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区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思考
2014-03-03多刘勇梅朵吴坚扎西旦增包存宽
布 多刘 勇梅 朵吴坚扎西旦 增包存宽
(①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上海 200043
②③西藏自治区工程环境评估中心 ④⑤西藏大学理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西藏地区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思考
布 多①刘 勇②梅 朵③吴坚扎西④旦 增⑤包存宽⑥
(①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上海 200043
②③西藏自治区工程环境评估中心 ④⑤西藏大学理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y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即SEIA)是指对政策、计划或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正式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过程。文章针对西藏地区独特的生态自然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指出在西藏地区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提出了在西藏地区深入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议:从建设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在西藏地区首先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示范区出发,优先在重要领域、重要区域的发展规划引入和全面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并逐步扩大到所有领域,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全方位保护。
西藏;生态环境;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政策建议
1 西藏地区开展战略环境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和核心区,平均海拔4000m以上,被誉为“世界屋脊”。位于东经78°25′-99°06′,北纬26°44′-36°32′之间,面积约122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8,西南边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接壤,边境线近4000km,是我国与南亚次大陆联系的纽带。西藏又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更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同时,青藏高原又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一旦其生态受到影响或者破坏,将难以恢复甚至无法恢复。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状态变化,不仅影响到本地区、全中国乃至全东南亚的生态环境状态,还可能影响到地缘政治、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把青藏高原作为国家的生态安全屏障来建设和保护。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加强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而战略环境评价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近年来西藏地区因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冰川消融、冻土融化、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西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西藏地区在区域生态环境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生态环境自身的脆弱性,要求西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由“末端治理”前移到“源头控制”,要求西藏地区的环保部门由“灭火队员”、“急救队员”的角色转变为“指挥家”和“战略家”的角色,提前进入起到参谋、指导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和建设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都为西藏地区开展战略环境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了实现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解决西藏地区现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国家层面把西藏地区作为全面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示范区,全面引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地方官员的唯GDP考核体制,解决现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不足。将环境影响评价由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层次延伸到战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层次,立于顶层设计,在重大战略、重大政策的前期调研、前期讨论阶段介入,从决策源头出发,控制、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加强西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同时,为我国全面实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战略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特点的路子。
2 西藏地区战略环境评价实施现状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y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即SEIA)是指对政策、计划或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正式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过程[1]。SEA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和重要工具,是连接宏观的、抽象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具体的、可操作项目之间的桥梁。开展SEIA可以检验拟定的政策、规划或计划是否已经或者可能会支持可持续发展,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理念融入决策,对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起到引导的作用。它将成为贯彻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西藏地区从21世纪初就开始实施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控制新污染源、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西藏地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大多停留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低层次上,而没有涉及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等战略性政治、经济活动。由于建设项目处于整个决策链的末端,且“先建设、后评价”或者“边建设、边评价”现象十分普遍,环评工作只起到了“救火”作用,环保主管部门和SEIA承担机构始终“游离”在规划的权力中心之外,依然延续着“先规划、后评价”,因此,环评结论如何,难以影响最初的决策和生产力布局,难以指导规划的制订和实施。
3 西藏地区战略环评缺失造成的问题
由于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开展得相对较晚,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2-4]。西藏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环保主管部门和SEIA承担机构始终“游离”在规划的权力中心之外,不能正常发挥环境保护部门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承担机构应有的重要作用[5]。不难发现,在西藏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藏医药资源开发与保护、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流域发展与保护、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城镇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等领域缺乏前期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或者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介入滞后等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影响了西藏高原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3.1 西藏高原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主体和核心,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誉为“地球第三极”,有着独特的自然生态和地理环境。在这片高原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不计其数的天然湖泊和江河,一些江河成为中国乃至南亚地区的重要江河源头,因此西藏高原被冠以“亚洲水塔”和“世界气候调节器”。同时,西藏高原又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一旦受到干扰或者破坏将难以恢复甚至无法恢复。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藏加强了自然保护区建设,截至目前,西藏自治区建有自然保护区47个,其中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14个、地县级24个,保护区面积达41.37万km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47%,居全国省市自治区之首。
