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提升

2014-03-03岩,卢珊,刘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队伍辅导员大学生

高 岩,卢 珊,刘 涛

(西安外国语大学 英语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710128)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大学生形成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者.一直以来,高校辅导员在人才培养,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学校与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我国十分重视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教育部早在1952年就规定在高校中实施政治辅导员,2004年,中共中央出台了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1],加强队伍建设[2],新形势下教育制度改革对辅导员思想政治能力的提升及思想传递效应[3]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指出,辅导员的工作成效与其素质密切相关.一所好的学校可以由一个好的教师造就,同样,一个好辅导员也会影响着一批学生的未来.因此,在社会迅速发展与变革的形势下,本文探讨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提升等相关问题,对于加强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提升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态势的客观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化与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交流与碰撞,高校作为一个传播文化、思想的主阵地,社会的变革时时刻刻地影响和冲击着高校的知识群体和青年群体.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其快速的发展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高校扩大办学规模、扩大招生、贫困生增多、就业压力大、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等等.因此,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的态势、任务、内容与途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求辅导员有较高的素质与能力.2006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此文件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选聘、职责、发展与培养等相关问题,此文件的出台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战略专题调研报告认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来的是社会结构的变迁,经济制度需要不断调整,教育体系在此态势下也需重构.所以,《纲要》中明确规定要严格教师资质,造就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4].

(2)高校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其稳定的环境是分不开的,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的指导者与管理者,为高等院校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能否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关系着学校的稳定与教育事业的推进,其素质的高低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辅导员始终处在前沿位置,了解掌握较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就意味着处于教育管理一线的辅导员最有可能及时发现大学中不稳定的现象并及时妥善处理,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保障.在新的历史机遇与社会形势下,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不断深入,高校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为了维护高等院校的稳定与发展,需要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3)大学生成长特点现实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因多种原因所致,时至今日,在校生规模很大的情况之下,许多高校依然有继续扩大招生规模的冲动[5].这种冲动加重了高校运行过程中的负担,特别是对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因为当下的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这个群体主要是90后的独生子女,独立意识较强、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价值取向多元化、接受新生事物快.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追求名利的权力,社会也承认其合理性,但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当下的大学生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以个人为中心,对他人不感恩,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有可能偏离主流.当前,大学生更愿意利用网络这种快捷方便的渠道来获取知识与生活信息,但是网络上的不良价值观念与意识也渗透与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调查研究表明,99.8%的大学生登录过互联网,而这些大学生中又有22.3%浏览过不健康的网页[3].这完全有可能使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在非健康信息暗示下迷失自我,不仅影响学生的发展,也给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鉴于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利用网络信息的正向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高校辅导员工作中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2 存在的问题

自2004年后各高校开始重视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6],努力为辅导员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但是因学校的发展理念不同,各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政策落实程度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加之辅导员的个人因素等,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专业化程度低,业务能力不足 辅导员的工作是面向大学生的,主要涉及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日常管理、帮困助学、就业指导和党团建设等,要将这些工作做好,客观上要求辅导员具备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职业规划与咨询等专业知识能力,但是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来源于优秀毕业生的选留或公开招聘,绝大多数的辅导员的学科背景与上述的专业知识要求相差甚远,导致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业务能力不足,结构不尽合理.

(2)制度建设滞后,队伍稳定性差 高校是否有合理的管理制度,特别是激励制度,这是辅导员队伍稳定与发展的先决条件.然而在现实当中,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制度滞后,不能与实际需要相吻合,辅导员队伍中大多以年轻教师为主,工作年限较短,没有太多的工资经验,对个人生活中面临的一系列的问题充满了担忧.而辅导员的工作又较为繁忙和琐碎,没有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工作量化标准和激励机制,严重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得辅导员难以安心工作,进而影响着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与建设.

(3)工作涵盖面广,偏离工作本质 当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既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关心学生的心理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又要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得辅导员担当着多重角色,容易分散他们的精力.同时,辅导员还必须面临高校的各项指标的考核,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难以将身心投入到学生的工作中去,这种全方位的“保姆式”工作导致高校辅导员疲于应付日常事务,缺乏专业研究能力,偏离了辅导员工作的本质.

