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经营分析系统的流量运营解决方案研究
2014-03-02刘潇
刘 潇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0)
中国移动经营分析系统的流量运营解决方案研究
刘 潇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0)
本文以移动互联网下运营商面临的挑战为背景,从中国移动经营分析系统流量经营的建设现状入手,分析现有系统以及在系统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中国移动经营分析系统的集中化改造以及在经分系统中如何开展流量运营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流量经营的解决方案与发展思路。
流量经营;经营分析系统;智能管道;PCC
1 引言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3年12月4日下午正式向三大运营商发放4G牌照,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均获得LTE牌照。在2014年6月11日召开的GTI亚洲大会上,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在演讲中透露,中国移动目前已经有超过32万个4G基站,覆盖了300个城市;4G终端的类型已超过240种,4G终端达到1 200万部;已经和8个运营商实施了4G漫游,同时正在进行13个运营商的漫游测试工作。2014年底,中国移动目标是建成全球最大的4G网络规模,使TD-LTE基站总数超过50万个,覆盖城市将超过340个。此外,预计今年年底,4G终端有望超过1亿部。
随着LTE商用部署的推进、网络技术的演进和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用户业务需求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用户由单一语音使用转为个性化视频通信与多媒体使用,运营商的传统业务面临挑战,流量经营的紧迫性则进一步加强。
2 经分系统流量经营建设现状
2.1 中国移动经营分析系统建设现状
中国移动经营分析系统是业务支撑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运营10年来已成为国内运营商中最大的两级数据仓库系统,面向中国移动总部、省公司和地市一线,服务于市场等多专业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某省移动公司建设案例
以某省移动公司流量经营系统的建设为例,经过流量精细化运营融合一期工程,已在经分系统中部署了流量经营系统,实现了用户特性的多维度分析,并结合终端的特征和业务应用特征分析,通过合适的渠道触点分析结果为数据业务的营销、服务提供支撑。实现了报表定义及展现、KPI图标及仪表盘展现、多维分析等前台展现功能。通过产品经理工作台、服务厅及电子渠道支持、数据分析及提取等系统,实现客户分析、终端分析、业务分析、流量分析、渠道分析、服务分析、营销分析等主题分析与手机阅读、移动MM等专题分析。基本实现了业务营销、终端分析与服务支撑等功能。
系统的逻辑架构分为四层:数据源、基础数据平台、营销支撑平台、运营支撑。如图1所示。
图1 某省流量经营系统逻辑架构图
2.3 存在问题分析
省级经分系统的流量经营建设处于初级阶段,距离“用户可区分、业务可识别、资源可管理、服务可分级、流量可控制”的目标尚有一定距离。
主要的问题包括:
(1)面临投入大、收益低、维护难、增量不增收的困境。用户缺少对流量套餐的了解,从而不敢使用数据流量。
(2)PCC管控策略尚处于探索阶段,管控策略由系统预设,现网BOSS、经分、网管、Gn口数据尚未形成统一策略制定体系,PCC系统尚未利用上述系统数据制定管控策略。
(3)CACHE缓存平台能力不能满足现网数据流量的增长。DNS处理能力不足;架构存在安全风险;智能分流功能需进一步扩展。
(4)无法实现在线计费、实时提醒等功能,资费以“套餐+标准资费”的方式为主,缺乏灵活计费能力,用户行为分析效果尚需提高。
3 解决方案与实施策略
3.1 解决方案
3.1.1 推进经分系统集中化
中国移动经营分析系统集中化的总体目标为:“建立基于企业级数据仓库的商业智能系统,集中支撑总部、各级子公司和各专业基地、专业公司的分析需求,并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实现低成本高效运营”。移动互联网业务具有“一点承载、全网服务”的特点,因此,为了做好流量经营,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集中化的支撑体系,实现对各专基地的分析支撑,并储备对后向收费新商业模式的支撑能力。
经分系统集中化建设内容多、工程量大、技术方案较为复杂,可将整体工程建设拆分为若干子项目同步推进,并通过增设人员、加强管理来避免集成子项目的风险。
3.1.2 打造智能管道,支撑流量经营
智能管道下经营分析系统应该具备三大能力特点:
(1)用户行为可视:打造基于互联网的用户行为标签,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用户识别模型,是实现客户统一视图的根本之道。
(2)管道运营可视:管道运营可视化的最终目的是梳理流量经营指标体系,从客户/网络/业务/营销等几个纬度展开指标分解。
(3)开展智能营销:结合网络运行情况和用户行为偏好,开展智能营销活动;根据客户偏好,向客户推荐自有业务,实现第三方业务向自有业务的引导。
1.基于PCC架构的业务和计费的精细化管理
PCC架构是3GPP提出的分组域业务承载管理与控制的架构。可基于业务、用户、总使用流量、位置/时间、接入类型等多个维度进行管控;管控手段包括端到端QoS、流控、门控以及差异化计费。
2.经营分析系统数据源输入
