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仁宗时代何以人才鼎盛,君子满朝

2014-03-01

人民公仆 2014年8期
关键词:仁宗宋仁宗苏辙

■ 王 刚

宋仁宗时代何以人才鼎盛,君子满朝

■ 王 刚

宋仁宗赵祯公元1022年即位,前十年由刘太后垂帘听政,23岁时开始亲政,公元1063年3月病死,在位41年。仁宗期间,文学艺术事业兴盛,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活跃在仁宗时代;范仲淹、富弼、韩琦、文彦博、曾公亮、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包拯均为朝廷重臣,称得上人才鼎盛,君子满朝。这样的盛况,只有宋代才出现,宋代只有仁宗时代才有。这就不得不让人思考:仁宗何以如此?遍索历史文献,不难发现答案。《宋史》评价:“《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意思是说,作为皇帝,赵祯无愧于仁宗称号。

变革维新

宋仁宗一辈子最想做的事就是变法,因为只有变法才能改变积贫积弱的面貌,才能富国强兵。1048年,宋仁宗宣布新的“内阁名单”:调范仲淹回京,任参知政事(即宰相),与枢密副使富弼、韩琦一道主持朝政。 范仲淹从政28年,改革酝酿已久,同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一)明黜陟,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四)择官长,选好地方官;(五)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六)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宋仁宗当即准奏,全国推行。因为宋仁宗赵桢的年号是“庆历”,故历史上称这次改革为“庆历新政”。推行新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巩固北宋王朝的统治,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举措,触犯了一大批权贵的利益,难度可想而知。仅仅一年零四个月后,范仲淹、富弼和韩琦相继被调出京城,改革突然刹车。

“庆历变法”表面上失败了,其实宋仁宗改变策略继续推行改革。他一方面选择文彦博为相,此后的十多年里,文彦博以实干的姿态,把宋仁宗的改革意图,不动声色地贯彻下去。和他一道的是包拯、杜衍这批能臣。没有口号、没有激辩,范仲淹的十大政策,一条条修改,变得可以操作了。另一方面,在侬智高入侵广南州郡之时,他又突破人事制度,力排众议,破格任用士兵出身的大将狄青为统帅,平定了

侬智高之乱。在狄青受到排挤去职之后,他又支持包拯在开封府秉公执法,反对权贵横行。在他去世的两年前,他又重用王安石,任为知制诰,酝酿再来一次规模更大的变法。宋仁宗可谓生命不息,改革不止。

宋仁宗死后,宋神宗赵顼又恢复了祖父宋仁宗温和的改良做法,辽国君主急忙召集将领,说:“不许再去边界惹事了,宋朝又回到仁宗的路上”。可见辽国人对宋仁宗改革敬畏之深。

宽待文人

春秋时期,诸子百家,鸢飞鱼跃,各展学说;魏晋时期,胡汉杂处,士人道玄,各逞个性,气象万千。这是中国历史上文人个性得到充分展现的两个重要时期。其实,宋仁宗时期也是文人个性十足的年代。这与宋仁宗从善如流的作风和顺乎天性自然的处事风格大有关系。苏辙是大文豪苏轼的胞弟,他们哥俩与其父苏洵,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三席。嘉佑二年(1057年),苏辙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考试中,年轻气盛、心忧天下的苏辙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建议对之严厉制裁。宋仁宗知道后却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作为文人,苏辙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心胸宽容的仁宗。苏辙仅据道听途说,便在科举考试中“妄议”朝政,诽谤皇帝,即便是在“康乾盛世”,也难逃厄运。

宋仁宗对读书人的宽容,苏辙不是特例。据说,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一看,吓出一身冷汗,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请朝廷制裁。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对这个口出不逊、有“煽动造反”之嫌的读书人,即使不按“谋大逆”严惩,起码也得按“危害国家安全”治罪。谁知宋仁宗对这样的事情,有自己的看法。他就事论事地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于是,这个读书人被授予司户参军的职位。

宋仁宗宽容读书人,也不是说读书人都可以当官。柳永是写青楼歌词的高手,二十几岁时赴京应考,结果榜上无名,几年后再考,仍是名落孙山。柳永郁闷之至,于是写下了大发牢骚的《鹤冲天》,其最后的句子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事让宋仁宗知道了。柳永第三次应考,考官录了他,但在最后关头,宋仁宗临轩发榜时,御笔一挥,划掉了他的名字,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粗看,以为宋仁宗度量狭小,何必这般计较一个小文人的牢骚之言,断人前途。但再一想,柳永的词句,不是大有讥讽国家大考,藐视朝廷之嫌吗?认真追究起来,这就不是小事一桩,而是罪名大了,宋仁宗不给他上纲上线,又可以说是宽宏大量放他一马了。而这件事的下文,则更有趣。柳永随后就一头扎进青楼,写词赚取银子,让烟花女奉养他,并美其名曰,他这是“奉旨填词”,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清明纳谏