3 原因分析

(1)发展意识不强,管理政策缺失 当前,各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上存着诸如不平衡、发展意识不强等现象,在学校的规划中,往往十分注重学科和专业建设,即学校会将教学与科研视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从而忽视了学生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长期以来,在教师与学校管理层中形成了一个观念:学生的思想工作并非高校工作的重心,党委与学工部门的工作主要是针对学生,因而造成了学生思想工作在高校的工作计划中处于边缘或被弱化的地带,导致学校在辅导员队伍发展的问题上意识不够强烈.然而,高校最终是要培养人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非同小可,这些长期形成的观念使得学校在开展学生工作时产生了种种不和谐的现象,如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学生管理渠道不畅等.事实上,学生管理工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过分地依赖于辅导员来完成,高校的职能部门(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财务处、科研处、各院系等)不能够提供及时的通力合作,工作配合不到位,那么高校辅导员的学生思想工作与管理工作难以取得突破,一方面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2)思想稳定性差,流动现象明显 近年来,高校的辅导员思想稳定性较差,流动性明显.在20世纪60年代,高校中学习好、思想好的教师才能担任大学生辅导员,而现在这一职业未必能令人向住,许多人不会或不愿主动选择这一职业,之所以从事了这一工作,也是择业观念等复杂原因所致.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的一年,网络调查研究显示,应届毕业生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的意向明显,以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硕士毕业生为例,30.5%的人想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62.7%的人想去“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热衷于进入“体制内”,认为只有找到“体制内的工作”才算真正的就业.因此,大学毕业生(包括硕士、博士)激烈地竞争这一“体制内的工作”岗位,而在入职以后才发现现实的工作与理想有着较大的差距,因而思想有波动,认为自己的工作社会地位低,不被别人理解,没有前途,自己选择高校辅导员是走错了路,也有少数人认为这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希望能够早点转岗.有资料表明,许多高校辅导员在工作2~4年就想转岗或转行[2].如此的工作状态和心理必然引起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许多人会以当前的辅导员工作视为“中转站”或跳板,在工作后通过深造进而转岗.高校辅导员工作繁琐、平淡,付出与回报往往在短时期内难以完全对等,因而他们内心难免会失衡,也就难以做到用心去与学生联络感情、建立信任,用爱与学生互动、沟通,当一个人内心中对自己的工作缺乏了热爱,很难自发地去提升个人的专业素质,更不会把自己的工作当长期的事业来做,必将严重影响学生工作.

(3)角色定位不准,工作职责不明 由于高校内部存在着许多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致使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学生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所取代,可以说,只要与学生有关联的事情都找辅导员,真正应该负责管理学生生活、学习的职能部门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辅导员却充当着这些职能部门的工作“执行者”.他们要将学生的这些事务性的事情处理好,需要奔走于高校各部门之间去解决,这种像“保姆”式的工作令辅导员群体疲惫不堪,正如高校辅导员坦言自己忙碌的工作状态;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下班之后也不轻松,手机需要保持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因此,高校辅导员客观上也没有时间学习研究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做不到用新的理念与知识来完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对大学生的“辅导”角色在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难以凸显,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使得高校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缺乏激情,被动地接受这种习以为常的、职责不明的“保姆“式的工作.这种集管理、教育和服务为一体的工作必然使得高校辅导员在其日常的工作中产生职业倦怠、缺乏自信,更谈不上工作创新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

(4)职业能力欠缺,培训工作滞后 高校辅导员业务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学生能否达到要求的培养目标.而高校辅导员业务能力不高是由多种原因所致.首先,在职业标准方面,选聘高校往往会过分关注应聘人员的学历或毕业院校、性别等硬性条件,而轻视其知识背景、能力是否真正适合这项工作,导致辅导员业务能力呈现良莠不齐等问题.其次,因为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呈现出事务化,也使得不少辅导员忽视了自身的理论学习,工作能力有所欠缺,在面对复杂的任务和突发的情况时没有好的方法来应对,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能力危机”和“任务恐慌”.另外,与专业教师培训相比,当前高校在辅导员培训工作方面不尽完善,存在着培训机会少、时间短等问题,这样对于辅导员自身发展较为不利.高校日常工作运行中因不能满足国家要求的1∶200的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师生比,为了缓减这一矛盾,不少学校会让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或在读研究生兼任,使得辅导员整体呈现出新手多、年轻化、缺乏实践经验、业务能力不足等现象,而高校又对辅导员轻培养、重使用.长期下去,辅导员业务能力得不到发展,工作仅停留在日常经验层面上,难以保证工作的创造性与有效性.

