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疯狂的建筑

2014-03-03

艺术与设计 2014年1期
关键词:建筑师土耳其艺术家

号称全球第一高度的长沙“天空之城”建设者曾放出豪言:4个月就可完成地上202层838米的建设。建设周期如此求快,留给规划设计的周期则更短。虽然该建筑项目被中央叫停,但是类似这种求快的做法几乎是国内建筑业界的十分普遍的一种乱象。“一个星期出3到4个大型公建方案,8天出一个20或30万平方米小区住宅的施工图,8个月设计并建成一个几万平方米的展览馆……许多建筑项目都是一边选址、一边准备基础资料、一边邀请规划设计单位进行投标、一边进行项目报批。不止是在建筑项目周期上追求速度,在建筑设计上还盲目崇拜及模仿国外的某些建筑,又或者是照搬传统文化的符号和建筑结构,古怪建筑层出不穷。“手机楼”、“河豚塔”、“铜钱楼”,各地陆续出现的一些异形建筑引发了公众集体“吐槽”,异形建筑异军突起。给人一种,不做超高层建筑,城市就矮人一头,没有非线性,城市就没有个性的假象。不久前在珠海的一个美术馆评标会上,7个方案里4个都是扭曲的面和线。某些东部城市甚至放言要做“东方迪拜”。

另外,历数中国二十年来所有的地标建筑,不难发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外国人设计的。2013年,东南大学等机构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对北、上、广的城市核心区约一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图片搜索发现,上海区域内的26幢建筑,除3幢为香港建筑师设计外,其他均为西方建筑师设计;广州区域内12幢建筑中的3幢为国内设计,其他也均由西方建筑师设计;北京区域内的8幢建筑则全部由西方建筑师设计。由西方建筑师主导的设计之风,由大城市蔓延开来,就连县城都举办“国际招标”招揽国外建筑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孙一民

不夸张地讲,现在很多建筑师就是画图机器,甚至很多大的设计院自己对专业的设计度、完成度都不掌控,追求速度。”一位建筑师告诉记者,在欧洲,一个建筑有很充裕的设计周期,可能是两三年甚至是四年。但在我国,设计周期往往半年到一年。往往是找几个明星建筑师撑撑门面,其余的大小设计院都在赶进度出活赚钱。如此快速的方案出炉有何猫腻?靠抄。一是抄袭严重。看到国外哪个建筑作品好看或者有特色,就抄袭人家。二是符号化。现在要求建筑有民族特色,就生搬硬套传统文化符号。

程泰宁院士说,2002年,他曾经受委托担任一项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师,开发商明确要求必须跟外国建筑师合作,现场方案介绍必须交给外国人来说。如今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请一个外国建筑师来站台,这种现象十分突出。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前建设部副部长 宋春华

每个城市都能找到若干“白宫”、“凯旋门”、“罗马柱廊”和“意大利花园”,这是一个不可理解的荒谬景致。要么最高,要么最怪。当前一些城市对于地标的崇拜已经异化,公众建筑失去了中国气质,极尽张扬,演建筑杂技、跳建筑街舞。前一段流行拉斯维加斯赌城风、迪斯尼卡通风,现在盛行迪拜高层风,扎哈非线性风。一个中部城市的文化中心都是变形非线性的建筑,整个地块乱作一团。

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泰宁

公众当然要质疑,一城九镇、山寨建筑、方圆大厦以及那些贪大、求洋、超高标准的建筑怎么会出炉?但这些全记在建筑师账上肯定是不公平的。所有这些的最初“创意”和最后的决策往往都出自各级领导。多数建筑师为了做成项目,看领导的脸色做设计,因为最后是领导说了算。

