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混合式师资培训推进实践导向的风电专业能力建设
—— 中德合作风电项目经验总结
2014-03-02刘邦祥姚吉
文 | 刘邦祥,姚吉
我国风电产业经过几年高速发展后如今进入理性成长阶段,专业人才队伍成为决定生产效益和服务质量、市场占有率的关键因素。我国风电机组主要采用了北欧国家的技术设计,但是生产过程管理和工艺能力难以满足设计的需要,造成了机组先天性能缺陷,对后续运维环节形成潜在的压力。同时,风电场欠缺完备的管理体系、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导致了设备和收益受损,甚至事故发生。风电产业在努力探索精细化管理,采用“一体化运维”、全寿命周期服务模式,独立的运维后服务市场也在形成之中,这些变革对企业和相关院校所开展的专业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调查发现:风电相关专业毕业生难以适应产业需要,特别是表现在欠缺职业行动能力和综合素养。职业能力鉴定机构反映:包括本科毕业生在内约有50%的新员工在经历一年现场工作后仍难以通过从事风力发电运行检修职业所必需的中级资格考试。在上述背景下,风电企业只好大力开展培训,有的还设置了独立培训机构,但是其教学与传统的院校专业教育相去无几,即使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远离工作现场的教室里面对几十乃至上百名背景参差不齐的学员也无所适从。
面对上述问题,中德两国风电研究与培训项目在2011年进入第二阶段时决定与相关院校、风电企业共同开发“风电运维专业教育平台”、探讨更有效地培养专业人才,促进中国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
开展能力建设的策略
国际合作机构及其前身(德国技术合作协会、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在中国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项目、支持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基于已有经验,“风电运维专业教育平台”确立了如下策略以实现促进合作机构能力建设的总目标:
(1)在机构层面,在教育部推进校企合作和调整高职专业目录的背景下,选择大规模开发风电地区和整机制造基地的高职院校和应用本科院校为执行伙伴,在已有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龙源公司合作的基础上,争取更多企业加入“专业教育平台”,跨机构地开发复合职业实践需要的、统一课程体系,以此设置试点班,为校企合作培养实用人才提供样本。
(2)在人员层面,以院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培训师为目标群体进行师资能力建设,特别是促进两类师资在专题培训中相互了解、交流工作经验,“取长补短”,借助试点班教学促进院校和企业培训部门之间的深度协作。
(3)在活动内容层面,引进德国机电类职业教育的经验,组织以下三方面的专题培训:按照工作过程开发专业课程、以实践行动为导向组织学习过程和以行动能力发展为依据评价教学效果,为两类师资改进各自和共同的教学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开发学习领域课程
只有按照风电产业、特别是风电场运行维护职业实践的需要,调整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并依据完成实际任务的工作过程来组织学习活动,学生才能获得进入该职业所必须的基本行动能力、并在日后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更新。
为调整风电运维专业的课程体系,自2011年启动“平台”项目以来共组织了四次研修和调研活动。首先,在德国课程专家指导下对照分析了按照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体现为“学习领域”)和按照已有知识模块整合课程(体现为“科目”或“专题领域”)两种模式的异同,探讨了德国为开发“风电机组技术服务”继续教育专业课程的经验(特别是从劳动组织学角度辨析风电产业价值创造的链条及其对从业者能力的要求),合作机构代表讨论确定了组合式开发课程的模式:从整合高职院校所共有的知识性课程或科目出发,再依据从事风电开发和运行维护相关职业领域增设旨在培养职业行动能力的课程,即:与主要职业工作场境及任务类型相对应的“学习领域”。然后,各院校安排专业师资到各自合作企业进行现场调查和访谈,并在酒泉统一考察金风、华锐等的生产车间,考察龙源公司在当地的风电场,再对照德国经验研究讨论需要增设的“学习领域”课程及其基本内容。在2012年底在合作项目支持下,院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培训师资汇聚上海,编制出包含如下十二个学习领域的《框架教学计划》。
此后,合作机构分工描述了相应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和核心内容,其中,前六个学习领域基本上保留了各校共有的专业基础课,整合了相近课目的学习内容或目标,也便于各校相应地调整教学时间和装备、安排考察实习等;后六个学习领域则更多地贯彻了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把专业教学与风电产业链条及其工作情境紧密联系起来,需要院校与企业深入协作、共同组织比如基于项目管理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在参与职业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必要的职业能力。为落实该课程体系,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专业教师和培训师相应的教学能力、需要院校和企业为此目的进行必要的机制性调整。
混合式师资培训
