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语教育与新疆各族群间的文化协同∗

2014-03-03靳焱

关键词:族群双语少数民族

靳焱

(新疆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在不同语言的族群间要实现文化协同,首先要克服的是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造成人类不同民族之间隔阂和心理距离的最容易感觉到的障碍。有语言障碍的存在,民族之间就不可能有充分的语言沟通和心理沟通。没有充分的沟通,彼此间就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隔膜,有心理隔膜的民族之间就很难实现文化协同。因此,克服语言障碍,架起心灵桥梁,实现跨民族交际,这是实现文化协同首先要完成的任务。

“族群是一种社会群体,它根据一组特殊的文化特质构成的文化丛或民族特质,而在一个较大的社会体系中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在宗教、语言、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的整体方面的特征,以及在民族和地理的共同渊源上,使它有别于其他的社会群体。”[1]“语言文字是各族群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民众日常交往的工具,从而一定程度上成为族群的象征和标志,其使用情况可以反映族群之间的关系。”[2]20新疆各族群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的语言和文化。以这些语言文化为基础,形成了各族群文化圈。在这些语言文化圈之间,多民族社会中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距,既是人类社会语言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也反映出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性。按照文化特质所规定的方向发展,新疆各族群形成了文化特质上的差异。这些差异有的表现在语言文字关系的亲疏远近上,有的表现在对宗教信仰及其与之相适应的传统风俗坚持的不同程度上,有的表现在对现代教育状况和民众科技素质追求的不同程度上,但最根本的差异是表现在价值观上。各族群内部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文化所形成的观念意识,以及对外部世界形成的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影响族群成员对于其他文化的认识,影响他们对国家和民族、传统和现代、以及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和思考。各族群的经济共同繁荣发展和语言文化协同发展是长治久安的基础。各族群语言文化差异无论多大,在我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必须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这就是十八大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它是各民族语言文化协同发展的根本基础,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基础。各民族之间只有在这个基本的价值观基础上才能实现文化协同发展,进而实现长治久安。没有这个共同的价值观做基础,要实现各族群文化协同发展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各文化圈之间要实现语言文化协同发展,需要在不同文化圈之间形成广泛的跨民族交流和充分的跨民族交际。通过交流和交际,消除各族群成员之间的心理隔阂,增进各族群文化的相互理解,加强各族群成员之间的感情。通过交流和交际,把共同的基本价值观根植于各族群成员的心灵深处,并以此建立各族群成员观念价值文化的基础。而要实现这一切,消除语言障碍,实行双语教育,依然是现在和今后不可轻视的长期任务。

一、对双语、双语教育、语言协同和文化协同的基本认识

(一)双语、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

1.新疆的双语及其格局

目前,新疆总人口2 181.58万,其中汉族人口882.99万,占总人口的42.3%,各少数民族人口合计1 258.58万,占总人口的57.7%①新疆统计年鉴2013。2010年第六次新疆人口普查基本情况。。南疆地区维吾尔人口占绝对优势,双语类型比较单一,大都是维-汉双语,此外还有克-汉、塔-汉双语②本文在讨论双语问题时,以短横线连接方式和母语二语前后顺序的方式有所指称,如维-汉双语即母语是维语、二语是汉语,其他相同。。北疆地区除了哈萨克族外,虽然其他各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不多,但在县或县域以下的乡村呈现出居住聚居和分散不同的状况,形成规模大小不一的族群文化圈。因此,北疆地区的城市呈现出哈-汉、维-汉、蒙-汉、锡-汉等多样化双语类型状态。按照人口数量多少和使用区域的大小,新疆的双语类型主要是维-汉、哈-汉、蒙-汉、克-汉、塔-汉、锡-汉等6种类型,其中,以维-汉双语人口为最多。

新疆的历史演变和语言亲属关系以及不同民族人口分布,决定了新疆的双语格局。新疆的双语格局有两个特点。一是各民族之间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汉语为常用交际工具,二是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在新疆全疆或部分地区的部分民族之间具有地域性交际语的特点。这两个特征决定了新疆双语的基本格局。这种格局是新疆各民族长期语言生活的历史习惯形成的,也是各民族在人文生态环境中相互竞争与合作的结果。

2.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是指用两种(两种以上)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制度或教育模式。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简称为双语教育)是指在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目前采用的有两种模式:(1)小学汉语、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初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高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其他课程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2)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开设民族语言文字课程;不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体育、音乐、美术课程可以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目现南疆学校的小学基本上是采用模式(1),初中和高中基本实行双语班(理科班)除去维语文课程外基本实现了用汉语授课,普通班(文科班)除去汉语文外基本上都是用维语授课。

