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页评刊
2014-03-02
第80页评刊
来信截至 2014年5月31日
@盼盼要靠谱
关于《太行山脉影响下的华北暴雨分型》一文,我认为文章提供的数据和结论都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对多少个暴雨个例进行了统计?其中每个类型各占多少?每种类型进行合成后是不是应该进行详细的大尺度和中尺度分析?既然认为山脉地形对暴雨有影响,可否进行地形敏感性试验来验证一些结论?即便此文属于短论,还是觉得本文所能表达的信息量过少,深度不够。
回复(from作者)
非常感谢这位读者就文章提出疑问和建议,就相关问题回复如下。作者对太行山暴雨分型天气学模型的建立、太行山地形敏感性试验等方面均已作了研究分析。因为篇幅所限,本文仅介绍了分型情况。
太行山暴雨分型过程中,通过对中国740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1951—2011年)分析,太行山以东暴雨型挑选个例51个,其中A型个例22个,B型个例29个;太行山以西暴雨型共挑选个例12个;山区型暴雨7个;太行山两侧暴雨型8个;过山时减弱型暴雨6个。作者对每种型态下的典型个例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建立了不同分型暴雨的天气学模型,以期为太行山暴雨预报提供着眼点。作者通过数值模拟,进行了太行山地形敏感性试验,认为太行山地形在暴雨天气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影响暴雨的落区、强度和移动等。对于不同型态暴雨过程,地形的作用有不同的体现,在太行山以东型A型和B型暴雨过程中,山脉的抬升作用导致垂直环流发生变化,上升运动及低层辐合的强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降水的强度,山脉的阻挡作用减慢了降水系统的移动速度,进而改变了暴雨中心的落区,太行山地形是山区型暴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夏旭东0
在《流域水文气象耦合的洪水预报研究及应用进展》4.2节雷达定量降水估算(QPE)与洪水预报的耦合中,作者提到了雷达估测降水的降水峰值预报存在滞后性。但是,我觉得可以结合快速更新同化预报系统(WARRS)的预报,并在算法上做一些处理,那么,在降水峰值预报延迟方面有所缓解。如图为浙江省气象局的雷达估测降水预报系统,在去年的台风菲特带来的倒槽强降水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回复(from作者)
针对读者所提到的“雷达估测降水的降水峰值预报存在滞后性。”文章所指的不是降水预报的滞后性,而是经过扰动的多组雷达估算降水数据输入水文模型后,模拟的洪峰出现滞后。具体可以参见参考文献[33](张利平等,2012)。
@中国气象爱好者
本期在选题上,似乎就两块,一块是数据或模式,另一块是中尺度研究,理论性太强,相对而言,面向应用的就弱了。地域上,偏重长江流域,仅提了一下华北,对于暴雨最多的华南却没有涉及。叙述上,以纯理论为主,案例很少。若加上案例,文章会更生动,读者印象也会更深。
回复(from编辑部)
本期论文以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的成果为主,而这些成果,最重要的是针对论文首页左下角标注的资助课题负责,我们和这位评刊人一样,希望给出涵盖所有类型的暴雨及研究的完整专辑。最新一期《热带气象学报》(2014年2期)第一篇文章,编辑部编辑和科学家一道给出科学选题的全面进展分析,也许也是我们减少遗憾的努力方向。
@original棋子灯花
《气象科技进展》一刊中的“主编语”与“文献计量分析”是一个不错的部分,前者能够让读者了解到该期刊物内容的重要性,后者能够让读者更加有针对性地去了解阅读相关内容,相信不少读者跟我感觉相同。
建议以后每期都针对该期的主题内容列出被引最多的文章,能分中文期刊英文期刊当然更好,这会让读者有更多的可选性,更适合于不同层次的读者,提高刊物可读性。
回复(from编辑部)
感谢你对这两个栏目的认可。“主编语”是本刊最大的特色之一,是主编与读者交流、为读者提供信息的重要途径。“文献计量分析”则是编辑部依托中国气象局图书馆为读者奉献的每期主要关注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信息。
自创刊以来,每期都会针对当期主题,根据数据库检索,在P3和P5页给出外文及中文期刊被引频次最多的文献排名,欢迎浏览已发表的卷期。
@达达爱插画
感觉“科学观察”栏目和“阅读”栏目中的“编辑选编”这两个模块性质上差不多。前者主要国外为主,后者主要以国内为主,这两者能否融合一下呢?不然显得有点杂乱。很喜欢新书架和媒体扫描推荐的各种书,都是最跟进时代步伐的,了解气象前沿很有帮助。
回复(from编辑部)
“科学观察”栏目主要分3部分,其中“读图”和“数字”是从国内外各种媒体、报告中提炼出来的有关于大气科学及交叉学科的新鲜资讯,涉猎较广,偏重于图文并茂和量化的进展及结果,特别关注气象对社会的影响和相关学科的进展对气象界的启发等;“阅读”栏目中的“编辑选编”则更多关注本学科原创新进展,来自最新发表在国内外影响力最大的自然科学/大气科学类期刊的科学论文。几个栏目各有侧重,旨在从不同的视角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