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境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担当

2014-03-03

关键词: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意识

张 忠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一、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遇

市场和政府遵循着不同的运行机制,它们必须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最大限度发挥市场的活力和优势,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新定位。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取代基础性作用,表明政府将从具体的市场活动中退出,而将资源配置的决定权移交给市场。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就明确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发展道路。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对长期以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超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经济市场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践证明,常态下对一般社会资源的配置,市场的效率高于政府。市场在配置资源时,市场主体是以利润为导向的,他们根据利润高低不断调节着资源流动,将资源投入高回报的领域。当然,市场的高效率并非永恒的,它带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而且在公共服务提供中也几乎失效。正是市场固有的缺陷,才使政府的调节作用不可或缺。与计划经济体制相比,肯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将精力聚焦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1],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市场和政府作用及其关系的重新定位提高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也使市场意识成为一种更加强势的文化,影响着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525。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了市场的调节面,也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思想。当我们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来考察时,必然将会窥见深深的市场印记。

市场意识是市场经济独有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不仅仅意味着人类发明了一种更加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还将其独特意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成为现代社会文化最具时代气息的构成要素。当前,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利润意识等市场意识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十分显著,甚至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显意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境遇。在此境遇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而新挑战和新问题也同样显著,如何正视这些挑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市场意识泛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在市场经济确立之初,虽然市场意识也潜移默化地改造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但在当时,这种意识往往会被认为过于功利而被批判。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市场意识逐渐获得了合法性,人们也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对待它。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扩大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面,市场触角的延伸无疑为市场意识越界创造了更适宜的条件。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赋予市场主体更多的经营自主权,肯定了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无疑更有助于提升市场主体的活力,推动资源优化配置。然而,市场意识独特的价值追求倘若说在市场领域尚能找到其合法性之基,但是一旦越界,就将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强劲的挑战。

1.市场逐利本性致使理想庸俗化

趋利性是市场意识的突出特征,市场主体也正是围绕着利润展开激烈竞争,不断激活市场活力。对利润的追逐是市场活力的来源,它形成了一种自动的优胜劣汰机制,推动资源优化配置。然而,倘若说利润意识在经济领域尚可以找到其合法性,但是一旦这种意识泛化,成为人们衡量价值的首要甚至唯一标准,他们的理想信念就将陷入庸俗化的窠臼。市场主体为了获取利润,总是不遗余力地鼓励消费,这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商业气息。消费原本是为了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以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因此物美价廉才成为人们挑选商品的首要原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基本摆脱了对生存需要的依赖,而开始追求着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在这一过程中,经营者不断地给商品附加各种虚幻的价值,将购买那些商品与时尚、高端、成功相联系,使得不少人被商品所绑架。此时,人们消费不仅仅甚至主要不是为了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试图给自己贴上个“高大上”的标签。这种异化的消费形成了从众压力,在此影响下,人们被裹挟进了消费浪潮中。的确,适度消费有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但是过度消费对经济发展而言是涸泽而渔,而且也不利于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市场趋利性所带来的消费主义抬高了消费的价值,而当“‘娱乐道德观’取代了强调干涉冲动的‘向善道德观’”[3]75。此时,理想信念的价值就被贬低了。理想信念是精神世界最核心的内容,具有引领人们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干的重要价值。市场经济对消费的强调误导着人们将人生价值局限于满足物欲,人们的理想信念也因陷入物化的目标而难以升华。当消费与享乐成为了人们的理想,再精致的消费都不可能推动人们精神价值世界的丰富与完善。

2.倚重经济利益诱使价值迷惘

在传统价值观中,重义轻利占主导地位。在这种价值观中,追求个人利益和物质利益并不被视为一件光彩的事。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限制中,对义的推崇和对利的漠视与物资匮乏有关,通过高扬义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削弱人们对利的渴求。然而,“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187。漠视了个人的利益追求,他们必然缺乏实践的动力。人总是有利益追求的,当他们不能光明正大地追求自己的合理利益时,必然将在背地里以更出格的方式满足自己的要求。市场经济发展肯定了个人合理的利益追求,人们得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利益。遗憾的是,在市场经济推进中,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发展到了另一个极端,出现了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道德价值的现象。经济与道德从来就不是相互孤立的,二者只有相互支撑,才可能实现各自的良序发展。但在一些人看来,道义是难以在短期内变现的。既然它无助于增加自己的收益,则就是毫无价值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见利忘义现象无不与此错误思维相关。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现实约束中,一旦有人违背了道德规范却依然收获了财富,就可能冲击“德福一致”的价值观,使人们在经济与道德看似矛盾的较量中产生价值观的迷惘。迷惘是一种不确定的状况,意味着人们没能正确看待道德价值与经济利益的关系,总是在非此即彼中简单地选择,使得自己在选择前和选择后都难免出现困惑与遗憾,最终又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质疑,危及自我认同。