双语教育在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推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新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中具有重要意义。双语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中,包含有两种语言和文化因素,即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汉语)来学习中华民族文化,国家主流文化和现代科技文化,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获得更大发展;通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来学习少数民族文化,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为此,在双语教育课程体系中,明确规定了用汉语授课的课程和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课程。双语教育通过双语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双语能力,达到民汉语言兼通的目标。

3.新疆的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具体实施双语教育的过程和教学活动,双语既是教育学的内容,更是教育学的手段。通常把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具体的课程教学称之为“双语教学”。在新疆,有时指针对母语为非汉语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以汉语为目的语的第二语言教学,也称为汉语教学。

(二)多民族社会的语言协同

“我国少数民族学习和使用本民族的母语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二者构成了协同的双语关系。我国现阶段,少数民族中除了少数几个民族在社会发展和族际竞争过程中选择了汉语外,大多还广泛使用自己的母语,母语在日常生活中担负着重要的交际功能,并“承载着对自己所属族群的历史与文化的深厚感情”[2]22。母语有其天然的优势,是其他语言所无法替代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其“通用”的地位和功能,特别是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化时期,少数民族在语言生活中需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补足。在少数民族的语言生活中,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的作用同样是自己的母语所不能够代替的[3]。

多民族社会的语言协同是文化协同的重要保障,也是多民族社会民族关系和睦的重要方面,它对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基础性建设的意义。人类文化的协同虽然是多层面的,但其根本是观念价值文化的协同。观念价值的建立需要教育,教育需要双语,因此,双语教育是构建多民族语言协同的基础。多民族社会的语言协同,就是要在语言的政治层面遵循平等原则,在法规层面遵循国家法律的原则,在语言的社会层面遵循相互尊重的原则,在语言的运用层面遵循功能差异性和经济性原则,由交际者自己选择交际语言,实现语言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和相互兼容,进而实现民族关系的协同。

(三)多民族社会的文化协同

各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特色鲜明的文化,汇合起来就是一副色彩斑斓的中华民族彩色织锦图。多民族社会的文化协同,就是以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各民族按照既有文化特质规定的方向发展,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建设现代国家需要,秉持尊重、信任、虚心、借鉴的态度,发扬优秀,抛弃糟粕,不断吸收先进文化充实自己,使文化保持充满活力,生机勃勃,不断创新,在爱国主义旗帜下,超越族群,相互包容、共同建设有时代特点的大中华文化。

二、双语教育推动文化协同

(一)双语教育促进少数族群文化水平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中国各族群文化发展阶段不同,文化水平也不同。历史遗留下来的族群差距,说到底是文化水平和观念意识的差距。正视差距的存在,用勤奋学习缩小差距,是进步的开始。这对个人如此,对族群同样如此。为了缩小族群间的差距,我国从建国以来就实行《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的语言政策,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不断地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并试图通过双语教育加强文化教育,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通过个体的素质教育,推动族群文化建设。60多年来,各民族团结互助,协调一致,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巨大进步和发展,受教育人口比例逐年上升,2009年“两基”人口覆盖率就已达到100%;2012年小学少数民族在校生130.1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8.51万,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10.69万人①数据来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2011-2020)及《新疆统计年鉴2013》。。城市基本扫除了文盲,农村的入学率也与全国基本同步;新疆的塔塔尔族,大学受教育者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二)双语教育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政府一直鼓励少数民族发展传统文化。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工作者不怕困难,辛苦努力,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使族群文化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成功申遗,维吾尔、哈萨克族叙事长诗和赛乃姆的发掘和整理,大型木卡姆艺术晚会《交河古韵》在国内外的成功演出,阿瓦提县农民画及享誉国内外的新疆美术绘画艺术成就,以及不少获得国内外大奖的影视文学作品,都浸透着各族艺术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更体现出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建设的真诚的关怀。正是那些精通双语的人们的密切合作,才使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得以重放光彩,双语教育功不可没。

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发扬是族群文化发展的自生动力。当今的新疆,不少族群的民众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努力挖掘传统文化,在文学艺术、歌舞音乐、手工制作、服饰搭配、饮食文化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产品体系,并不断地向前推进和发展,即获得了客观经济收益,又促进了文化交融。

(三)双语教育的普及促进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疆少数民族现代教育大多起步晚,普及晚,再加上宗教教育的影响,阻滞了教育的发展。解放以后现代教育成为主流教育,少数民族教育有了很大进步。1977年以后,特别是进入本世纪后大力开展的汉语教学,把民族教育推向了新的阶段。近些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2011年在内地9个城市33所学校启动新疆中等职业班项目,2012年在区内8个城市17所学校举办疆内初中班,实施农牧区双语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双语寄宿制工程等提升了学校教育质量;通过办双语幼儿园、民汉合校,解决双语基础教育问题,从根本上为培养合格双语人创造学习条件;通过《双语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计划》、《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国家支援新疆汉语教师工作方案》等大规模师资培训,提高了双语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各种措施并举,促进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

