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我喜欢给读者完全不同的阅读感觉
2014-03-03○宋庄
○宋 庄
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被公众关注的时候很多,有时候是因为她的作品,比如1987年她的中篇小说《风景》一鸣惊人,不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且成为“新写实”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有时候是因为因作品改编的电影,比如2012年底,由方方的中篇《万箭穿心》改编的同名电影被称为“2012年最好的国产电影”;更不用说她后来诸多的作品《白梦》《乌泥湖年谱》《水在时间之下》《武昌城》以及近期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和中篇《惟妙惟肖的爱情》。
她没有料到的是,这次被关注甚至引起轩然大波,居然是因为自己在微博上的几句“牢骚”。
事情缘自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参评名单的公布。湖北诗人柳忠秧不但名列其中,且属“全票通过”。方方为此感到不满,并在微博发文:“听同事说,我省一诗人在鲁迅文学奖由省作协向中国作协参评推荐时,以全票通过。我很生气。此人诗写得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这样的人理应抵制……”
方方说,柳忠秧的说情电话曾经打到了她这里。“请客吃饭的事也有。这也不是秘密。我个人很烦这样的事。”她说,每逢评奖,都有人到处活动,这已经成了某种自然而然的事。以致误导许多年轻作家觉得不活动便评不上奖。
还有,得奖还不仅仅是造成坏影响问题、风气问题以及大家所认为的名利问题。方方说,更现实的问题是:政府对奖项介入太深,给获奖者的好处太多。政府可能是好意,但却激起无数人不顾一切地角逐。一旦得了全国奖,无论文化程度、是否真有好作品、是否有好的人品等都可以忽略,只要有国家奖,他可以理直气壮要到他所能要的所有好处。
“我相信鲁迅文学奖的评委是有水平的评委。不至于为这样的作品投票。”方方说。但对这样为奖项到处活动的人,阻击一下,也是必须。
没有料到的是,方方的微博发出后,不但柳忠秧激烈反驳,媒体及众多圈里圈外的人群起而议之,甚至有学者拿出前几届鲁奖的丑闻说事,质问方方为何六届鲁奖之后,何以今天才“重点关注”鲁奖。尤其令方方感到无奈和失望的是,她的行为使得所有利益相关者集结起来,而一些媒体所谓“客观公正”,也是缺乏基本事实和是非判断,平均给争议者平台,混淆视听,把双方拉入预设的立场,这使方方更显得势单力薄、单打独斗。而实际上,事实很简单:“看看他的诗歌文本就知道了。我和他无争,我们根本不认识;也不存在文人相轻,我不写诗,我们之间没有利益关系。”
现在的方方,唯一希望的是自己平静下来,回到创作中去。
“涂自强”带来的关注与争议
2013年,方方出版小长篇《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涂自强”实际上讲述的是“徒自强”的故事。一个自强、乐观、积极向上的农村孩子,最终还是被生活拖垮了。这部小说提出了很多残酷的现实问题,而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看了之后令人绝望。
方方说,人是不能一直追问的,追问到底,便坠入虚无。包括涂自强,也是无法一直追问的。人生而平等,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但这只是一个梦想。实际上,人从来就是生而不平等的,也不可能有平等。我们永远都能找到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不平等处。这没办法。”涂自强是一个看问题透彻的人。他从来没有觉得这世界有过平等。他只能自己去努力,试图以自己的能力来改变这种不平等。
然而,正如小说结尾中所写:“他什么也没有得到。”由此,或可理解为,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其实是一个时代的悲伤。现在的涂自强们大学毕业,仍然像一只没头苍蝇一样乱窜,读过书与没读过书,读得好不好,有没有努力,寻找工作的机会都一样渺茫。读书无用是以另一种方式在出现。
方方心目中的一个好社会,是让任何普通人甚至略有弱智的人只要努力工作,就能靠自己过上幸福生活的社会,而不是只有极端刻苦的人、或极有天赋的人以及不择手段的人才能如此;不好的社会,则是普通人靠了刻苦的努力,不惜代价的打拼,付出漫长的时间过程,才得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最坏的社会则是,再怎么靠个人奋斗也没有出路,反之只要有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帮助或是不择手段,无须奋斗,便可得到他想要的一切。她认为,我们现在处在不好和最坏之间。
这样一部关注底层年轻人生存,引起众多共鸣的作品,同时也遭遇了质疑。南京大学教师翟业军发表《与方方谈〈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从三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质疑态度,他认为方方的这篇小说“粗糙、生硬、虚假、落伍、做作”,放大了与底层生活根深蒂固的隔膜,在写作时“不可救药地心不在焉、自以为是”。
