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核算研究
2014-03-03范振林
范振林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
国土资源是生产生活生态之本,矿产资源则是发展的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人类从自然界取得物质和能量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快速推进,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如何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矿产资源核算显得尤为重要,是矿产资源高效、合理利用和矿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资产管理体制”和“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决定》中指出“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坚持使用资源付费;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表明,自然资源核算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举措,而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自然资源密集程度最高的产业,其开发利用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健全矿产资源核算制度更加重要,它是“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内在要求”、“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法制需要和“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客观依据之一。
1 矿产资源核算内容与方法
矿产资源核算是对矿产资源的存量和流量以及矿产资源的财富进行科学的计量,是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矿产资源核算既包括存量的核算,也包括流量的核算;既要有实物形态的核算,也要有价值形态的核算;既要对多类矿种分别核算,也要进行综合核算。同时,矿产资源的核算应与国民经济财富增长变化核算以及国民经济运行的投入、产出使用的核算相互联系并得到反映。
实物核算是价值核算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是指矿产资源资产(储量矿产)核算,通过矿产资源分类分级,确定核算范围,编制矿产资源实物平衡表,用公式表示:期初储量+总加量—总减少量=期末存量。价值核算是运用矿产资源价格对矿产资源资产实物量进行核算,分宏观核算和微观核算两部分,宏观核算是指“能利用资源”部分,而微观核算是指“可采资源”部分。
2 矿产资源核算的意义
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必然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作为支撑。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正是基于目前过分重视经济增长速度,增长方式过于粗放,资源浪费严重等状况,因此需要摸清我国矿产资源家底。
2.1 通过矿产资源核算的理论探讨、范围界定,为加强矿产资源资产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来源问题、核算问题等是过去较长时期理论界一直争论、但至今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长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无偿使用,资源的价值在思想上已经被忽略,造成资源利用方式粗放,耗竭过快和极大浪费,这种管理制度在实践中已明显暴露出弊端。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的要求,需要搞清楚矿产资源资产与非资产的界限,对资源进行资产化管理,并探讨搞好资源核算工作,在加强矿产资源资产实物量管理的同时,切实加强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量管理,从而真正管住、用好国家稀缺的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核算制度的建立,是整个资源核算中的核心部分,它支撑了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资源核算理论和方法、核算系统模型和综合资源政策及新发展模式等专题研究。
2.2 通过探讨矿产资源资产价值核算的评价标准及其度量问题,有利于建立我国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账户,推动国土资源资产管理
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化和虚拟化趋势增强,在金融工具、信息技术、矿业资本市场的推动下,矿产资源的资产、资本属性日渐显现,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正被逐渐认识和加强,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生产要素,矿产资源作为劳动对象,已与人类劳动一起构成了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但价值的核算及度量问题,我国曾进行过一些探讨,并在实践中摸索到一些经验,但至今并不完善,仍存在许多难以操作的问题。如矿产资源,我国一直沿用的是实物量管理,价值量管理还不够,价值量核算的具体标准及操作有待深入研究。通过对矿产资源资产价值的核算标准及其度量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经济价值核算方法,为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产权制度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利于建立我国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账户,实现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化管理。
通过矿产资源核算体系的建立,可以合理地约束资源消耗的速度,推进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完善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的国民经济效益,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发展。
2.3 通过开展矿产资源核算工作,有利于摸清矿产资源家底,也为统计工作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提供了具体工具
