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2014-03-03唐建兵
唐建兵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茶马古道”一词最早出现于木霁弘、李旭、陈保亚等六位学者编著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一书,泛指存在于中国西南横断山脉一带,绵延数千里,穿行于滇川藏等交接区的核心区域,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重要商贸经济通道,包括青藏道(部分与“唐蕃古道”交叉重合),滇藏道(即“北线”)和川藏道(即“南线”)等三条主线路。“茶马古道”南线从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普洱、四川雅安(古称雅州)等产茶地出发,穿行于横断山脉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三江流域,向西经昌都(古称察木多)汇合至拉萨(古称逻些),最后通向喜玛拉雅山西侧的南亚次大陆的文明古道。其中,川藏“茶马古道”沿线大多是汉藏民族交错聚居之地,亦是“地势差异最复杂、中纬度海洋性冰川最发育、地表作用最活跃的高原,拥有众多而又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1],是极具开发潜力的生态旅游资源。
一、川藏“茶马古道”的主要线路及历史源起
川藏“茶马古道”从产茶区雅安一带出发,向西经康定(古称打箭炉)、昌都进入卫藏地区。再由拉萨向西,经过日喀则、亚东等地通向境外的不丹、尼泊尔、印度等南亚国家。全长3100余千米,主线路具体大致分为三个路段。
雅安至康定为第一段,全长约400千米,山高谷深、道路奇险,茶叶运输主要靠背夫驮运,真可谓川藏“茶马古道”上最艰辛、最神秘也是最苍凉的一段,分为“大路”、“小路”通向康定。“大路”俗称“官道”,从雅安向南,经对岩、八步、露石、飞龙岗、荥经、六合、花滩、露口、凰仪,翻越大相岭,然后向西北途经草鞋坪、羊圈门、清溪、富庄、泥头、三交、飞越岭、化林坪、隆坝堡、沈村、德威、摩岗岭、磨西、雅加埂、木雅后到达康定。康熙四十五年(即1706年)沪定桥建成后,运茶无需再经过沈村,而改由隆坝堡至冷街、泸定桥、烹坝、回马坪、冷竹关、黄草坪、大岗山而至康定。相对而言,“大路”沿途驿站、客栈都比较多,商旅行人、马帮等来往相对方便。“小路”又称“商道”,夹岸沟深、悬崖峭壁,从雅安向西至宋村后再渡青衣江,经飞仙、多功、始阳、梅岭、天全、甘溪、仙人桥、紫石关、大人烟、西路口,翻越二郎山而至化林坪并引入“大路”通往康定。
康定至拉萨为第二段,全长2000余千米,地势相对平坦,以骡马和牦牛为主要运输工具。茶叶到此以后,一部分通过锅庄销往康定周边区县及玉树的部分地区,大部分经南、北两路运往拉萨。北线即“川藏商道”,从康定出发,经乾宁、道孚、炉霍、甘孜、德格、岗拖、同普,抵达昌都,再经思达、硕督、窃黎、太昭等地达到拉萨;南线即“川藏官道”,亦从康定出发,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并于昌都与北线汇合而至拉萨。
拉萨至亚东为第三段,全长400余千米,出拉萨之后,沿雅鲁藏布江流域一路西行,经日喀则、堆洗谷、江孜,至西藏通向南亚的重要商埠亚东,沿途较为平缓,土地肥沃、水草丰茂,食宿条件总体较好,极大地方便了商旅行人。茶叶经此外销邻邦。
仍需提及的是,上述线路是川藏“茶马古道”的主干线。除此以外,在主线沿途,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若干支线,譬如从雅安北上,经松州通向甘南支线;从康定出发,经德格向北,经柯鹿洞、竹庆、俄滋至邓柯后,沿金沙江逆行而至青海玉树、西宁等地,达甘肃临潭支线;昌都向北,经拉穆达、尼得、色鲁马、康达结、载里而至玉树支线;由昌都向北经类乌齐、丁青通往藏北地区的支线;等等。
据史料载,川藏“茶马古道”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蜀地商人已经携茶叶等物至大渡河以西一带,与邛人、笮人、冉庞人等当地氏族、部落进行物物交换,由此形成的简易通道,史称“旄牛道”,即川藏“茶马古道”的前身。沿袭至唐代,随着边疆少数民族对内地茶叶依赖程度的提高,朝廷开始推行榷茶制,除了组织“官力”将四川茶叶运至西北互市易马外,还特别准许雅茶可以在天全(古称碉门雄)、灵关、黎州(即汉源县清溪镇)一带与藏族进行茶马交易。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雅州方圆数百里“以茶易马”贸易渐而兴盛起来。但是,“汉、藏茶马贸易和茶马古道的大规模开通与兴起应是在宋代,亦即吐蕃崩溃以后的分裂时期”[2]。一方面因为饮茶习俗在藏族同胞中推广普及,对茶叶需求量骤增;另一方面由于辽、夏等游牧民族的扰边,战争此起彼伏,造成陕西境内“茶马互市”贸易受阻,致使北宋马源路断。熙宁七年,北宋政府在雅州设立茶马司,统一管理川西一带的榷茶买马事宜。为确保高原藏区茶叶供应,北宋甚至“禁南茶勿入陕西,以利蜀货”[3]。元朝时期,允许官贾商旅自行销售茶叶。而顺至明代,迎来了汉、藏茶马贸易的高峰时期。“市买私茶等货,以此缘途多用船车,人力运送,连年累月,络绎道路”[4],乃当时茶马贸易盛景之真实写照矣!至明宪宗成化六年,川藏“茶马古道”遂成为川西进入藏区的正驿,贡道、官道合二为一,成为茶叶至藏的主要通道。至清朝时期,茶叶进入高原藏区数量受限的禁令被取消,从而推动了汉、藏茶马贸易的全面发展。康熙四十五年,沪定桥建成后,改写了马帮、背夫们运茶渡河依赖舟楫和溜索的探险历史。以此为开端,川藏“茶马古道”便成了川西南地区集官道、军事道、贡道、茶道于一体,直接通往高原藏区的重要通道。
