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油层 “油帽子”剩余油富集影响因素分析
2014-03-03李林祥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孤东采油厂山东东营257051
李林祥 (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孤东采油厂,山东 东营 257051)
胜利油田整装油藏最显著特点一般为三角洲前缘相沉积,油层厚度大,层内夹层少。因此对于厚砂体油藏,由于长期注水形成了次生底水油藏,在顶部有一定的剩余油富集厚度层段,但由于层内无夹层发育,挖潜难度大,该类剩余油称为 “油帽子”。“油帽子”是整装油藏剩余油最主要富集模式[1~5],笔者基于数值模拟和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基础,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计算了 “油帽子”剩余油富集模式形成的主控影响因素。
1 正交模拟试验设计
如果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剩余油富集试验的参数优化,就需要预先设置好需要优化的参数的级别。研究中主要优化参数有4个,分别是渗透率级差、油层厚度、避射比例及韵律性。假设每个参数有3个水平,那么必须进行3×3×3×3=81次试验才能把所有的情况遍历完成,工作量大。而正交试验设计是使用正交表来安排多因素、多水平试验,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试验结果的一种试验设计方法。根据正交试验设计,数值模拟试验方案设计采用L9(34)正交表,只需9套试验方案 (表1)。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为:渗透率级差>油层厚度>韵律性>避射比例 (表2)。
表1 注采参数优化L9(34)正交表
表2 各因素对 “油帽子”厚度影响正交试验结果及极差分析 m
注:Ti为某个因素第i个水平全部试验所测得的试验结果之和;为某个因素第i个水平全部试验所得结果的平均值;R=max}-min}。
2 “油帽子”剩余油富集影响因素分析
2.1 渗透率级差对 “油帽子”剩余油富集的影响
分别模拟了不同渗透率级差条件下剩余油富集模式,如图1所示。对于均质整装油藏,“油帽子”的形成主要受油水重力分异作用的影响,总体上影响不大,对 “油帽子”的形成作用较小。但随着渗透率级差变大,注入水受重力分异及渗透率级差双重影响,当渗透率级差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在储层中形成高渗条带,致使油层中的 “油帽子”现象越来越明显,水驱采收率越来越低[6~8]。
图1 不同渗透率级差条件下剩余储量与采收率关系
2.2 油层厚度对 “油帽子”剩余油富集的影响
油藏厚度越大,水驱越难波及到油藏顶部,因此油层中的 “油帽子”现象越明显,顶部剩余油越富集[9~11]。模拟了油层厚度分别为3、5、10m的条件下含水率为98%时剩余油分布(图2)。从图2可以看出,油层厚度对 “油帽子”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当油层厚度为3m时,“油帽子”最厚处约为油层厚度的1/5;当油层厚度增加到10m时, “油帽子”最厚处可达油层厚度的1/2。
图2 油藏含水率为98%时油层厚度与剩余油分布关系
2.3 射开程度对 “油帽子”剩余油富集的影响
某些油藏油层并未完全射孔,存在避射现象,不同的射开程度对 “油帽子”的产生影响不明显,均可产生“油帽子”富集模式 (图3)。
2.4 韵律性对 “油帽子”剩余油富集的影响
油层韵律性对 “油帽子”影响见图4,可以看出,在采液速度一致的情况下,开发初期正韵律油层的生产效果好,含水上升慢;但到开发中后期,正韵律油层明显含水上升快,易形成 “油帽子”。
图4 不同韵律油藏含水率变化曲线图
3 结论
1)胜利油田整装油藏顶部剩余油富集,并称该类剩余油为“油帽子”,分析认为该类剩余油主要受渗透率级差、油层厚度、避射比例和韵律性的影响,影响程度为:渗透率级差>油层厚度>韵律性>避射比例。
2)渗透率级差越大,油层中的 “油帽子”现象越明显,水驱采收率越低;油藏厚度越大,油层顶部剩余油越富集;正韵律油层比反韵律油层在油藏开发中后期更容易形成 “油帽子”。
[1]冯其红,吕爱民,于红军,等 .一种用于水驱开发效果评价的新方法[J].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4,28 (2):58~60.
[2]陈月明 .特高含水期油藏工程研究[J] .油 气 采 收 率 技 术,1997,4(4):39~48.
[3 ] Valvatne P, Piri M, Lopez X.Predictive pore-Scale modeling of single and multiphase flow [J].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2005,58 (19):23~41.
[4]Patzek T W,Silin D B.Shape factor and hydraulic conductance in noncircular capillaries I.One-phase Creeping Flow [J].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01,236:295~304.
[5]秦河琳,陈易云 .冀中地区砂岩油藏厚油层特征及潜力分布形式 [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22(3):76~81.
[6]李麦刚,张廷鹏 .双河油田高含水期厚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 [J].河南石油,1996,10(6):20~23.
[7]薛国勤,苗润航,陈小瑜 .非均质厚油层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 [J].河南石油,2000,14(4):21~23.
[8]窦之林,曾流芳,张志海 .大孔道诊断和描述技术研究 [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1):75~77.
[9]龙雨丰,范建玲,陈芬 .改善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效果的方法研究 [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2,28(3):210~211.
[10]李卫彬,王丽英,孙庆萍 .特高含水期厚油层细分挖潜方法研究 [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4(1):58~60.
[11]耿站立,姜汉桥,周崇科,等 .特高含水油藏复杂韵律层重组模式研究 [J].石油天然气学报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6,28(6):102~106.
[编辑] 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