通过对矿产资源核算分析,有利于掌握矿产资源家底,了解矿产资源的丰欠、耗竭速度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矿产资源的消耗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否相适应,矿产资源的投入与国民经济总产出的相关度,投入与产出之间是否相匹配,经济效益优劣等情况。而且,矿产资源核算也为统计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核算工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表明,进行矿产资源核算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编制资源资产负债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打破经济增长“唯GDP论”的观点,也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提供了具体的工具。
2.4 开展矿产资源核算工作,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和国土资源管理最终目的实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对资源配置和调节的决定性作用也与资源核算工作相联系,矿产资源实物量和价值量与市场需求呈现相辅相成的关系,存在内在一致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国土资源部是主管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部门,参与管理土地、矿产等资源性资产,并将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维护全民利益作为管理的最终目的。而实现矿产资源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就是搞好矿产资源核算工作,这也成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核算,加强对资源的价值、价格、市场、管理政策及相关问题的系统研究,可以极大地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化利用工作,实现政府部门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
3 矿产资源核算理论基础
矿产资源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生产要素之一,目前探讨矿产资源价值理论众多,这些理论不同程度地都存在问题,其资源价值理论构建还没有结束。而价值计量问题,由于资源禀赋、分布、供需关系等存在差异,现有的一些理论如边际机会成本模型等,尚不能完全解决价值量化问题,需要进行创新和完善。矿产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行动。对矿产资源开展核算工作,单独资源的实物量核算比较成熟,但价值量核算、质量核算及综合性资源核算由于理论上的缺陷和各部门之间缺乏有力的配合远远难以实现,特别是将矿产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接口”问题、可操作性问题、科学性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建立不同于原有的资源核算体系和含有资源核算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体系是构建现代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支撑了自然资源价值理论。马克思指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1]马克思在分析商品的价值实体和价值量后,阐明了劳动二重性原理,指出:“劳动产品作为价值,只是生产它们时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的物的表现”。[1]在价值量大小衡量上,又指出:“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1]应该可以看出,决定商品价值和价值量的是人类抽象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矿产资源的有用性、稀缺性和耗竭性,推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人类劳动过程,逐渐渗透到每一个自然领域,都有了人类劳动的凝结。生产力水平、生产规模及其社会化程度提高,促进社会分工发展,劳动的内容和形式获得极大的拓展和改变,就矿产资源来说,虽然仍处于天然状态,但地质勘查也是人类劳动,其劳动投入形成价值,而且矿产资源可以成为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能够生产经济价值的自然物质要素和自然条件。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要求必须对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的全部物质资料生产要素采取实物、价值形式进行核算,就是进行矿产资源同劳动相结合能提供的超额利润的资本化核算和投入矿产资源并固定其中形成的资本核算,以考量投资效益和资产经营效益,正确处理国家同企业之间,企业同企业之间以及其他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3.2 资源耗竭性理论
矿产资源所具有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矿产资源耗竭问题的产生。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时具有明显的不可再生性,并且在采掘工业中是被当作劳动对象而加以使用的,人类只有消耗了矿产资源以后,才能获得所需的矿产品,即是以矿产资源的耗竭为代价的,矿产资源是一个地质的、技术的和经济的三维动态概念,其形成过程需要漫长的地质演化年代。矿产资源的耗竭则是一种过程或状态,具有动态性[2]。一种矿产的连续不断的消耗构成了耗竭过程,其具有数量上的相对性和质量上的绝对性特征,数量上的相对性,表现在随着社会对资源的过渡开采,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逐步削弱和退化;质量上的绝对性,表现在随着矿业生产活动的不断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条件逐渐劣化,丰度降低,造成矿产资源总体质量下降。
矿产资源不可再生性和耗竭性,决定了它在服务于社会时,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和利益杠杆的驱动,必然存在可利用价值的损失,需要对矿产资源进行核算。
3.3 资源核算理论
矿产资源核算理论是以统计核算方法计量矿产资源实物量和价值量与国民经济关系的核算过程,核算对象是投入经济周转的矿产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实物量核算和矿产资源价值量核算,其中,矿产资源价值量核算是矿产资源核算的核心内容。[3]