二、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估
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这条曾经为汉、藏民族关系构建发挥过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川藏“茶马古道”已不再具有昔日的地位与辉煌,但作为汉藏民族交往交流、和谐互助的历史物证,作为汉藏人民群众勤劳和智慧的象征,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随着岁月流逝,川藏“茶马古道”多处地段已被时间冲刷、湮没,演绎的恢宏巨篇也离我们渐渐远去,但其间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科考价值犹存。那么,应当如何借助川藏“茶马古道”,助推川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呢?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文化线路竞相“申遗”的时代背景下,科学认识川藏“茶马古道”的旅游价值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一)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的优势
旅游资源的特质与个性是吸引旅客的关键性因素,亦是旅游开发和发展的生命线。从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等方面着眼,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特征尤为鲜明。
1.独特性与多样性
川藏“茶马古道”即川西通向西藏的古代茶路,是汉藏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条道路是靠人力背夫、借马帮驮队,于高山深谷间、茂林溪河中,在茫茫的雪域高原上踩踏出来的土路;这条道路,沿线峡谷丛生、崎岖险峻,多处乃飞禽走兽绝迹之地,蜿蜒西行长达数千里,直通“世界屋脊”,蕴藏着运茶背夫的苦难与苍凉,充满了艰辛和神奇。唐宋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凡从事茶背夫业者,都是苦命之人,他们如牲口一般超负重跋涉,付出了无数的血汗和泪水,得到的报酬却难保养家所需。经过时间冲刷后,沿途城镇、村落、建筑、码头、桥梁、驿站等遗迹,背篼、背架、黑茶香、丁字拐子杵、拐子窝痕、马蹄印痕等遗存,活着的“背子”、悲凉的山歌,山脉、河流、浅滩、深谷、丛林、草原、雪域等原始风貌,无一不是川藏“茶马古道”上的独特元素,充满了无尽的魅力。
该古道横穿整个川西、藏南,全程海拔大多在3000米以上,沿途经高山密林、绝壁深谷,地势差异巨大、气候环境复杂、冰川发育成熟、地表物种多样,是我国西部原生态自然、人文景观保护最完整、最丰富的民族文化走廊。具体表现有:①川藏“茶马古道”途经横断山区、三江流域、青藏高原、高山雪域,地壳运动剧烈、地质结构复杂;②川藏“茶马古道”沿途孕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其垂直带谱囊括了北半球几乎所有的生物种群”[5],被专家称为全球最直观的体温表和中国珍稀动植物的宝库,域内栖息的动物高达400余种,其中80余种被列入国家保护范围,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豹、金雕、黑颈鹤、雅鱼等国家I、II级重点保护动物遍及于此,植物物种奇异多样,譬如康定木兰、五小叶槭、珙桐、银杏、桫椤等都是世界上的稀缺物种;(3)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各有特色,异域文化、山水文化、品茶文化、宗教文化等绚丽多彩。
2.古老性和民族性