由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工作基础薄弱,各地区、各部门各自为阵,各行其是。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方面存在盲目跟进、贪功求大、重点不突出等问题,有些自然保护区范围划定过大,影响着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时常需要进行调整,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的严肃性和持续性;在退牧还草方面采取的草场(牧场)家庭承包责任制,主观上希望解决牧区过度放牧和草场退化问题,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局部牧区的生态系统破碎化和草场退化。
3.2 青藏高原是一个特殊而多样化的生态单元,这个生态单元包含了除海洋生态系统以外的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特殊的生态环境孕育着丰富而独特的藏药材资源。藏医药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之一,是西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在藏医药产业发展与藏医药资源保护规划制定过程中缺少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或者介入滞后,藏医药产业方面存在小规模生产企业数量多、药材资源开挖方式粗放、药材资源过度开发、生境破坏严重、资源利用率低下、藏药材资源保护滞后等问题,导致有些特有名贵藏药材资源青黄不接。
3.3 西藏幅员辽阔,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发现100余种矿产资源,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有36种,其中铬矿、铜矿、硼矿、菱镁矿、硫矿、刚玉、白云母矿储量占全国前列,其中铬矿产量占全国90%以上,其储量约占世界储量的一半以上。矿产经济在西藏地方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了支柱产业之一。
但是由于历史、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等原因,西藏地区矿产开发领域缺少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或者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介入滞后,使得西藏矿产资源勘探水平低,矿产资源开发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管理缺位等问题比较突出,不仅严重影响了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近年来国内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众多矿难事件时刻提醒我们[6],西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不是纯粹生态环境问题,很容易被西方反华势力作为攻击我国的把柄使用,影响到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
3.4 在西藏自治区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万km2的河流有20多条,流域面积大于2000km2的河流有100条以上。西藏地区的主要河流都有流域广、支流多、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等特点。西藏自治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0136万kw,约占全国的29%,居全国首位;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11000万kw,占全国的20.3%,仅次于四川省,居全国第二位。西藏的水能资源在我国能源资源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7]
由于缺少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或其介入太晚,缺少整体的流域性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划,各河段、各支流、各利益群体各自为阵,水资源浪费和无序开发现象比较严重,严重影响了西藏地区优质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和有效保护,降低了优质水资源在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的重要作用。
3.5 西藏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各种清洁能源十分丰富,主要的能源资源有水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西藏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0136万kw,约占全国的29%,居全国首位;西藏的地热总热流量为每秒55万千卡,是中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西藏的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是世界上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阳光直射比例大,年际变化小,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间达3100~3400小时。西藏有两条风带,推测年风能储量930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七位。但是,由于在能源开发规划领域缺乏战略环评或者介入滞后,导致一段时间里,西藏地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相对混乱。比如,有一段时间,在太阳光照相对较少而生物质资源非常丰富的林芝推广需要完全依靠太阳能的太阳能灶项目;而在生物质资源十分短缺而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的藏中地区(拉萨、山南、日喀则等)推广需要依靠生物质资源的沼气项目。严重影响了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
3.6 西藏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民风民情,孕育了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因此,成为了世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西藏旅游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尤其在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林芝、阿里、日喀则机场通航后,西藏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目前,西藏已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8个(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西藏博物馆、扎什伦布寺、巴松错、珠穆朗玛峰、桑耶寺),3A级旅游景区2个(娘热度假村、敏珠林寺),2A级景区3个(然乌湖旅游景区、孜珠寺、岗坚寺),1A级旅游景区2个(热堆寺卓玛拉康、色乌沟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珠穆朗玛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察隅慈巴沟自然保护区、色林错自然保护区、雅江中游河谷自然保护区、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2个(易贡国家地质公园、扎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一座(拉萨市),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景点300多处,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辐射西藏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格局。每年到西藏旅游的国内外游客人数与日俱增,由2004年的120万,到2012年已经突破1000万。[8]
旅游已成为西藏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为西藏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在旅游资源开发规划领域缺乏战略环评或者介入滞后,像纳木错、珠峰大本营、鲁朗林海等著名的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无法满足与日俱增的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缺乏必要的旅游人数限流对策,缺少生态影响减缓措施,缺少固废收集与处理处置系统,没有必要的游客生活废水收集和处理系统。游客和车辆下路随意践踏草场、破坏生态,垃圾随风飘扬、污水横流现象十分突出。每到旅游高峰期,生态旅游线路往往成为生态破坏的重灾区:人潮如涌,垃圾遍地,植被受破坏,动物被惊散……严重污染和威胁着最脆弱的生态环境。[9-10]