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人类新的生存方式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延伸,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各行各业,对矿产资源来说,科学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加强矿产资源核算工作,正是探索职能转变过程中政府在国土资源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有所作为的具体体现和有效手段。
4 策略与建议
矿产资源是稀缺的,具有耗竭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性,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具有价值,需要加强对矿产资源核算工作,这样可以更全面、更客观地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潜力,界定资源资产的所有权关系,强化资源资产的权属管理,也有助于健全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以便考核投资效益和资产、资本经营效益,处理好国家矿产资源所有者同使用者以及使用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并继续研究将矿产资源资产价值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4.1 区分矿产资源与矿产资源资产,明确其界限和范围
矿产资源具有资产的属性,但不是所有种类的矿产资源都是资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年)(财政部令第33号)指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时,确认为资产,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矿产资源资产作为一种递耗资产,是通过依法获取、使用矿业权,使矿产资源作为劳动对象要素进入矿业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首先是矿业权这种无形资产而不是矿产资源实物量本身,生产中却形成了储量(有形资产)逐渐耗竭、资产价值转移并通过矿产品保存和市场交换来实现的过程。
由此可见,矿产资源资产强调的是经济属性,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是矿产资源能以货币计量的价值,是实物量的货币化,既包括无形资产-矿业权,也包括有形资产-储量,这部分必须是能带来经济利益、能以货币计量可以成为现实生产要素进入社会需要的经济资源,而不是只有地质储量、缺乏技术经济评价、不能以货币计量和进入市场交换的自然资源。非矿产资源资产主要包括部分查明矿产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
4.2 完善矿产资源实物核算,拓展实物量核算表
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运用实物单位建立不同层次的实物存量账户和核算表、投入产出表,描述矿产资源资产与非资产有形资产部分的存量和变化量,描述与经济活动对应的矿产资源的变化趋势。矿产资源资产管理是通过储量进行实物形态管理的,在核算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矿产资产列,应增加宝玉石矿产和水气矿产资产。具体核算上,在矿产储量表和储量数据库为依托的基础上,用期末存量=期初储量+本期增加量-本期减少量±调整变化来表示实物核算,并以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为抓手,规范储量登记统计,推进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储量动态监管,探索建立储量审计制度,完善储量信息发布制度和强化储量年度核查,提高可用可信度,维护国有资产和矿业权人合法权益。
4.3 探索矿产资源价值量核算,编制价值量核算表
价值量核算一是要对现存经济核算中的资源资产的货币流量予以核算,包括资源保护支出和资源税费的核算;二是要在实物核算的基础上,估算矿产资源资产流量和存量的货币价值,并合理探讨计价方法;三是鉴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要核算矿产资源资产的折补(相当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构建矿产资源资产价值体系,从5个方面、可量化的角度反映矿产资源储量的价值,推动矿产资源的资产化管理。
1)潜在价值,主要是反映潜在的价值总量式(1)。
式中,ij表示分别对应第i类的第j项损失,其中,ej为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的第j项损失;fi为矿山开发造成的第类未采矿产资源价值损失,kj为矿山开发造成的未综合利用矿产资源价值损失。
4.4 修订《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纳入矿产资产价值核算
在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中,国民资产一般只包括两大部分,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随着矿产资源价值被广泛认识,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已经修正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的内容,将资源性资产作为国民财富的重要资产部分进行核算。但由于矿产资源价值核算的不确定性,在实际核算工作中,全国国有资产总量中没有涵盖矿产资源资产,矿产资源资产还未能实质性进入国民资产负债核算。
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着眼于当期流量和资源资产存量的核算,应包含实物核算和价值量核算,尤其要探讨价值估算方法,注重对现存经济核算中有关矿产资源的货币流量予以核算,包括资源保护支出和资源税费的核算,并在实物核算的基础上,估算矿产资源流量和存量的货币价值。并对不同种类的矿产资源,根据其特点分别确定相应的折补率,以限制人类粗放式利用、浪费矿产资源,努力实现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的永续发展。
[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二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91.
[2] 王金洲,杨尧忠.矿产资源的耗竭补偿原理的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2(3):182-185.
[3] 孟旭光.国土资源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29.
[4] 布伦特兰(Gro Harlem Brundtland).我们共同的未来[R].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