川藏“茶马古道”地处滇川藏三角核心地带,沿线地理环境独特而古老,并发现有大量的远古人类文化遗存。昌都的“卡若遗址”(距今4000~ 5000年),是中国发掘的海拔最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所代表的原始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遗址中发现大量的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夹砂陶等手工制品,石墙房屋、石砌道路、石墙围圈等原始建筑群。卡若原始文化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原始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而非孤零零的文化个体。雅安汉源“麦坪遗址”(距今4000~4500年),是大渡河流域的中心城市遗址,发掘史前房屋遗址182处、墓葬167座、灰坑725个,陶器、石器、铜器、玉器等各类器物上万件,潜藏着相当大的科考价值。炉霍卡萨湖的“充古石棺墓葬群”(距今约3000年)作为草原游牧民族的公共墓地,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最大的古石棺墓葬群。该墓葬群出土石棺墓275座,数量之多实属罕见。另外,该墓葬群还出土了大批铜器、石器、骨器及玉石、玛瑙等各类装饰品和毛麻制品,科考价值足见一斑。德格县阿须草原是岭·格萨尔王的诞生地,也是他成长和征战的主要区域,藏民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约公元前200~300年至公元6世纪)即传颂于此,该史诗被誉为“东方荷马史诗”。此外,亚东英国商务代办处遗址、曲美抗英遗址、康定南地震遗迹、雅安制茶作坊、蒙顶山七株仙茶遗址,等等,都让游客流连忘返。
川藏“茶马古道”穿梭于多民族交错杂居地区,为民族文化互动交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自唐宋盛世以来,随着川藏交接区“茶马互市”的兴起、发展,高原藏区的大批商贾客旅、朝臣贡使进入川西地区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沿线汉、回、蒙古、彝、纳西等民族也有大批的客商、工匠、艺人、戍边士兵进入高原藏区。各民族在长期的接触交往中,增进了对汉文化与藏文化、伊斯兰文化、草原文化、彝族文化、纳西文化的互动和了解。在这条文明古道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信仰相互交汇、影响,形成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万花筒”[6]。“异文化”间的亲和感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在川藏交接区形成了兼容并蓄、互为相长的多元文化格局。以交接区建筑式样为例,在康定、理塘、德格、芒康、昌都等周边地区,各式建筑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既有体现佛教文化的喇嘛寺,亦有穆斯林文化浓厚的清真寺,还有反映汉文化的土地祠、关帝庙。而民族之间的交融互动为族际婚姻孕育了优质土壤,促进了民族血缘的融合。今天,这些区域民族团结之花依然盛开不衰,已经成为川藏“茶马古道”上一条亮丽的人文风景线。
3.集中性与组合性
川藏“茶马古道”犹如在沟壑深谷、丛林草莽中绵延盘旋的一条神秘古道,直通“世界屋脊”西侧,沿途要翻越“三大山脉”(即横断山脉、冈底斯山脉、喜玛拉雅山脉),步涉“三大江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穿越整个青藏高原,奇峰异洞、急流险滩、神山圣湖、地热温泉、雪域风光、旷牧草原等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富集于此。譬如,亚热带的莽莽丛林、美如仙境的海螺沟、气势恢宏的绝壁峡谷、直冲云天的雪岭冰峰,古朴恬静的高原风光,等等。与之相辉映的人文景观更是别具一格、独具魅力。嘎学岩画、仁达摩崖石刻、德格印经院等历史遗迹作为康巴文化的绝世佳作,有着难以揭开的“面纱”,透露出几丝神秘。这条古道堪称“天路”,并非单纯是通向“世界屋脊”之路,更是因为在藏族人民的内心深处,古道乃通向圣地、圣山的朝圣之路。沿线萨迦、宁玛、格鲁教派等藏传佛教和雍仲苯教盛极一时,但亦为其他宗教教派的生存与发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不容隐讳地说,在这条古道上,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分布既相对集中,又实现了最佳组合,这种现象在世界其他各地是极为少见的。也正因如此,极大地提高了古道沿线景观的美学价值、观赏价值及其在旅游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二)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评估
川藏“茶马古道”基于先天优势,集中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景观。从自然风光来说,这条古道“荟萃了世界上最令人震撼的山脉、湖泊、冰川、草原等壮丽景观”[7];就人文景观而言,川藏“茶马古道”穿越汉藏民族走廊地带,此域乃是以汉、藏为主体的多民族生存繁衍之地,民族信仰神秘幽静、民族歌舞拨人心弦,多民族文化演绎出了叹为观止的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巧妙结合,是集生态旅游、寻古探秘、民俗鉴赏、科考探险及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栖息地。