3.7 城镇建设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同时也是该地区特殊文化的展现。在党和国家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援助和大力支持下,西藏地区的城镇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对西藏地区城镇建设规划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由于缺少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或其介入太晚,缺少整体性或者综合性的城镇建设与规划,各部门、各单位各自为阵,城镇建设缺乏持续性、协调性。一方面,上下游城镇之间协调性不够。比如,对于拉萨主城区上游不到20km距离的达孜县将具有潜在环境隐患或者污染风险的各种加工业链条安排在其县城下游,避免了对县城的影响。从本县自身角度或者短期效应出发,其空间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也许是合理的,但是达孜县离拉萨主城区不到20km(根据拉萨主城区东延南扩规划,这个距离更近),它的工业园区就像一颗定时炸弹,环境隐患和污染风险严重威胁着下游的拉萨主城区及其60多万居民的安危。另一方面,同一城镇中各部门之间协调性不够。比如,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电力部门今天开挖埋设电缆管网并覆土恢复工作刚刚结束,明天被电信部门开挖埋设数据信息光缆管网;今天给水部门开挖埋设给水管网系统并覆土,工作刚刚结束,明天又被市政部门开挖埋设排水管网系统。这种城镇建设秩序混乱、重复开挖、修修补补现象比较严重,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而且大大地加剧了环境扰动和重复建设。
4 西藏地区深入开展战略环评的建议
根据西藏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自然资源分布情况,结合加强国家生态安全、巩固国防安全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综合考虑,笔者认为在西藏地区实施任何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产业政策均必须坚持“环保优先”原则,应该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4.1 改革政绩考核体制,实行生态指标一票否决制
政绩考核体制是指导一个地区发展方向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指挥棒。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提高GDP (或者所谓的绿色GDP),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牺牲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事情时有发生;有些地方为了提高GDP,引进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对潜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隐患视而不见等情况处处存在。这种以唯GDP的政绩考核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要求。因此,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发,将西藏地区作为特殊区域,政府和官员的考核实行以生态保护与恢复状态为主的考核体制,以此保证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永葆西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和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4.2 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全面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西藏地区应该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矿产资源国家战略储备基地建设、江河源水资源保护与开发战略、新能源发展战略、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城镇化发展战略等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从推进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从省级政府层次整合政策资源和技术力量,全面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早期介入,以此指导、规范具体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4.2.1 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从生态环境自身具有的整体性、综合性、变动性的特征出发,西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足西藏地区、放眼整个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从国家层面对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整体的、长远的布局设计。由国务院牵头,协同相关省级政府,在空间上着眼于整个青藏高原角度,时间上跨越50年甚至上百年,对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决策开展前期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根据不同生态功能区划、不同亟待保护优势物种的特点,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规模适度、重点突出的总体的发展战略。推动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4.2.2 藏药材资源国家战略储备基地
基于保护整个青藏高原特殊生态单元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有藏药材资源目的,以藏药材资源的国家战略储备基地为中心,西藏地区特有藏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必须开展前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采取资源摸底、优种培育示范优先、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战略,规范独有藏药材资源的开发模式,禁止和限制有些特殊名贵藏药材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保护和人工培育有些濒临灭绝的独有藏药药用动植物,研究和选择新的藏药药用动植物,确保整个青藏高原地区范围内特有藏药材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4.2.3 矿产资源国家战略储备基地
从我国矿产资源整体发展战略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角度出发,以矿产资源的国家战略储备基地为中心,西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必须开展前期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从国家层面保证西藏地区矿产资源的保护和,根据我国矿产资源现状,采取勘察优先、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战略。对国家急需的特种矿产资源先开发,其它普遍矿种的矿产资源勘察摸清底细后作为国家的战略资源保护起来暂缓开发。随着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技术的成熟,结合西藏地区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发展与生态修复、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进度,逐步开发矿产资源。以此实现西藏地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外交发言权。
4.2.4 江河源水资源保护与开发战略
从省级政府层面成立专门的江河流域管理局或者办公室等专门机构,遵循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并重且保护为主,支流开发服从流域开发,单一开发服从综合利用的原则,负责协调各地区、各部门,早期开展流域发展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统筹规划大江大河流域的长远和广空间尺度的水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发展战略。尽早按流域制定西藏地区水能资源的整体开发与保护战略,将西藏地区的水资源优势转变成水利经济优势,充分发挥西藏地区水资源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4.2.5 新能源发展战略
