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裕民县红花褐斑病重发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2014-03-03王丽丁宁
王丽,丁宁
裕民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新疆塔城 834800
2013年裕民县红花褐斑病重发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王丽,丁宁
裕民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新疆塔城 834800
近年来,裕民县红花产区因气候条件较差、田间病原菌积累、农户防治意识淡薄,红花褐斑病呈现流行速度加快、发生面积扩大、为害愈加严重的趋势。据此,本文提出裕民县红花褐斑病重发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红花褐斑病;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裕民县位于新疆塔额盆地南缘,准噶尔盆地西缘,属于塔城地区,耕地面积3.87万hm2,常年种植红花1万hm2,红花产业是裕民县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红花褐斑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裕民县红花生产的主要病害,历年平均发生面积0.3万hm2。2013年,红花褐斑病在裕民县大面积严重发生,为害面积之大、流行时间之长、为害程度之重,是裕民县51年的红花种植历史中发生最严重的一年。据调查,该病害造成的花丝产量损失,一般为10%~15%,严重的达25%~30%;造成的籽粒产量损失,一般为20%~25%,严重的达60%~70%。为此,笔者对本县2013年红花褐斑病发生为害情况、流行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重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1 为害情况
红花褐斑病是由红花褐斑病菌(Ramularia CarthamiZapr.)引起的。该菌寄主范围很窄,主要感染红花,引起褐斑病。该病主要在6月中旬红花伸长分枝期开始发生,主要为害叶片。病害发生初期在叶部出现褪绿小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的黄褐色斑,病部变薄,病斑外围有一黄色晕圈,中心部位颜色较深。湿度大时,病斑正反二面均产生白色霉层,使病斑中心呈白色。后期叶片上褐色病斑变大,连成一片,严重时中、下部叶片枯死,造成产量损失严重。红花收获前,有时在病斑外围会出现大量黑色小点,为病菌的菌核。
2 发生特点
2.1 发生范围广,为害严重
2013年在裕民县各乡村均有发生,发生面积0.9万hm2,占红花种植面积的82.4%。平均病株率44.3%,最高病株率100%。病株率在20%以下的面积0.29万hm2,病株率在20%~50%的0.25万hm2,病株率在50%~80%的0.2万hm2,病株率在80%以上的0.16万hm2。
2.2 发生始见期早,程度重
2013年红花褐斑病发生早,红花褐斑病发生始见期在5月28日,是裕民县红花种植历史上第二次在红花莲座期发生褐斑病,始发期比2010年(第一次在红花莲座期发生褐斑病)早8d,比2011年早34d,比2012年早21d。发生程度为重度(5级)。
2.3 不同种植区域发病程度有差异
在山前平原水肥较好的地块发病较重,在山前平原旱地和山区丘陵旱地发病较轻。水肥好的地块发生总面积0.35万hm2,平均病株率79.8%,最高病株率100%;旱地发生总面积0.29万hm2,平均病株率15.2%,最高病株率19.45%。
3 重发原因分析
3.1 阴天多雨,气候条件适宜
据裕民县气象信息表明,2013年5月-8月裕民县降水量182.8mm,比三十年同期平均降水量136.4mm多46.4mm,比2012年同期降水量106.7mm多72.1mm;6月份降水日数17d,7月份降水日数20d,8月份降水日数12d。6、7、8月份降雨日数达49d,降雨日数多。5月-8月裕民县月平均气温比近三十年同期月平均气温低0.1~1.1℃,平均气温19.9℃,温湿环境适于红花褐斑病菌丝的生长,利于红花褐斑病害的蔓延。
3.2 病原菌大量积累
病原菌的大量积累是红花褐斑病暴发流行的潜在因素。特别是近几年来,种植模式由小麦—打瓜—红花变成了小麦—红花,种植模式单一,种植面积加大,轮作时间短,连作面积加大,同时秋季机械收获后,农户秋季不翻耕,田间的病残体遗留多,导致田间病原菌大量积累,成为来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来源,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病菌迅速繁殖,扩散蔓延,导致红花褐斑病大面积暴发流行。
3.3 农民防治意识淡薄
多年来,红花褐斑病普发期是在红花生长中后期现蕾开花初期,发生程度不重,对产量影响不大。同时红花生长中后期气温偏高,田间群体密闭,施药不便。加之红花作为药材,花期不能用药,农民不进行防治。只有极少数农户在红花生长初期喷药预防。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通过栽培管理等系列措施,为红花生长发育创造比较有利的环境,达到控制褐斑病为害的目的。
4.1.1 合理轮作
与禾本科作物至少轮作3年以上。
4.1.2 合理密植
保苗数1.8~2万株/666.7m2,密度不宜过大,增强通风透光能力。
4.1.3 科学合理配方施肥
施足基肥,培育壮苗,避免单一施用氮肥,防治红花植物徒长,叶片分枝过多、过密。一般施磷酸二铵20kg/666.7m2,硫酸钾3kg/666.7m2作基肥。在灌头水前撒施尿素15kg/666.7m2。
4.1.4 合理灌溉,降低田间湿度
细流畦灌,切忌大水漫灌。红花灌水与土壤、气候、苗情有关,干旱年份可适当增加灌水量和灌水次数,降水多的年份且土壤不太缺水的状况下,可适当推迟灌水期或减少灌水。
4.1.5 及早中耕除草、定苗
出苗后应及早进行人工中耕除草,深中耕,以提高地温,使土质疏松通气,在幼苗4-6叶期,及时定苗,促进红花生长,增强抗病力。
4.1.6 秋季深翻土地
收获后应及时进行深翻30cm以上,将病残体翻入土壤深层腐烂分解,减少侵染源。
4.2 化学防治
4.2.1 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红花褐斑病一般于6月中旬开始发生,7月份高温、高湿、田间密闭,有利于病害发生和蔓延,7月中下旬是病害发生高峰期。为做好红花褐斑病的预防工作,应从5月下旬对历年重发区定期开展病害调查。气候条件是影响红花褐斑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要根据当地气象部门的气象预报,结合当地红花种植情况和病害调查情况,准确做出红花褐斑病发生期预报,指导农民及时预防防治。
4.2.2 正确选用农药,交替使用
推荐使用40%的苯甲.丙环唑EC1000~2000倍液,或40%%的氟硅唑乳油EC800~1000倍液,或80%的代森锰锌WP400~600倍液,或70%的甲基硫菌灵WP800~1000倍液,或50%的福美双WP500倍液。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均可,交替喷雾,每隔7~10d喷一次,共喷2~3次。在药液中适当加入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可促进红花生长,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可选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绿风95或芸苔素内酯,叶面肥磷酸二氢钾或氨基酸水溶肥。建议在10:00前或18:00以后施药。喷药后6h后如果下雨,应在雨后补喷。
[1]李宏.2006年河北保定玉米褐斑病重发生原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07(4):22-23.
[2]张涵辉,林志贵.义乌县马铃薯疮痂病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10(5):26-27.
[3]刘志刚.籽用南瓜疫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11(1):22-23.
[4]曹翔翔.玉米大、小斑病发生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1(7):28-29.
[5]程玲娟,胡荣利,祝树德,等.宿迁市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特点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2(12):21-24.
王丽,本科学历,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和防控技术推广工作。
201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