1.山水相映、天人和谐,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场域
川藏“茶马古道”区位特殊、地貌复杂、气候多样。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邛崃山东麓,除高寒山地外,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树草繁茂、茶树遍野,是人们避暑祛寒的最好去处;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高山大川、河谷深沟交相映衬,雪山、高原、峡谷、草原等多元地貌异彩纷呈,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理想之地;昌都居西藏之东,夏季气候温和湿润、冬季气候干冷,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多地山峰耸立雪线以上;拉萨卧居青藏高原中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此域高山峡谷随处可见,江河湖泊星罗棋布,地热温泉涌流不断,原始茂林合围山涧,珍稀物种点缀其间,汉藏文化交融互乐,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原生态映像。在这条古道近旁,山脉水体、花草树木等大自然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在汉藏等民族同胞的合力作用下,终而铸就了魅力风光无限、文化内涵深厚,堪称原生态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
2.遗址尚存、古物重现,是寻古探秘的重要阵地
川藏“茶马古道”是川藏交接区劳动群众开辟的一条海拔最高、道路最险的文明商道,是汉藏同胞智慧、勇敢的历史见证。藏族世居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干冷燥热,以糌粑、牛羊肉等膳食为主,有着对化食解毒、清热润燥、止渴防暑等生活必需品的大量需求。而茶叶恰具有化食解毒、“坐禅不寐”、“涤烦疗渴”的功效[8]。虽然高原藏区不产茶叶,但却与四川雅安、云南普洱等产茶区毗邻。自西汉始,基于高原藏区茶叶供给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条由商贾、背夫、驮队、马帮等开辟的以“茶马互市”为主的贸易商道。在这条古道始端,吴真理于蒙顶山五峰之间植七株“仙茶”。关于七株茶树,清代《名山县志》载:“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此茶被誉为人间仙品矣!蒙顶山古茶园、茶史博物馆、焙茶作坊——“茶庄”、“茶马司”遗址、“以茶易马、汉藏一家”大型石雕及茶路驿站、马店、阶梯石板路等遗址、遗物至今犹存,拐子窝痕也依然清晰可见,尚能激起四方宾客对古时茶马贸易的好奇心和兴奋感。另外,“卡诺遗址”、“麦坪遗址”、“充古石棺墓葬群”、“荥经东汉石棺”等多处反映古人类生活的遗址又为川藏“茶马古道”再添几分神秘,吸引着寻古探秘的人们。
3.物种富集、险象环生,是科考探险的富地洞天
川藏“茶马古道”复杂的地质地貌、多样的气候环境孕育了多姿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动植物群落,雅安森林覆盖率居四川省第一位,高达62.5%[9],宝兴、石棉、天全、汉源、荥经、雨城区等都有成片林区分布,蜂桶寨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域内有野生动物378种,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等国家级保护动物达30余种;有各种植物400多种,珍贵树种有珙桐、“鸽子树”、莲香等,奇花异草有杜鹃、百合、宝兴兰等。甘孜州康定一带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生长量大,除云杉、“康定木兰”等珍稀植物外,还有鸡油菌、羊肚菌、牛肝菌等野生菌类,藏菜、薇菜、马暗叶、东风菜等山野菜,人参果、剌嫩芽、橡子等山野果,同时还有824种药用植物尽存其间;域内如温泉蛇、矮岩羊、白唇鹿、血豹等都是珍稀物种。昌都、拉萨虽然处于青藏高原,但珍稀物种亦占有相当比例,藏区野生药材更是驰名中外。古道线上多样的珍稀物种、昌都达玛拉山恐龙化石遗址、龙门山断层带遗址等,为科普考察活动提供了难得的素材。不仅如此,复杂多样的地形又处处透露出神秘、潜藏着惊险,如神秘莫测的深山幽谷、惊心动魄的峭壁险滩、命悬一线的泸定铁索桥,给怀揣着猎奇探险梦想的人们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
4.民情浓厚、习俗多样,是民俗鉴赏的人间仙境