4 对策与建议

为了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力地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有必要建立一支工作能力强、效率高的辅导员队伍.其关键在于提升和优化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严格的选聘制度 高校在选聘辅导员的过程中,应该制定严格的制度,提高从业标准,才能将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辅导员队伍中.《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颁布,对于想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作风优良、纪律严格;具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须热爱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有奉献精神等,同时对语言、文字表达和管理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6].在此基础上,选聘高校应该基于自身的实际办学要求,充分调动组织、人事部门严格把关,特别需要综合考察应聘者所在单位对其日常道德和工作绩效的鉴定,全面考察其综合素质能否胜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选聘高校也务必在选聘过程中坚持公开、公平与公正的原则,只有将原则落到实处,才能将优秀的人才引进到辅导员队伍中,为师资的壮大储备合格的力量,也使得从根本上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变为可能.

(2)构建和谐的政策环境 高校应该从观念上提高对辅导员重要性的认识,努力构建和谐的政策环境.首先,从管理角度来讲,应该充分认识到辅导员与学科(专业)教师同等重要,因此,必须要为辅导员确立工作目标,理顺辅导员与学科专业教师的关系,明确学工部门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与分工,把辅导员从日常事务型的“保姆”角色中解放出来,让辅导员拥有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其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对学生工作进行研究学习、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效率.其次,高校应该从制度上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地位,制定与学校发展相吻合的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打造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专家,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待遇,确保辅导员有稳定的从业思想,帮助其树立职业自豪感与积极的价值观.基于学校办学传统与特色,建立辅导员的专业培训机制,打造良好的学习平台,培养合理的辅导员梯队.不管是在管理实践工作中还是专业发展中,学校应该给予辅导员最大的鼓励、支持和指导,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挖掘其工作潜力,改进工作思路与方法,突出创新,形成高素质人才争当高校辅导员的良好局面.

(3)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 高校应该建立辅导员考核与激励机制,这是留住优秀人才的根本所在,也是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的最有力的保障.鉴于此,在工作考核过程中高校应以辅导员的发展为导向,重在提高业务素质,努力做到考核指标合理、内容准确、标准客观.在考核过程中要做到主观与客观有机地结合起来,辩证分析,坚持实事求是,全面考核辅导员的知识能力和工作能力.在考核程度上,高校应该让人事部门、辅导员所在院系、学生等共同参与,按照一定的步骤、内容要求,采取多样的方式,确保考核的信息客观、真实,便于找出辅导员在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为将来提高业务素质提供有效的参考.与此同时,高校也要重视对辅导员的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实行多层面的奖励体系,将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纳入一个奖励范围内,大力宣传与表彰典型,充分肯定辅导员的工作业绩,对有突出贡献者进行薪酬待遇奖励,以此来平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心理落差,让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荣誉感和自豪感,是稳定辅导员从业思想的有效途径,促使他们将更大的热情与激情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4)打造专业化工作团队 高校应该在发展战略上坚持走辅导员专业化道路,形成专业化的工作团队.高校辅导员是一个素质较高、专业性较强的队伍,因此,加强辅导员团队的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专业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高校应该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管理和系统培养,使其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独特的技能及相关的科研能力,通过加强学习,逐步提升自身素质,成长为一名专业的工作者.当然,辅导员专业化是一个全新的专业领域,覆盖面较广,需要多方协同努力,即高校及校内各职能部门给予支持和保障,提供相应的环境,形成一个有力的工作团队,让辅导员在其中围绕着自身专业积极探索与发展,在满足日常具体工作的同时,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际,确立研究课题和方向,积级申报课题与项目,展开理论研究,提升自我专业素养,同时将理论的科研成果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去,以充分体现辅导员的专业学术价值.

4 结束语

当下,高校辅导员队伍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如何提升辅导员素质也开始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的问题.本文认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因学校发展的理念、管理水平、制度保障等原因所致,使得高校辅导员从业能力有所欠缺,队伍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提升需要学校、辅导员,乃至社会共同关注,只有社会、高校和辅导员将有效资源紧密结合起来,更新观念,共同打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才能促进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有效提升.

[1]吴云志,曲建武.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对策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2008(1):31-35.

[2]张万玉,徐华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6):142-144.

[3]曹继建.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思想传递效应[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3):137-140.

[4]第八战略专题调研组.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J].教育研究,2010(7):45-50.

[5]陈晓宇,董子静.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J].教育研究,2011(9):14.

[6]赵睿等.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81.

猜你喜欢

队伍辅导员大学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