大师印记: 从丢勒到毕加索

2013.11.15-2014.4∣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本次展览是赛克勒博物馆创馆20周年的纪念活动之一。馆藏中将近300件由西方传统与现代艺术大师创作的艺术品(包括铜版画、石版画、木版画和绘画)构成了中国大学博物馆藏品中唯一的一套西方艺术的永久藏品,这样的一套藏品在全国的博物馆也可能是绝无仅有的。这批展品中包含了众多西方重要的版画艺术家的作品:阿尔布雷特·丢勒、彼得·布鲁盖尔、伦勃朗·范·莱茵、威廉·贺加斯、乔凡尼·巴蒂斯塔·皮拉内西、奥诺雷·杜米埃、尤金·德拉克洛瓦、亨利·马蒂斯、巴勃罗·毕加索等人的作品在其中均有呈现。博物馆还拥有一小批由西方艺术巨匠创作的原创绘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由德拉克洛瓦所绘的骏马图、一幅由杜米埃创作的精致的素描以及一幅由弗朗索瓦·路易斯·弗朗西亚创作的水彩风景画。

何岸、秦思源、张慧:一次

2013.12.21-2014.3.5∣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798艺术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三幅大银幕占据主展厅,一些小的显示器也穿插在空间之中。三位艺术家各自的影像思路在作品中结合成一种整体视觉感受,节奏、声音还有鲜明的光影对比都是作品的重要成分。屏幕的位置使观众只能同时看到两块屏幕,以此改变艺术家之间的对应结构;小的显示器作为对大屏幕内容的补充,成为沟通合作作品和个人作品的桥梁。展览的标题揭示了这个艺术计划的性质:“一次”并非群展也非3个个展,并且这三位艺术家也不是艺术家团体——它是由3个创作方式完全不同的艺术家进行的一次合作。每位艺术家从合作完成的录像中汲取灵感,再为这个展览创造出全新的个人作品。但为了创造这个临时的集体创作状态,每个个体的创作惯性都不得不被破坏掉。艺术家利用陌生的媒介逼迫出一种新的创作可能性。寻找这种潜能并非为了集体创作本身,而是对他们各自的艺术实践有所回馈。

土耳其视觉艺术展

2013.12.24-2014.2.16∣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土耳其视觉艺术展》是2013年中国“土耳其文化年”框架下的重要展览项目,是文化年的收官之作,也是对2012年中国文化部在伊斯坦布尔举办的《印象敦煌——中国文化大展》的回访。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唯一一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城市、圣索菲亚大教堂……这些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关键词,都与一个国家紧密相连,她就是土耳其。此次展览汇集了土耳其当代优秀艺术家的近200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陶瓷、动漫、摄影、多媒体、美术设计、建筑设计、舞台美术等众多门类,以及装饰彩绘、地毯制作、土文书法、花砖艺术和图书装帧等多种传统艺术创作形式,是对土耳其当代美术创作全面而集中的展示。此展有助于中国观众直观地了解土耳其的视觉艺术,加深中国公众对土耳其国家及其文化艺术的切身感受。

迷宫——姜琤个展

2013.11.23-2014.1.12∣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草场地艺术区327号颖画廊

姜琤的艺术是介于一种具体的现实图像与非真实场景之间的界限上,以一种意象的隐喻寻求对自我、对现实别有怀抱的判断、思考与表达。画面赋予的是一种繁复、颤动与脆弱的结构,他似乎有意打乱了视觉的次序,将其生存状态和内心觉知,转化并切割成无数粼光闪闪的碎片,营造了真实和梦幻的间隔与交集,弥漫着悲悯、惆怅、神秘的视觉效果。这实际是在隐喻性地显示着他本身的经历、记忆和境遇,抑或也是一种相互关系的感触,一种相对应的吸附。在这样一种具有超验之感的方式中,艺术家并不刻意寻求事物和现象的所谓意义。根植于日常之中的艺术,首先是一种在最无意义的事物中去发现极其有意义的能力,一种将随便什么、随处出现的东西提升到最为重要位置上的能力。此次个展“迷宫”将展出包括油画和纸上作品将近20件。

猜你喜欢

建筑师土耳其艺术家
土耳其T-129攻击直升机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我也叫“土耳其”
当建筑师
土耳其政变为何以失败告终
土耳其医改后来居上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