川藏“茶马古道”穿越多民族聚居之地,民族风情异彩纷呈、多姿多样,着实拨动游客心弦。康定明正土司官寨乃“康藏四大土司”官寨,曾经是土司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是康巴区最具民俗特色的历史遗迹。尽管明正官寨外表有些破败和陈旧,但里面的雕刻却相当精美,整体结构也保存完好,对研究藏族民俗文化和古式建筑仍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康定塔公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著名寺庙之一,是康巴地区藏族人民的朝圣之地,每年藏历6月中下旬,盛大的佛事和跳神活动都将在此举行,是感悟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7月中旬,在塔公草原还将举行赛马、歌舞活动及藏戏等文艺表演,各色帐篷安扎于此,呈现出一片热闹景象。而在闲暇之余,康定及其周边不定期地举行康巴文艺表演,不仅有藏戏、木笼歌、毛山歌、小典、康巴锅庄、踢踏舞等节目,还有青稞面、青稞酒、酥油茶、巴拉饼、糌粑、烤猪肉、风干牛肉和各类奶制品等藏俗饮食。江达县古泽村木刻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刻技术精湛、笔法细腻、精雕细琢,德格印经院80%以上的印经版都源于此。毫不夸张地说,川藏“茶马古道”线上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文化,实乃民俗鉴赏之极品!
诚如石培华先生所言,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在于“自然风光最具原始性和震撼力,文化最具神秘性和诱惑力”[10],此确非虚言矣!无论是现代人访幽探古、返璞归真,融入和谐自然之境,还是时尚人对“高原生态文化”的慕思与追捧,川藏“茶马古道”都堪称“旅游者憧憬的胜地”。围绕“茶马古道”这块核心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出自然观光、宗教朝圣、民族之旅、科普探险、休闲度假等丰富的旅游精品。
三、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策
就川藏“茶马古道”蕴藏的旅游价值,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前司长魏小安用“世界级的旅游绝品”给予定位,这倒是中肯之言。但遗憾的是,这条古道上潜在的旅游资源至今仍然“怀抱琵琶半遮面”,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其实,打造好川藏“茶马古道”这块旅游品牌,充分发挥旅游精品乃至旅游绝品的经济社会效应,不仅是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步骤,而且有助于带动川藏交接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多民族聚居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把握国际旅游发展形势并结合当前西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实景,就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笔者认为:
(一)整体规划、分段打造,突出重点、树立精品,发掘亮点、酿造绝品
就宏观视角而言,“茶马古道”三条主线路绝非孤立的,而是密切相关的。譬如,青藏线(西汉时,从长安西行,经甘肃至青海,翻越日月山经大河坝,达黄河源头而入藏)从唐朝时期,部分雅茶就经松州北上,至甘南境内,后经青藏线而输入高原藏区,此时青藏线被视为川藏线的一条支线;川藏线与滇藏线到昌都即完全重合,且雅茶也一度往南输送至云南中甸地区,然后再经滇藏线运输至高原藏区。就微观视角而言,川藏线横穿川藏地区,涉及到两个省五个地市,即全段分别属于雅安、甘孜、昌都、拉萨和日喀则等五个市(地区或州)管辖。但作为一条旅游精品线路的开发和设计,必须以宏观视阈,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进行通盘考虑,以便统一规划、有序推进,而不能视阈狭隘、目光短浅,一味强调地区利益而无视区域协调和部门合作,各自为政,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比比划划”。况且,就长达数千公里的古道而言,也并非任何一段都有重要的遗址或遗存,并能根据遗存想象出当年精彩的故事和悲怆的历史。因此,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段进行、突出重点,能吸引游客眼球、引起旅客共鸣的地段优先开发,譬如被誉为“茶马古道”上“活化石”的背夫,目前幸存者甚少,通过背夫口述以再现当年茶路的艰辛是相当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此外,还应当注意到,川藏“茶马古道”沿线诸多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一旦毁坏就难以修复。此类旅游资源开发时切忌草率从事,应当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善于发掘其亮点,力争将其酿造成为川藏“茶马古道”上一道旅游绝品。
