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忠魂归来……记2014“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公祭活动

2014-03-01

人民公仆 2014年9期
关键词:远征军遗骸腾冲

为了忠魂归来……记2014“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公祭活动

魂归故里,逝者方可安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腾冲光复70周年之际,致公党云南省委参与主办了由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等发起的2014“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公祭活动,归葬迎请于缅甸南坎、八莫等地的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部分遗骸,缅怀在抗战中无畏生死、英勇捐躯的先烈,祈祷将士安息、人民安乐、社会安定、世界安宁。

6月12日,2014“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公祭活动在云南省腾冲县国殇墓园举行。

沿着时光脉络,这里回放活动开展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带你一起回顾这次公祭活动,为你还原一个震撼人心的现场。

聚焦腾冲

腾冲,坐落于云南省西南部的边陲小城,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之一。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都派重兵驻守,明代还建造了石头城,称之为“极边第一城”。

1942年5月,日军侵入缅甸切断滇缅公路,占领了怒江以西包括腾冲在内的大片国土。1944年9月14日,中国远征军经过127天的血战收复腾冲,腾冲成为中国沦陷区中第一个被光复的县城。

2007年5月2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到腾冲考察,对当时的致公党腾冲支部这个距中央最远的基层组织有过“小支部,大作为”的赞誉。罗豪才在国殇墓园向英烈们鞠躬致敬,在滇缅抗战博物馆敲响了桂花树下的警钟,用三声警钟警示和平的来之不易。

2014年6月12日清晨8点,薄雾还缭绕在腾冲城上空,离城不远的来凤寺,已经开始了一个充满追思的起灵仪式。

在低缓、安详的《安魂曲》中,48名着黑色中山装、戴白手套的青年护灵者,依次缓缓抱起安放在来凤寺、装有中国远征军将士骨灰及墓地圹兆土的24个骨灰罐,慢慢列队放入灵车。灵车来到国殇墓园,青年护灵者撑起黑色大伞,护卫着骨灰罐进入墓园,在“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前,一字排开,肃然静立。

腾冲贤达高声诵读令人荡气回肠的祭文后,《安魂曲》再次奏响,青年护灵者将24个骨灰罐放入地宫,僧侣诵经祈福,为亡灵超度……

此次公祭由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保山市委统战部、腾冲县委统战部发起,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云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云南省委员会、中国致公党云南省委员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云南省委员会、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云南省佛教协会等主办,云南华商公益基金会承办。活动迎回了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编三十八师、新编三十师在八莫、南坎两处墓地搜寻到的部分遗骸,以及遭破坏较为严重的缅甸腊戌和芒友两处墓地,取来的两罐圹兆土(即墓地的泥土),共24个骨灰罐在云南腾冲国殇墓园安葬。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中国福利会主席胡启立,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大陆有关方面负责人、抗战老兵及老兵后代、两岸佛教界高僧、各界代表等近1000人参加了公祭。

“忠魂”归来

48位护灵者的年纪和骨灰罐里的战士当年出征时的年龄相仿。按照风俗,护灵者两个一组依次走进存放骨灰罐的千佛宝塔,一人怀抱骨灰罐,一人打开黑色的遮阳伞,将骨灰罐缓慢移出宝塔。当骨灰罐全部护送至灵车上后,灵车慢慢启动,缓缓穿过县城,驶向国殇墓园。社会各界人士、中国远征军部分老兵、当地民众近千人肃立道路两旁,迎接久别祖国的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回家”。

70年前,年逾花甲的腾冲县长张问德,也曾带领腾冲百姓跪迎出国征战的中国远征军凯旋。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中国远征军为保卫西南大后方和抗战“输血线”出征滇缅印,抗击日军,历时3年零3个月,投入兵力40万,伤亡人数接近20万。

明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滇西是战争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主战场。滇缅公路修建、南侨机工回国服务、“驼峰航线”的形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收复滇西等壮举,均对70年前那场正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滇西和滇西各族人民,均对70年前那场正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卓越的贡献。2005年,经致公党云南省委吁请,建成了南侨机工抗日事迹陈列室。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年6月,致公党云南省委提出了将滇西抗战胜利纪念纳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建议,希望人们牢记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的悲壮历史,缅怀中国远征军将士建立的不朽业绩,弘扬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伟大的民族精神。给“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举行公祭活动,既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缅怀,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

共同见证

9时10分,司号者吹起《安魂曲》,在近千人的护送下,护灵者手捧骨灰罐缓缓走进国殇墓园。此时,国殇墓园中2011年修建的“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墓”地宫门已经打开,当年迎回的19位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遗骸也在此墓中安息。