宋仁宗十分尊重主管部门的意见,既不越俎代庖,也不刚愎自用。宋名臣夏竦曾两度担任枢密使,不仅知人善任,在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时,保荐范仲淹任副使,使范仲淹与韩琦成为他的左右手,还著作等身,著有文集百卷、《策论》十三卷、《笺奏》三卷、《古文四声韵》五卷、《声韵图》一卷,其中《文庄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库全书》。夏竦死后,宋仁宗打算给他一个谥号“文正”。不料,负责官员考核的刘原父说:“给谥号是我们主管部门的事,我们挺负责的,你怎能侵犯我们的权利?再说,夏竦也不够格。”司马光也上书,说:“文正”的称号太高。于是,宋仁宗收回成命,同意将谥号改为“文庄”。

宋仁宗善于纳谏成全了千古流芳的“青天大人”包拯。包拯实在是政治清明的产物。如果宋仁宗不清明,不可能有“包青天”产生的政治环境。在包拯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他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宋仁宗脸

上,而宋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是接受了他的建议。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要拿掉三司使张尧佐的职务,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张尧佐是宋仁宗宠妃张氏的伯父,宋仁宗有点为难,便想了个变通的办法,提出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没想到包拯还是不同意,且谏诤更加激烈。宋仁宗有些生气地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包拯的回答更加不客气:“太祖、太宗皆曾为之,节度使恐非粗官。”宋仁宗只好罢了,回到后宫,对张贵妃说了一句现在看来还很具政治远见的话:“汝只知要宣徽使(史载,仁宗情急之下把节度使说成了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

宋仁宗善于纳谏贵在明白。某日退朝后,宋仁宗回到寝宫,脱下帽子直嚷头痒,让内侍赶紧把专门给他梳头的女官叫来。女官在给仁宗梳头发的时候,看到他怀里有文书,就问是什么事情。仁宗说:“朝中谏官上书让宫里裁减嫔妃侍从的人数。”女官问:“这个建议必须执行吗?”宋仁宗回答说:“谏官的建议,哪能不执行?”女官仗着自己平时为仁宗宠爱,认为再怎么裁减也轮不到自己,于是赌气说:“如果一定要执行的话,就请皇上先把奴家给裁掉。”宋仁宗当即站起身,传下命令,让梳头的女官以下共三十人,尽快携带私人物品从内东门出宫。皇后亲自督办这件事。皇后始终不敢问原因,直到饭后喝茶,皇后才小心翼翼地问:“梳头的女官是皇上平日最为恩幸宠爱的人,为何第一个就把她裁减出宫?”宋仁宗说:“这人劝我不要接受谏官的建议,怎能把她留在左右?”后来,皇后时常以此事告诫宫中的嫔妃宫女,让她们不要乱说话,更不要干预政事,不然就像梳头的女官那样,为皇上所不容。

律己悯人

宋仁宗不光对其臣民仁慈宽厚,身为九五至尊,他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从不因身为天子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一次,宋仁宗在散步,不时地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什么。宋仁宗回宫后,风风火火地对嫔妃说道:“朕渴坏了,快倒水来。”嫔妃觉得奇怪,问仁宗“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宋仁宗回答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我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 对属下能如此细致入微之体恤,史上还很难找到第二位皇帝。

宋仁宗虽贵为一国之君,但节俭成性,自律甚严,且还常常换位思考,体恤他人的困难。一天,宋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宋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为我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不忍,因此我宁愿忍一时之饿。”另外,还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宋仁宗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共花28枚。一枚是1000钱。宋仁宗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28000钱,我吃不下!”结果,宋仁宗拒绝吃珍贵的东西。

宋仁宗的仁德、仁政影响深远。公元1063年3月,宋仁宗病死。据说百姓十分悲痛。“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讯甚至影响到偏远的山区。当时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赵祯驾崩。当讣告送达辽国时,大辽的皇帝也难过地落泪,将宋仁宗送给他的御衣“葬为衣冠冢”,岁岁祭奠。直到700年后,自我感觉甚为良好、看谁都比自己差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其祖父康熙,另外两个就是唐太宗和宋仁宗了。

猜你喜欢

仁宗宋仁宗苏辙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以民为本,千古一帝
以民为本,千古一帝
苏辙骂皇帝不为拆台为补台
宋仁宗好色
心中有天平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研究
宋仁宗的自守之道
好马也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