3.青睐可短期变现利益质疑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市场经济对可短期变现的利益有着特殊的偏好。对市场主体而言,长远意味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在这种思维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似乎就毫无价值了。的确,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它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个人成长价值却是不容否认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改造人的思想观念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为市场经济营造了一个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些都是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在变现思维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即使有价值,但是这种价值无助于实现自我利益的增进,即使有助于增进自我利益,也是在遥远的未来才可能实现。因此,他们要么诋毁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价值,要么对它置之不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必须以人们认同为前提,当人们对它态度冷漠,就极大地削弱了它的存在价值。

三、应对市场意识泛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担当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加剧了市场意识泛化,深刻改造着人们的精神价值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其合法性和实效性,必须直面市场意识泛化的挑战,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成长价值,以人文关怀回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们精神价值世界的冲击。

1.关照人的现实利益

市场经济倡导“尚义兼利”的价值观,人们对现实利益的关注获得了合法性。市场经济营造了一个竞争更加激烈、交往更加复杂、追求更加多元的社会,在此境遇中,人们面临着更多样的困难,阻碍着他们正常融入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要获得人们的认可,就必须回应人们的这些现实担忧,关照他们的现实利益。竞争是综合实力的比拼。在竞争中,难免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失败了。倘若竞争失利者可以借此机会冷静地审视自己,取长补短,将有助于提升自我竞争力。然而,总是有些人一旦在竞争中落败就怨天尤人,最终非但无助于完善自己,反倒形成负面情绪。交往范围逐渐从熟人圈拓展到陌生人之间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与熟人间交往相比,陌生人间的交往存在更多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恪守法律规范和社会公德,减少交往的交易成本。一些人在交往中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对对方的利益则漠不关心,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无助于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更无助于实现长久的合作。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与全球化进程相伴随的,西方社会思潮借助资源全球流动的便利逐渐渗透到我国。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就业方式、组织形式,使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多样化的价值观虽然是对现代社会的反映,但却无法回避其中隐藏的不科学、不合理的成分。倘若人们以错误的价值观为指导,则他们的实践必将陷入困境。面对这些现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而且有能力回应。“生活世界的教育是一种奠基性的教育……任何人只要作为一个人在人类社会中生存,他就必须而且必然要首先接受生活世界的教育。他在生活世界中接受的教育……也是他接受科学世界的教育的前提”[4]236。立足于人们的现实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将改变政治说教的印象,提高其亲和力,引导人们更好地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2.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市场经济创造了琳琅满目的产品,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物质消费可以给人们带来暂时的满足,但是在享受之后,若没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支撑,就容易陷入精神空虚之中。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共同构建了人类历史的丰富图景。精神世界是内隐的,它随着人们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实践层面的不断深化而日趋丰富。然而,市场经济对物质需要的满足推崇有加,而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则明显关注不足,使得迷茫和空虚现象屡见不鲜。精神世界的丰富不仅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更有助于人们在变化莫测的世界保持内心的安宁,使人们得以更加从容不迫地生活。尤其是在过分强调物质享受的经济市场化社会,丰富的精神世界为人们营造了一个自洽而和谐的内心。市场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而转型意味着新旧价值的更替。当旧的价值规范失效而新的价值规范尚待树立之时,人们精神迷茫的危险无疑就剧增了。“与现代化时期人们普遍谈论的是科学一样,今天,人们普遍关心的是精神问题”[5]79。 在喧嚣的物质消费之后,人们找不到自己的信仰,在关注眼前之时,人们看不到远方。精神空虚是一种无根状态,人们在心灵漂泊中时刻承受着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通过物质消费根本无法得以解决。“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也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6]76。 对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人的精神世界空虚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以科学的价值规范指引他们走出精神空虚的困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规范,既关照了传统文明,又极富时代性,是引领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的认同,纠正人们的错误观念和行为,带领着人们走出精神空虚之境,实现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共同充实。

3.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个人成长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推动经济发展、巩固政权稳定、发展先进文化等社会价值,这是各国不遗余力以各种方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动因。然而,在经济市场化改革中,个体对自我利益更加关注,此时若思想政治教育仍忽视个人成长价值,将令人产生一种错觉,误认为它是于己无关的活动。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塑造健全人格、提升精神境界、提高政治素质等重要的个人成长价值。市场经济肯定了个体的存在价值,也赋予了个体追求利益以合法性,此时若思想政治教育一味高张其社会价值,而对人们的成长与发展熟视无睹,必然难逃被架空的命运。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为人们营造了一个特殊的时代境遇,也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精神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是自由自主的经济,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致力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引导人们摆脱依附、摒弃墨守成规,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正视市场经济的挑战,自如应对竞争。“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市场竞争中,要想获得长久的成功,必须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在市场活动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摆脱急功近利的功利心,以诚服人,通过精诚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常融入社会离不开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播主流政治观点和价值规范引导人们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社会,正确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机遇和挑战。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3-11-16(1).

[2]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法)托克维尔. 民主在美国[M]. 秦修明,汤新楣,李宜培,译.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4]项贤明. 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236.

[5]王坤庆. 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9.

[6]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6.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市场经济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