迎接战友“回家”,健在的抗战老兵满怀期待。可就在活动开始前一天,91岁的老兵张庆斌永远地离我们而去,张庆斌的猝然离去使当天参加公祭活动的中国远征军老兵代表减至8位。这位70年前从河南老家跟随中国远征军20集团军赴缅甸作战,抗战胜利后流落云南腾冲的中尉通讯员,在三年前首次迎接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遗骸“回家”的仪式上,泪流满面,他说,这些牺牲在异国的战友回家之路太过漫长,整整半个多世纪了。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中国福利会主席胡启立在致辞中说,我们缅怀七十多年前,为抗击侵略保家卫国而英勇献身的所有英烈,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抚今追昔,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历史悲剧;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经历了怎样的坎坷跌宕、艰难困苦,才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步步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两岸同胞要携起手来,百倍、千倍、万倍地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繁荣的大好局面,决不允许惨痛的历史悲剧重演,决不允许任何别有用心的人再伤害我们的子孙、我们的家园和我们的祖国。

在随后的致辞中,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浓重的台湾口音并未影响他话语的表达,他近乎一字一句地说:“能参加这次有意义的活动,我内心充满了感动,充满了一种无法用笔墨形容的深厚感情,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牺牲精神会一代一代地留传下去,我们炎黄子孙一定要珍惜和平。感谢腾冲的各位父老,把遭受战争蹂躏的腾冲建设得这么好。希望我们互相勉励,让我们的子子孙孙以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为荣。”

9时30分,骨灰罐安放在将士墓的地宫中。阳光照在将士墓旁厚重的“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上,也照在碑前“华岳英灵”的题字上。碑旁高3.99米的中国远征军雕塑,是位二战背景下的年轻战士,他以树叶为伪装、头戴钢盔、手持步枪、脚穿自编草鞋,威武自信。

迎灵、归葬、公祭、瞻仰国殇墓园、参观滇西抗战纪念馆、共植纪念树、与抗战老兵座谈。至此,从筹划、运作到完成,历时多年的迎接中国远征军抗日

阵亡将士英灵“回家”,在海峡两岸人士共同见证下,再次写下历史性的一页。

这次,两岸两党人士、官员都亮明政治身份,公开参与公祭活动,这或许预示了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遗骸归葬的未来路径。而那可以开合的地宫门,随时准备迎接漂泊在外的远征军亡灵归葬。

忠骨难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人不仅仅在中华大地上演绎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国门之外的另一个战场,也同样有一支中国军队和法西斯殊死搏斗。中国远征军在印度、缅甸等战场上的抗日事迹,全面展现出当年一群英雄军人远赴他乡,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故事。他们以惨重伤亡为代价,换来了享誉世界的中国军威。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些曾经肩负国家使命、颠沛流离于异国的英烈,他们的骸骨应该回到祖国,应该让他们有一个宁静的安息之地。

2010年12月20日,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和有关部门的相关人士召开了一个非正式的小型会议,会议决定,把在缅甸牺牲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的遗骸寻取回国安葬。在60多年后重新寻找中国远征军遗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2010年以来的多次会议中,相关部门和人士就寻找、确认、挖掘和接送遗骨的时间和方法制定出一套又一套方案,并将活动定名为“忠魂归国”公益活动。

在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的组织下,“忠魂归国”公益活动组委会依靠缅甸华人华侨帮助,在缅甸历时一个月的时间,途经东西南北3000多公里,考察了有中国远征军墓地的密支那、八莫、西保等地。在艰难的寻找中,他们一次次痛彻心扉,一次次心如刀绞。寻找得越多他们越感到不能让10万将士的遗骨就这样散落在异国他乡。

2011年9月14日,经过多方努力,从密支那、西保迎来的19位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遗骸归葬腾冲国殇墓园。这次义举感天动地,19位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遗骸刚刚送入墓穴,天空下起了细雨,仿佛为这些回归祖国的英烈洒泪。

为了开展好2014“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公祭活动,做好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遗骸寻取及活动组织,今年2月中旬,致公党云南省委主委、省侨联主席李嵘率队到云南省德宏州、腾冲县等地就遗骸寻取及活动组织有关工作进行调研。

6月7日,李嵘在新闻发布会上对遗骸寻取情况作了介绍,李嵘说,在中国远征军研究专家反复考证史料的基础上,以及在当地华人华侨、僧侣的帮助下,我们准确找到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墓地;在寻取中国远征军遗骸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通过缅甸华人华侨社团,以民间的形式和习俗开展。

李嵘称,作为民间活动,我们寻取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遗骸归葬的活动将告一段落。但是,我们将继续开展纪念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的相关活动,