西藏各地区的地理地质条件与自然环境千差万别,能源构成也存在显著差异。西藏地区的能源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资源分布规律,不能随心所欲,眉毛胡子一把抓。根据全区能源资源分布规律和特点,早期引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自治区层面出发,按照各地区能源资源差异性和各类能源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差异性,制定出符合能源资源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能源资源开发与保护战略决策。针对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发过程中,设施设备生产、服务期满后报废等环节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强化预测和防治方案的落实,保证优势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西藏地区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2.6 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接待的国内外游客逐年递增,年年创新历史记录,2012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突破了1000万人次。但是西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要求西藏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尤其是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必须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要充分认识与运用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规律、认真做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制定好生态旅游发展政策,制定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红线(在规模、区域上明确开发红线)、实施生态管理,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和管理,构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等,使生态旅游能良性循环,达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2.7 城镇化发展战略
随着西藏地区城镇化建设进度的推进,城镇人口与日俱增,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因此带来的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多,主要城市的发展和辐射城镇的发展之间的协调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将涉及到城镇建设和规划的每个单位、部门的未来20-50年之内的发展规划进行必要的整合,在城镇化建设规划初期就引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全区或者全流域层面出发,在战略层面规划、明确每一个城镇的定位、规模以及布局问题,据此制定出符合区域发展要求但又不互相重叠、互相威胁(尤其是小城镇发展对大城市发展的影响、上游城镇发展对下游城镇发展的影响)的可持续的城镇发展规划。
5 结论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条件,是保证一个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科学性、持续性的基础。西藏地区特殊重要的生态地位和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要求在西藏地区实施任何一个发展战略或者开发政策都必须遵循“适度原则”和“保护优先原则”。但是,目前为止,西藏地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情况非常不理想,很多领域没有或者很少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缺失或者介入的滞后,不仅影响了西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影响了西藏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更影响了西藏地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西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有必要从建设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在西藏地区首先建设社会主生态文明社会示范区出发,优先在重要领域、重要区域的发展规划引入和全面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并逐步扩大到所有领域,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全方位保护。
[1]包存宽,尚金城.建立我国战略环境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J].环境导报,1999(5):1-4.
[2]蔡春苗,尚金城,苗伟,周嘉.中国战略环境评价(SEA)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184-187.
[3]王玉梅,尚金城,邓朝生.中国开展战略环境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地理科学,2004(2):222-226.
[4]张丹,黄天龙,王鑫羽.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应用现状及不足[J].河北农业科学,2010(12):121-122.
[5]高吉喜,韩永伟,吕世海.区域开发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总体思路与技术要点[J].电力环境保护,2007(5):1-4.
[6]任凤珍,蒋北辰.我国矿区环境保护的法律思考[J].河北法学,2007(2):116-120.
[7]胡向阳,何子杰.西藏水能资源开发前景浅析[J].人民长江,2009(16):3-4.
[8]普布扎西,拉巴次仁.西藏2012年接待游客突破千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03-01/08/c-144295647. htm,2013-10-18.
[9]张媛,李洪波,杨倩.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例分析与研究[J].绿色科技,2011(1):135-137.
[10]宁斌,常高峰.生态旅游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思路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6G):368-370.
Discussion on the Conducting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 Tibet
Bu-duo①Liu-Yong②Mei-duo③WuJian-Zhaxi④Dan-zeng⑤Bao Cun-kuan⑥
(①⑥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43;②③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center,Tibet autonomous region,Lhasa 850000,Tibet;④⑤School of Science,Tibet University,Lhasa 850000,Tibet)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EIA)refers to th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ic evaluation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policy,plan or program and its alternatives program.In the present paper,the necessity of conducting the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Tibet was indicated in connection with its unique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and social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monstrational zones perspectives,a recommendation on conducting the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Tibet was proposed such as staring from developmental planning of in important fields and important areas and then fully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and gradually expanding to whole area in Tibet,ultimately achieving comprehensive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strateg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policy suggestions.
X820.3
A
1005-5738(2014)02-029-08
[责任编辑:索郎桑姆]
2014-05-19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态系统重金属迁移及风险评估”(项目号:21267021),2014年度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课题“藏东南区域持久性有毒物的分布特征及源解析”(项目号:2014CB460612),2012年度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藏拉萨河谷主要湿地水化学特征及环境净化功能现状研究”(项目号:Z2012A02G02/00),2009年度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拉萨河谷主要湿地水体重金属分布及风险评估”(项目号:KF2009-20滚)阶段性成果。
布多,男,藏族,西藏林芝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研究生,西藏大学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化学与环境监测。
包存宽,男,汉族,吉林长春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