方方的回应淡定从容,显示了一个作家在创作上的自信与做人的胸怀。她说,相信作者很想在文学评论上“有所为”,同时也不愿写谄媚的评论,于是,有选择地找作家作品进行批评。“或许我应该欣赏这样的状态。但我更觉得文章要写好,思路要清楚,说话要明白,这是我们写作者共有的前提。我很遗憾的是,他这个文本还真是有点问题……写作是极个人化的,阅读也是。有些人体会世界的方式跟写作者是完全不同。所以他们的理解会朝着作者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向去,有的甚至是反方向。这也是有些很烂的作品也有大量人赞赏的原因。我按自己的体验写,他按自己的体验读。如此而已。”她说:我尊重读者和评论者任何批评,这是他们的权力,但听不听在我,这也是我的权力。我也要尊重文学和尊重自己。
有点“贪玩”的作家
1987年,方方以中篇小说《风景》一鸣惊人,不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且成为“新写实”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此后,她的创作一路顺风顺水。她的作品多是中篇,截止目前发表过《乌泥湖年谱》《水在时间之下》《武昌城》等,这几部长篇小说,大多都远离方方的个人生活阅历。《乌泥湖年谱》中尚有一些方方少年时的记忆,因此阅读资料、看相关书籍、看同时代的文本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前期工作。这些案卷工作做得充实,在写作时,便会很顺利。因为她写的每一部小说,都是自己特别想要写的。“你如果非常想写它,想要竹筒倒豆子一样,把内心的感受倒出来,又怎么会觉得艰难呢?写了一段,不合适就推翻重写,这是写作过程必然的事,这个不应该算苦,这是创作的乐趣。顶多写长了,会有点累而已。”
可是,累就不好玩了,方方可是一个不大“耐烦”的作家。这一点,她对自己的认识很清晰,“我属于性子比较急,又有点贪玩的一类人。而中短篇,尤其是中篇,写到尽兴时,刚好写完,所以这长度对我的性格来说,最为合适,这大概是我特别喜欢写中篇的原因吧。短篇则时常有不尽兴之感。”但是现在,随着年龄增加,方方没以前那样贪玩了。所以,她现在似乎越来越爱写长篇。尤其写长篇靠的不止是写作才华和艺术感觉,还有知识储备、思想深度以及对整个世界的宏观掌控和个体的微观体味,以及原创能力。总之,长篇最能展现作家的整体写作实力和审美趣味,很多时候一个作家的真实水平是靠长篇来显示的,也因此,热爱写作的人对于长篇小说都会有忍不住跃跃欲试的冲动。
在擅长“纯文学”创作的作家当中,方方的作品是比较有影视缘的。她的小说中具备了悬念、爱情、性、起伏跌荡的故事等畅销元素,这使方方的小说经常被改编为影视剧。对此,方方的解释是,这与自己的个人喜好有关。“我自己喜欢看那些有故事、有命运感的作品。所以我从写作开始,就觉得我应该写那些让读者喜欢读的小说。我觉得好看和好小说并不矛盾。认为小说好看了就没有深度,那是书呆子们的想法。他们是为了自己方便写论文而生出的怪论。小说原本就是为好看而生的。但所谓好看,也要看人怎么理解,并非情节紧凑就好看。好看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取决于阅读者自身的能力。”
让评论“逮不住我”
评论认为,方方至少有三副“面孔”:冷峻的,如《风景》;深沉的,如《祖父在父亲心中》;轻松的,如《白驹》。其实方方的“面孔”不止这些。她对自己的归类是:一类是写底层人生活的;二是写知识分子题材;三是写都市玩世不恭并且叛逆的年轻人;四是写女性命运;五是写爱情小说;六是写警察。五、六两类相对少一点,因为她在当年仍然是有点“写着好玩”的意思。方方甚至还写过农村题材的小说——这也是她自己写得最好的小说之一。“我写作完全是凭兴致。怎么舒服就怎么写,凭自己当时一瞬的想法,喜欢给读者完全不同的阅读感觉。当然,私下里大约也有点炫一下自己的本事的顽劣之心,那就是,我什么都能写。让那些做文学评论的逮不住我。”
最近一部让评论“逮不住”的小说是中篇《惟妙惟肖的爱情》。小说以禾呈夫妇和他们的双胞胎儿子惟妙和惟肖两代人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历史学教授禾呈与表姐雪青,一个迂腐得不合时宜,一个在社会上如鱼得水,前后半生的命运对比鲜明;大儿子惟妙继承父业,在大学当教授;小儿子惟肖只读高中却混成了成功人士。在每个人身处的时代巨变中,两代人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发生着很多不可控的变化。方方觉得,知识分子以及人们公认的社会精英,同样进入了这个恶质化系列。有时候,人们无奈到连说它的兴致也没有了。于是只剩了长叹。这篇小说大概也只是方方的一声长叹。
小说的引子部分交代这一次的写作是大学历史教授禾呈家的故事续写。跟过去写这种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相比,方方觉得自己的写作变化大到令自己自己难以想象。以前因为穷、因为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低下,还相对单纯点。现在则复杂得多,现在他们的住房条件、经济条件已然大大改善,但学术环境则更差。权贵们纷然到学校捞一票以及大学领导阶层的官本位化,还有更多让人觉得不可逆转的恶劣,都给人一种没有希望的感觉。如果说1990年代的知识分子虽然发牢骚,但仍然对未来怀有希望,而现在的知识分子,对现状不抱希望的人就太多了“在大家心目中,大学几乎就是被毁了。”方方说,惟妙惟肖虽然是双胞胎两兄弟,但他们俩全然不同。他们两人有继承者亦有叛逆者。禾呈看不懂现在这个时代,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又何曾看懂过?所有的时代就跟他理想中的时代不同。这两个时代,呈现的外在现象反差如此之大,可谓南辕北辙但本质上却是一样。都是不适宜知识分子存活的时代,都是不尊重知识的时代,甚至都是伤害尊严伤害人心伤害文化的时代,都不是一个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