以告慰英灵。目前,我们正在筹备以民间募集资金的形式,在缅甸南坎、腊戌、西保、曼德勒、密支那、八莫、芒友等中国远征军当年作战的主战场及墓地修建纪念塔。

两岸交流

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官方在迎取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遗骸一事上已经走到前台,而中央及地方高层则频频释放鼓励云台合作的信号。云南和台湾在中国远征军抗战这一悲壮史实上达成了共同的文化主题。

就云台交流,国务院台办曾对云南提出明确的要求与建议:“以‘云台会’为重要平台,打好资源、地缘、历史、文化、民族‘五张牌’。”云台会又称为云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研讨会,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2012年起每年举办一次。

而在国务院台办和云南省政府签订《关于支持云南桥头堡战略促进滇台交流合作备忘录》当天,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即提出云台交流合作重点推进的“六件事”中,第一件就是:“深入挖掘滇西抗战等历史文化,促进滇台人文交流。”

2013年8月15日,秦光荣和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共同出席在腾冲举办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开馆仪式,会见了健在的抗战老兵,蒋孝严表示,那是2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一个月后的中秋节,秦光荣率云南参访团出现在台湾桃园县忠贞新村看望抗战老兵。87岁的抗战老兵李朝魁紧紧握住秦光荣的手说,“不管在台湾多少年,我都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感谢家乡的政府还记得我们。很多老兵都向往死后安葬回云南,没想到云南的大家长会亲自到台湾来看我们。”

在这些共同的历史认知下,“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 公祭活动成为两届云台会的系列活动之一。在此次第三届云台会的筹备中,云南省政府增加了抗战历史的厚度,将第二次迎取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部分遗骸回国,作为云台会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

这种对跨越历史的情感认同,对于加强海峡两岸交流、拉近两岸关系必将起到极大推动作用。70多年前那场抵抗日寇的战争,是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一致对外赢得胜利的战争。检视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遗骸2011年首次归葬三年来的历程,大陆与台湾、官方与民间的互动逐渐清晰。

6月7日,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云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3届云台会新闻发布会在昆明召开。2014“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公祭活动成为该届云台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6月9日,第三届云台会举办,吴伯雄率队出席,会场从昆明延伸到玉溪、楚雄等地。参会人员中,50位云南籍台湾同胞返乡探亲,20位志愿工作者赴云南滇西慰问抗战老兵。

6月11日开始,在短短一天半的活动安排里,包含有忠烈祠孙中山拜谒活动、忠魂入葬祭奠仪式、宗教仪式超度忠魂、志愿者植树活动、抗战老兵见面座谈会、倡议修建“中国远征军纪念塔”等丰富的内容。活动邀请到胡启立、吴伯雄出席,共同见证活动盛况,说明活动规格高、影响力大,对促进两岸关系有积极作用。应邀前来出席活动的抗战老兵及老兵后代、台湾知名人士、佛教界高僧大德、热心侨胞侨领、二战研究专家学者、台湾记者和志愿者等,通过参与活动、接收现场采访或专访,传递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素材,感受和展示出忠魂归国公益活动及公祭仪式的魅力和历史价值。

此次活动,凝聚了致公党各级组织、党员的努力、责任和担当。致公党员积极捐款、捐物,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了大量资金支持工作。活动现场总指挥李嵘这样说到,举行2014“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公祭活动,迎奉部分原葬于缅甸的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归葬国殇墓园,对于缅怀英烈、激励炎黄子孙勿忘国耻、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将产生积极影响。

忠魂有归、致力为公。活动的成功举办,也充分展现了致公党“致力为公”的历史传承,“侨海报国”的责任担当,体现了致公党员“勤于工作、乐于奉献”的时代风貌,传递了新时期致公党各级组织矢志不渝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进多党合作事业和改革开放的决心与情怀,抒写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6月12日12时30分,公祭活动结束,腾冲国殇墓园恢复往日的宁静。阳光穿透树梢,照在排列整齐的中国远征军烈士墓碑上,两位僧尼站在墓碑前,闭目默语,像是在安抚熟睡的灵魂。

(本报道感谢致公党云南省委主委、省侨联主席李嵘及其同事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感谢《解放日报》记者王晓鸥对相关报道做出的贡献。)

猜你喜欢

远征军遗骸腾冲
欧洲远征军联合部队峰会
腾冲 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璀璨明珠
腾冲大救驾 —云南十八怪之一
中国远征军汽车兵陈文的传奇经历
极限挑战火了腾冲 还是腾冲火了极限挑战?
36具志愿军遗骸在韩入殓 31日归国
极限挑战火了腾冲还是腾冲火了极限挑战?
中国远征军
韩将归还68具志愿军遗骸
老兵还原中国远征军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