(二)凸显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特色,实现专线旅游和专题旅游的良性互动
作为一条文明商道,川藏“茶马古道”是汉、藏民族之间进行茶马贸易而形成的,是背夫、驮队、马帮等来回穿梭的地方,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时至今天,沿线不仅有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譬如雅安段中大相岭段、二郎山段,而且还有保存完好的古道遗存。仅以雅安段为例,汉代遗存有汉源县清溪镇新黎村二十四道拐古道遗址;唐代遗存有天全县城边西面禁门关关隘遗址、天全县红星村甘溪坡茶马古道驿站遗址;宋代遗存有新添乡新添村由驿站和驿道两部分组成茶马古道驿站;清代遗存有名山县新店镇长春村“茶马司遗址”、雨城区上里镇七家村石梯子古道遗址、雨城区南门坎南城门遗址、雨城区对岩镇顺度村宋村渡遗址、天全县始阳镇新中村官方储藏边茶仓库、荥经县安靖乡大相岭桥路牌,等等。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行进最艰难的高原古道,是以汉藏民族为主体多元文明交融互动的重要通道,是民族团结、和谐共荣的历史见证。作为藏传佛教(以宁玛、噶举、萨迦、格鲁四大教派为最)虔诚信徒的朝圣“天路”,从雅安出发,沿途信徒越聚越多,他们一路祈祷、叩头,经过金风寺、塔公寺、惠远寺、灵寿寺……,一直走向精神信仰的归宿地拉萨(大昭寺、布达拉宫等寺院)。除此以外,其他宗教教派的寺庙、教堂等也坐落其间,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包容性特征。沿线的大量遗址或遗存,恰是古道上旅游资源的特色,与此相似的丝绸之路却是没有的。川藏“茶马古道”上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既可以单独推行专线旅游,譬如雅安段“茶马古道”线旅游,亦可以推行专题旅游,譬如沿着川藏“茶马古道”推行宗教文化之旅,选择急流险滩(沪定县沈村皮筏渡)、峭壁悬崖、神秘深谷等打造探险之旅,还可以将专线旅游与专题旅游结合起来,实现彼此良性互动。
(三)针对区位资源特点,打好“组合拳”,充分实现川藏“茶马古道”沿线旅游与周边风景名胜区旅游的有机结合
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对集中是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的显著特点。但从严格意义上说,有的旅游资源不能视为古道线上的旅游资源,将其纳入沿线经济旅游圈也的确有些牵强。况且,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制约,旅游资源管理上的条块分割现象还较为突出,实现域内旅游资源的整合还面临较大难题。为此,开发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需要把握两个最基本方面:一是强化“内功”。将沿线茶马古道遗址等旅游资源打造成旅游精品、绝品,譬如散发茶叶芳香的名山古茶园、诱发想象的大相岭神秘谷、惊心动魄的沈村皮筏渡、险象环生的大相岭二十四盘等旅游资源都是能够大有作为的;二是做好“外联”。川藏“茶马古道”区位优势明显,沿线旅游资源不胜枚举,雅安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碧峰峡、蒙顶山等为国家4A级旅游区,碧峰峡基地还是我国最大的大熊猫繁育基地;甘孜州有贡嘎山景区、海螺沟景区、田湾河景区、木格措景区、伍须海景区、二郎山景区、塔公景区、泸定桥、德格印经院、塔公寺、白利寺、理塘寺等风景名胜古迹,海螺沟、木格措景区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昌都有奇峰异洞、神山圣湖、雪域风光等自然景观,藏族歌舞等人文资源,芒康县盐井旅游景区为国家4A景区;拉萨有纳木措湖、德仲温泉、墨竹工卡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观,布达拉宫、大昭寺、唐蕃会盟碑等人文资源,布达拉宫、大昭寺为国家5A级景区。也就是说,要充分发掘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在旅游线路的规划与设计上,需要将古道沿线旅游资源与周边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凸显特色。
(四)建立并逐渐完善古道沿线交通、食宿等配套服务设施,是发展川藏“茶马古道”旅游业的关键所在