由于双语教育是用两种(两种以上)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制度或教育模式,一方面学生可以用母语获得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在获得第二第三语言过程中,促进了个人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少数民族师生在获得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本民族教育的发展。

(四)双语教育促进了少数民族劳动者的就业

多年来,为了解决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政府采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办法,而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劳动者不具备双语交际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严重地影响了他们接受技术知识和现代企业的生产管理。为此,只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再进行临时的语言培训和技术培训。由此可见双语能力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双语已经成为新疆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解决民生问题的严重障碍。新疆政府2011年在内地9个城市33所学校启动的新疆中等职业班项目,2014年度首批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0%。2014年自治区五个增加就业培训计划中就有1.4万名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就业汉语言(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就业计划[4]。

(五)双语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

新疆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近10年来发展迅猛,目前已有25万多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活跃在新疆的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出版、新闻传媒、政府机构、企业管理等各个行业,高级职称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就达1.33万人之多[5],为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新疆还加大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对推动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既是所在行业的领军人物,又是双语学习和使用的佼佼者。他们精通业务,工作上独当一面,人际关系上多民族协同,不仅是民族的精英,也是社会的精英。由此可见,双语能力在促进少数民族人才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六)双语教育促进了少数民族人口的科学素质普遍提高

科学是最能帮助人们提高理性思维的工具。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理性思考。知识分子是一个民族的头脑,知识分子理性思维,才可能带动整个民族的理性化。理性思考必定需要全民族精英阶层的社会成员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没有人类科学技术和世界以及中国人文知识的学习,就没有知识分子对民族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反思。科技知识素质对一个民族的影响越是深刻,就越是能够摆脱和排除非理性思潮的影响和干扰。社会成员的科学素质和意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够促使全社会的理性思维。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世界,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因此,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我国依然是全社会国民提高素质的重要任务。科技文化,依然是各民族的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必要元素。凡是发达国家都是在科技文化方面首先发达的国家,凡是文化水准高的民族,都是科技素质高的民族。无论哪个民族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发展,都不能没有科技文化的发展。可见,新疆要促进各民族的发展,也必须要依靠科技文化的发展,通过提高各民族社会成员的科技素质来提高个人素质;通过个人文化素质的提高来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三、文化协同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最有效力量之一

现阶段,各族群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与时俱进,无论哪个族群的文化都必须赋予现代科学技术内容和现代国家意识的内容,才能适应更广大范围的人文生态环境而得到更好的发展。文化的差异性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但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差距不利于民生改善,不利于民族大团结,不利于社会长治久安,必须加以缩小和消除。这需要几代人努力。族群间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是族群间的差异,而不是族群差距。族群间的文化差距,说到底是观念意识和价值判断。这就如同人和人的差距一样,在相同条件下,观念决定一切。要消除差距,必须改变观念。让观念意识适应现实,适应现代科技在全社会广泛应用的需要,适应现代国家的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需要,适应自强不息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

(一)多民族社会共同的基本价值观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多元文化多民族社会,应该有一个能把各民族统一在一起的共同的、基本的价值观。十八大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协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所提出的要求,提萃了人类文明中观念价值的共同精华,是超越族群文化价值观的国家价值取向,它体现出国家意志,也适用于多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它既是对每个公民的要求,也是对各族群每个成员的要求。因此,在多民族地区的文化协同建设中具有普遍意义和深厚基础。各民族社会成员无论其宗教信仰如何,在意识形态上,都应该遵循这个基本价值观。各民族有了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国家统一才能得到巩固,文化协同才能形成,民族和睦才能实现;各民族之间如果没有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就没有了共同的观念价值文化基础。一个没有共同的基本观念价值观的社会,要实现文化协同、民族和睦和共同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多民族地区各民族社会成员的意识形态建立的根本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不可能有民族和睦,没有了和睦又谈何共同发展。

(二)对于异族群文化所应秉持的态度

多民族国家的各族群间的文化差异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各族群文化差异性其实是相互参照,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完善的关系。因此各族群之间应该以相互欣赏的态度,带着虚心学习的态度互相尊重。每个族群都是一个文化圈,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这个文化权利的一员,每个公民及生活在本族群文化圈子里,也生活在各族群共同建设相互包容、相互适应、相互借鉴的大文化圈里。尊重和包容始终是营造良好族群关系氛围的态度,学习和借鉴始终是族群文化发展的主题。