经营分析系统提供客户关系、客户与网络、客户位置、客户业务使用、客户上网偏好、客户价值等信息,给予智能策略中心制定基于用户行为的营销、资费、服务控制策略。
IPAC(策略授权中心)通过评判用户及业务级别特性,制定用户级策略,通过Sy接口向智能策略中心IPC下发策略。IPC(智能策略中心)通过评判网络侧特性,制定基于网络性能的控制策略,并管理整合IPAC下发的策略,最终下发整合后的控制策略。
3.充分用好Gn系统,实现与其他系统的联动
与PCC联动,按照用户、位置等不同维度分析业务使用情况,为PCC管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充分用好分析数据和信令,如与市场策略联动实现2G/TD协调。根据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指导意见,各省公司进行了Gn数据业务监测和分析系统工程建设,实现集中化管理的业务数据采集和分析。
总之,智能管控能力主要依托PCC管控体系实现,同时应结合如Gn数据业务监测和分析系统等,共同实现管控能力。
3.2 流量运营实施策略
(1)终端运营。通过终端信息管理、终端运营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用户的终端特点和使用需求,紧紧围绕用户需求开展针对性的终端营销,积极引导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
(2)用户运营。通过用户特征分析、用户偏好分析、用户位置轨迹分析等方式,对用户的使用习惯、兴趣爱好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精细化的业务推送和营销,积极引导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
(3)内容运营。通过移动互联网资源深度挖掘、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等方式,扩展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广度和深度,并积极引入移动互联网内容资源,提升用户的使用感受。
(4)管道运营。通过流量资费优化、管道能力优化等方式,提升用户对于网络的使用感知,激发用户的移动数据流量使用需求,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增强用户粘性。
(5)渠道运营。规范渠道体验营销,强化流量的宣传,制定触点营销流程,分业务、分场景、分渠道定义规范动作,体验区应设于营业厅最醒目位置,功能配置应统一规划管理,设置专职流量营销人员,主动推荐、引导、演示,创造氛围。渠道考核激励应关注流量业务,提高营销绩效。
4 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经分系统首先要以数据可视化来实现对流量精细化运营的支撑,基于可视化的数据,同时还需要提供精确的分析能力、客户细分能力,进行多方位的比较,从而为不同的营销策略提供支撑。从经分系统的转变开始,流量经营要求运营商的组织架构、基础网络、营销模式、管理模式等实现全面的转变。
[1] 叶敏,杜诗研.基于智能管道的移动互联网流量经营开放平台建设[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3,04.
[2] 杨丽,吴鹏.PCC智能管控策略研究[J].互联网天地,2013,06.
[3] D. Soldani, S.K. Das, M. Hassan, J.A. Hassan, G.D. Mandyam, Traffic management for mobile broadband networks[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11,11.
Research on Traffic Management Policy for China Mobile Business Analysis Support System
Liu Xiao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Co.,Ltd.,Beijing, 100080)
In this paper, the challenges of the mobile Internet operators face as the background.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a Mobile operating system flow analysis operations start,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system and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system of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And to transform China Mobile centralized management analysis systems and subsystems work through how to conduct traffic operations conducted in-depth discussion. Proposed traffic management solutions and development ideas.
traffi c management policy; Business analysis support system; Intelligent pipeline; PCC
10.3969/j.issn.1672-7274.2014.07.016
TN 929.5,F27文献标示码:B
1672-7274(2014)07-00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