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4-03-03凡月琴
凡月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操作,把“倍”的概念与已有的认识“份”联系起来,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思路,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1.唱一唱
让学生根据课件中播放的音乐,边拍手边唱歌曲《两只老虎》。
2.拍一拍
(1)师用掌声拍出2个2,让学生说说拍出了几个几。
(2)师用掌声拍出2个3,在学生说出拍了几个几后,也让学生用掌声拍出2个3。
(3)指名学生用掌声拍出3个3。
(4)全班学生一齐拍出2个4。
二、情境引入
师(课件出示“小萝卜”“小青椒”和“小蘑菇”三个小卡通人物):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这三个小卡通人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并且带来了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三、探索新知
第一层次:挑战“小萝卜”的问题。
1.揭示“倍”
①课件出示第一幅图:2朵蓝花和6朵黄花。
②提问:你们能说说蓝花和黄花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③揭题:在蓝花和黄花之间,除了我们刚才说的“多”和“少”的关系之外,还有“倍”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倍”。
2.认识“倍”
(1)圈一圈。
①演示“小萝卜”圈蓝花的过程,并指出:“小萝卜”把这2朵蓝花圈在一起,看作1份。
②提问:想知道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应该怎样圈呢?
③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圈黄花,并填空“黄花有( )个2朵”。
④指名学生汇报圈的过程,并提问:黄花有几份呢?
⑤指出:像这样,黄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3倍。
(2)试一试。
①课件出示第二幅图:2朵蓝花和8朵红花。
②谈话:“小萝卜”还带来了一些红花,那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请小朋友们在作业纸上试一试、填一填。
③先展示学生的作业,然后集体交流。
④指名学生说出红花与蓝花之间的倍数关系并说明理由。
(3)比一比。
①课件同时出示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
②看了刚才的两幅图,“小萝卜”要问了:同样是2朵蓝花,为什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而红花的朵数却是它的4倍呢?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指名学生说一说)
(4)练一练。
①课件出示第三幅图:3朵紫花和6朵黄花。
②谈话:“小萝卜”这还有一幅图呢,其中黄花的朵数又是紫花的几倍呢?请小朋友们在作业纸上试一试、填一填。
③展示学生的作业,并提问:这时黄花为什么要3朵3朵的圈呢?(指名学生说说理由,并说出黄花与紫花之间的倍数关系)
(5)比一比。
①课件同时出示第一幅图和第三幅图。
②看到这,“小萝卜”要问了:同样是6朵黄花,为什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却是紫花的2倍呢?
③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④指名学生说一说后集体交流。
(6)判一判。
①谈话:看我们小朋友做了几题,“小萝卜”觉得太简单了,它也做了一题,我们来看看“小萝卜”是怎样做的。
②课件出示“小萝卜”做的题,并提问:“小萝卜”做对了吗?(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在课件上演示正确的圈法)
③追问:还有其他办法帮“小萝卜”改一改吗?
④指名学生说说,并用课件演示。
第二层次:挑战“小青椒”的问题。
3.计算“倍”
(1)摆一摆。
①谈话:帮“小萝卜”找到了花朵间的倍数关系,“小青椒”想邀请我们来摆一摆花片,你们愿意吗?
②明确摆花片的要求:第一行摆4个蓝花片,第二行摆12个红花片。
③提问:怎样分红花片,使我们能一眼看出它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并指名学生板演)
④检查板演情况后集体交流:红花片为什么要这样分?
⑤提问:像这样,把12朵红花4朵4朵的平均分,我们还可以怎样列式呢?(引导学生说出除法算式:12÷4=3)
⑥让学生说出算式中12、4、3分别表示的意思。
⑦小结:原来我们还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找出花朵间的倍数关系。这里要注意的是,“倍”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它不是单位名称,所以算式的后面不要写“倍”。
(2)练一练。
①明确要求:把蓝花片拿出一个放到学具盒里,这时红花的朵数又是蓝花的几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指名学生汇报,对分的方法和算的方法都给予肯定)
③追问:如果有36朵红花,甚至是更多的红花,你觉得是分的方法快,还是算的方法更快呢?
四、巩固深化
第三层次:挑战“小蘑菇”的问题
1.说一说
①课件出示两根不同颜色的彩带。
②让学生说说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连一连
①课件出示两道算式,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填一填。
②展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endprint
3.算一算
①课件出示两条不同长度的线段,让学生估一估第一条线段是第二条线段的几倍。
②引导学生说出两条线段长度之间的倍数关系。
③先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计算,然后指名学生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
4.猜一猜
①课件出示只有6个三角形,提问:猜一猜,三角形的个数是圆的几倍?
②引导学生说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圆的个数。
③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圆可能有几个,然后交流汇报,说出相应的算式。
五、走进生活
第四层次:挑战老师的问题
①出示老师和一位小朋友的照片,并介绍两人的年龄(32岁和8岁),提出问题:老师的年龄是小朋友的几倍?(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②再出示一张4岁小孩的照片,并提问:你能根据这三张照片,提出哪些有关“倍”的数学问题呢?(指名学生汇报)
六、总结延伸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小朋友的表现,老师发现你们已经和“倍”交上了朋友,希望你们带着今天学习的知识走进生活,探索更多有关“倍”的奥秘。
……
反思:
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倍”的知识,对于“倍”的概念的建立与理解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所以,教学这节课时,我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所以,教学中我创设挑战三个卡通人物带来的数学问题的情境,并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这三个卡通人物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富有一定的趣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走进生活”的环节中,我还创设根据照片提数学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倍”的概念,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注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乘法时对“几个几”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课前游戏中我设计了一个拍手的活动,既起到了课前激趣的作用,又为学习倍的意义作孕伏。另外,在建立“倍”的概念时,我从学生的旧知——“份”入手,通过在图上圈一圈的办法,先圈出“一份数”,再圈出另一物体中包含了几个这样的“一份数”,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这种包含的关系,从而建立“几倍”的概念,使学生自然地从旧知“份”迁移到新知“倍”上了。
3.注重形象思维的内化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意义;第二个层次,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这两个层次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所以在设计这两个层次的教学时,我注重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和操作活动,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
设计第一个层次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花朵图上圈一圈,充分感知“倍”的概念,使他们在头脑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然后通过变式、比较和辨析,帮助学生在思辨、矛盾困惑中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巩固头脑中关于“倍”的表象,使直观形象的花朵图内化为对“倍”的数学思维。
在第二个层次中,学生能容易从图中看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但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还是难以理解。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摆花片的活动,并提出相应的操作要求“怎样分红花片,能一眼看出它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这样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把红花按4朵一份来平均分的过程,使操作过程与理解算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让学生结合摆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了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的原因。
4.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教学若是坚持“数学知识的教学”,则远远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与渗透。基于这样的理念,在这节课中,不管是在对“倍”的感知和理解上,还是在用除法计算的算理上,我都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因为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数无形时不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这句话形象简练地指出了形和数的互相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而,这样设计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责编 杜 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