“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一个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的区域,旅游业必然受到制约”[11],旅游资源无论多么丰富、如何独特,游客难以进入或进入的成本偏高,丝毫无助于域内旅游业的发展。略览《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GB/T17775-2003)制定的《细则一: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评分细则》中的八个大项即可获知,旅游交通项占130分(总分1000分),表明了景区交通在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川藏“茶马古道”穿越高山峡谷地带,交通相对闭塞。川藏南线即G318、川藏北线即G317是进入川藏“茶马古道”最主要的交通线;古道上的重要枢纽点拉萨除了贡嘎机场(直达“茶马古道”尚有较大距离,贡嘎机场至拉萨建有高速公路)投入营运外,青藏铁路、“京拉线”即G109也是相当重要的交通线。此外,“茶马古道”沿线纵横交错的数十条省道、市县道等亦是较为重要的交通线。但与全国其他旅游景区相比,川藏“茶马古道”相形见绌。总体而言,域内旅游交通可进入性较差。不仅如此,由于域内经济不发达,食宿等基础设施也没有应时跟上,四星级、五星级宾馆屈指可数,而体现民族特色的“民居式宾馆”——彝村藏寨的基础条件又太差,游客入住率明显偏低。基于此,开发利用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尚需进一步完善沿线交通、食宿等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加快路网改造、升级,提升宾馆层次,以便为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五)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域外影响,不断拓展“两个旅游市场”
数年来,由于地方政府对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保护力度小、开发程度低,宣传力度不大,其影响力远不及丝绸之路(即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隋唐大运河等文化旅游线路。其实,富集于川藏“茶马古道”的旅游资源如果不能做到家喻户晓,甚至说蜚声中外,都仅能视为一种潜在资源,而不能给当地带来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是,欲将潜在古道线上的旅游资源变为游客心目中的旅游胜地,还离不开“‘热’的力量,即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宣传,相关旅游部的策划、营销与促销”[12]。譬如,电视剧《茶马古道》的拍摄和播放就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增强了域外游客对“茶马古道”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同时,周边具有较大影响的景区旅游线路在规划、设计上,亦可将“茶马古道”线上的景点适当纳入其中,借助游客的评说起到宣传和促进作用。当然,这些尚远远不够,还应当做好“茶马古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以便尽快列入“申遗”的预备名单之列,并力争早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申遗”工作的展开,不仅有利于保护茶马古道遗存,而且也有助于扩大其域外影响力,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如果能够做到多管齐下、多项并举,对拓展川藏“茶马古道”国内、国际“两个旅游市场”显然是颇有助益的。
[1]格勒.“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J].中国藏学,2002(2):64.
[2]石硕.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J].西藏研究,2002(4):50.
[3]宋史·黄廉传[M].
[4]明英宗实录(卷177)[M].
[5][12]王川.“茶马古道”旅游品牌打造的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2):29,30.
[6]罗莉.依托“茶马古道”黄金旅游线建立藏、川、滇“大三角”藏区旅游经济圈[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2):36.
[7][10]石培华.打造“茶马古道”[J].中国国情国力,2002(9):46.
[8]石硕.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EB/OL].http://www.tibetcd-web.com,2003-03-11.
[9]周洁.62.5%雅安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一[N].四川工人日报,2012-08-22(1).
[11]何志华,王康,陈晓莉.浅析甘孜州旅游资源开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