中国风电规模化发展时间短,缺乏既具有风电运维实践经验、又能够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双师型专家”。为此,中德风电项目采取了“行动导向的师资培训”策略,帮助教师和培训师获取设计和实施行动导向学习活动的能力;换言之,来自院校的专业教师与风电企业培训师在事先精心设计的师资培训活动中依据教学方法论的指导共同学习理论知识、协同执行学习项目,他们从中体会如何设计和组织风电相关专题的学习、改进教学理念。除少数活动外,这种师资培训主要由德国短期专家在中外项目管理团队支持下来设计和主持完成,为此还需要便于执行实践性学习任务的培训装备;还组织了几次赴德国、新加坡和台湾考察与研修活动。这些活动促使来自不同机构的、背景各异的师资人员在混合式学习过程深入交流、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完成实践性学习任务,促使他们系统地认识风电运维职业实践、了解到能力培养的复杂性,有效地转变了职业教育理念、深化了合作培养人才的意识。
在风电产业中,项目是普遍采用的生产管理模式。在德国和北欧国家,因为风电业主大多投资分散、规模小,更关注成本核算,运行、检修、维护和故障排除等都采用项目制作业,服务提供商需要更精心地组织和管理项目。如今,伴随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项目制作业也更多地进入中国风电产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让学生在更高程度上自主学习的同时,还学会协作、组织和管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从学习到工作的过渡。
为推进合作院校和企业参照上述《框架教学计划》有效协作培养风电运维专业人才,经过长时间准备2014年3月18日至3月21日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如何设计和实施有关风电运维技术的教学项目”组织了一次混合式风电专业师资培训,中广核风能公司为该培训提供了必要的装备。
为确保培训效果,我们邀请了来自德国弗伦斯堡技术学院的两位专业教师,他们完成了相应的工程教育和职教师资教育,也曾在风电相关企业工作,对中国风电产业及其职业教育也有一定的了解,其中一位参加过上述《风电场运行维护专业框架教学计划》的讨论并与中国同行一起探讨过如何组织实践导向的学习活动。尽管如此,在准备阶段,他们很充分地了解了参加培训者的背景和期待以及相关的教学装备,并与项目管理者深入地讨论了组织该培训的可能形式及时间划分,编制了灵活性的活动方案和多样化的学习项目。
在培训参加者中,除来自十多家合作院校的专业教师外,还有12位来自国电龙源、金风和博世力士乐等六家知名企业的培训师资。根据基于项目管理的教学要求,我们考虑到成员的性别、职业背景(工作单位及年限)以及参加有关培训的次数进行了两轮混合式分组,分别完成“编制任务”(共5组)和“执行任务”(共4组)两项作业,小组自主管理学习过程。事实证明:组内实现了深度的交互学习,书面方案和展示报告也很专业。
为期四天的培训过程中,全体成员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小组作业更是紧张有序。在第一项小组作业中,要求参考已学示例根据成员已有经验在2小时内提出任务,即:“编写某一真实任务的作业指导书”,要求:明确表述学习目标、清楚表达任务要求及评价标准、确保所提出的任务切实可行(在6小时内在实训现场GamesaG58型机组、或Lucas Nuelle智能电网仿真系统上操作);第二轮任务是各小组选取并完成非本组提出的某项任务(“提交相应的任务指导书”)并报告学习经验。为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与会成员在培训专家总体过程指导下,借助PPT报告、案例分析、书面材料研读和小组讨论以及现场试做等多种形式基本上掌握了“项目教学法”及其构成和各阶段要求、以及完成各自学习任务所需前提知识或能力,当然在作业过程还反复思考、讨论和演练;确保了多个小组能够利用相应的场所、装备以及工具材料等探索解决问题、并形成最终方案和报告。“编制更换机组齿轮箱高速轴刹车片作业指导书”以及“测试完成并编写应用德国Lucas-Nuelle学习系统模拟风电机组并网发电的学习手册”是其中两项学习任务。在小组作业过程中,风电工程师和专业教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专长和经验,基本保证了高质量地完成作业。
结语
德国职业教育注重实践导向的能力培养,对于我国现行职教改革具有显著的借鉴价值;我国风电产业的迅速发展及尚在起步中的管理改革紧迫需要大量的实用性人才,也促使相应院校专业教育必须转变课程和教学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德合作建设“风电运行维护专业教育平台”正逢其时,特别是风电机组及大部件制造企业大批量招收高职毕业生从事售后技术服务的现状来看,双方也有望建立长期合作,“专业教育平台”的探索为我国风电专业以及其它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
参加该项目的核心机构在其中国机械行业和电力行业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它们已经在各自“修订高职专业目录的专家意见”中向教育部主管部门提出了单独设立“风电场运行维护技术”专业的建议。该项目推动跨机构开发的《学习领域框架教学计划(草)》为形成上述专家意见提供了经验参考。
该“专业教育平台”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跨越专业院校和相应风电企业组织混合式师资培训,实现了来自教育与产业两个系统的师资人员围绕同一个目标深入地共同探讨同一个主题、执行同一个学习任务,他们的对话不再是客套、或互不理解的各自表述,而是渗透在同一行动步骤中的相互建构,实现了跨界的协作行动。需要有更多企业更深入地参与乃至主动引导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转化为院校专业教育的目标和依据,把企业培训与院校专业教育衔接并融合起来;同时职教院校在其教学以至管理过程中更多地向企业开放,把“工学结合”落实在具体工作中、融合在机制中。“风电专业教育平台”可望在校企合作中得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