一些人物自传……从而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示范。

创新性。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考。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问中,多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性问题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保持良好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例如:我在每节课的开始都会准备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活跃学生的思维。有时根据所学的内容,设计出解决方案较多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不同方法解答。还经常找来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体味数学的乐趣。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掌握时机。一堂课在什么时候发问,必须有科学的设计。

一般说,课前有复习的问题,有预习的问题;课中有提问,解决根本性问题,课中的提问一般不超过5—6次;课后留问题,巩固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提出创新问题,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把握分寸。要遵循教学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问题并非越难越好,而要适度,并且设计的题目有一定坡度,供不同程度的学生思考。

3.控制反馈。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前,应该对学生可能回答的问题的内容有所准备,预测几种可能性,做好引导的准备。由于被提问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个性差异较大,因此很可能超出教师所提问范围,这是要求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反馈,现场梳理学生回答的问题,做出正确的点评和引导。

4.善于收放。课堂提问有时间限制,不可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但如果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很有创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就不能按计划收场,而要适当多给学生一些发挥的时间,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做到收放自如。

5.精于总结。提问表面是检查学生,但对教师也是一个水平的测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如能总结归纳,会产生升华的作用,开启学生的智慧。特别是对学生回答有创见的问题,教师若能借题发挥,往往能博得学生的敬佩,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6.不要突然袭击。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师的教学是遵循人类的认识规律而进行的活动,学生的学习也是有规律的过程,教师的提问应该顺着学生的思维因势利导,自然发问,水到渠成,提问时要先给学生思考时间,可以先让学生预习,结合课文回答问题,不能在学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先点名后发问。

7.不要频繁发问。一堂课的提问必须把握适度原则,不可过多提问。如有的教师活跃课堂气氛,一堂课提问十几次甚至几十次,这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因为根据教学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一堂课值得发问的地方不过几处,这些发问点都是教学内容的重点或关键点。超出这些问点,其余问题大都是可问可不问,问题太多,必然引起混乱。

8.避免浑水摸鱼。有些学生对某些问题并不怎么理解,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和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师要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少“合唱回应”。

9.不要急于收场。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都不应该草率收场,因为这种问题往往是重点或关节点,老师不要因为担心本节课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急于收场,而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还要多启发学生思考,激发联想,培养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质疑精神。endprint

猜你喜欢

收场思考题一堂课
申庆玉:处处留心,让每一堂课都精彩无限
舞 台
空心猪
美囚犯持“肥皂枪”越狱因制作太次失败收场
怎样写好“一堂课”?
六个连续的数
数学游乐园
减法变成加法算
最后一堂课
别让“风”迷住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