(三)跨民族语言交际与民族团结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际,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由具体的个体构成的对话。新疆的双语教育对于不同族群的社会成员进行跨民族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跨民族教育的频度与社会成员的双语水平有直接关系,跨民族交际频度的加强,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文化协同,有利于不同民族间的心灵沟通。民族团结说到底是不同民族公民之间的有效正常的人际交往。民族团结是在公民的交往中实现的,而不是在抽象的族群平等的讨论中完成的。语言对于民族团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不同民族个人心灵沟通的工具,是民族团结的标志和基础,但语言也是族际交流和民族团结最大的障碍和成本。在多民族社会,语言的社会功能差异是人文生态环境中的自然差异,它是由各民族文化和历史形成的,它和政治上的民族不平等完全不同。不能用民族平等的口号消灭语言上的社会功能差异,不宜盲目提倡语言平等。跨文化交际中选择国家通用语作为共同语,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语言发展规律使然。双语教育提高各族群社会成员之间的自我调节能力,推动跨民族交际,促进社会和谐。双语教育促进民族间的开放为社会成员与外部世界联系创造条件。双语教育有利于中华民族各族群间的文化融合,有利于创造大中华文化。

与双语使用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多民族人文生态环境中的语言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这表现在国民的双语水平不高、使用双语进行跨民族交际的沟通能力差,双语教育起步时间不长,有成效但还不足,要实现多民族社会语言和谐和文化协同,双语水平必须要有很大提高。

(四)超族群文化是新疆文化的发展方向

社会成员以积极的心态自然地参与跨民族交流和交际,是社会团结和睦的健康表现。不同族群个体间的交际和交流有利于形成地区超族群文化。这种超越族群意识的地区文化,从不同层次上对社会稳定发挥着作用。具有共同核心价值的文化是多民族地区民族和睦共同发展的社会基础,无论是哪个族群的成员,我们大家首先在核心价值基础上认同自己的国家,在核心价值基础上认识自己民族与社会的关系,在核心价值基础上认识公民应该遵守的规则。

各族群社会成员在社交文化上积极热情,在有的地区,各族社会成员聚会超越了族群语言文化圈,他们使用非本族语进行交流,摒弃族群文化圈的狭隘,表现出豪迈的气概,更愿意做健康洒脱、心胸宽广、热情大气、正直诚实、幽默风趣、刚强坚毅、不断进取、外向大方的“新疆人”。单位聚会,既是一个群体的团结,也是大家展示才华的舞台。社会超民族文化的兴起的公园文化,各民族人们相互欣赏,相互赞扬。文化这就是协同,这就是和睦。年轻人在时尚文化方面,各族青年更愿意破除旧观念束缚,积极追求时尚,走向主流,向往世界。通过参加各种艺术比赛,手机上网,社会选拔等活动参与社会,在社会上竞争,用熟练的双语和学校学习的科学知识在社会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四、结语

如何建立协同文化?一是要有全社会共同价值观对各民族文化发展的指导,二是要有能发挥推动和引领作用的主流文化的引导,三是要有民主法治精神和原则作为协同发展的制度保障。十八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多民族地区的各种文化共同发展的凝聚和引领。我国古代孔子指出的“和为贵”与“和而不同”,“和”是人类社会一切善良人追求幸福的崇高价值,也是多民族地区人们日常言行中的规范性力量,更是我们言行中的目标性指向。多民族地区的“和”,不但要深入每个不同民族人们的内心深处,而且要体现在文化关系上。只有从内心出发才能到达各族群创造的文化及其关系上。在新疆什么才是民族间的文化协同?最根本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中的共同价值观协同。因此我们主张协同文化的基础是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双语教育的发展,双语教育是我国新疆在国家统一大格局下的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新疆大力发展双语教育,不仅能促进多民族之间的跨民族交际,也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不仅能从深层次上巩固民族关系,也能够从文化上促进语言协同和民族关系协同。

[1]覃光广.文化学辞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664.

[2]马戎.语言使用与族群关系[J].西北民族研究,2004(1).

[3]戴庆厦.协同语言生活的保障[N].光明日报,2010-12-19(07).

[4]新闻中心.新疆多措并举增加少数民族就业[EB/OL].(2014-03-29)[2014-04-21].http://news.sina.com.cn/c/2014-03-29/023929817595.shtml.

[5]新华时政.新疆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迅速成长[EB/OL].(2010-01-22)[2014-04-21].http://news.xinhua net.com/politics/2010-01/22/content 12854146.htm.

猜你喜欢

族群双语少数民族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新兴族群的自白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