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爆竹记忆

2014-02-28

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 2014年1期
关键词:放爆竹脆响炸响

其实我小时候并不是很喜欢放爆竹,可是就像孩子们幼时的游戏是他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一样,我也清晰地经历了那些个爆竹时代。

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买了爆竹,直到除夕那天的傍晚,外面已经响起了零零星星的爆竹声,他才神秘地从不知什么地方摸出了那一挂用红纸包着的小鞭。

男孩子对于有没有新衣服穿不是太看重,而对于出现在面前的爆竹却是兴奋得眼睛发亮。过年的味儿,就是从爆竹的火药味儿弥散开来的。一毛六分钱一挂的百头小鞭舍不得一次放完,小心翼翼地拆开来,计算好了一次放多少,装到口袋里,拿半截点燃的香,来到外面的大平台上,一个个点燃,享受那一声脆响的快乐。开始的时候,将小鞭放到栏杆上,一只手捂着耳朵一只手去点燃引信,点燃的是急切的期待。后来胆子越来越大,竟然敢将小鞭捏在手上,最近距离地感受那声炸响。

六叔来接我们回老家过年了,那时候我的祖母还在,父亲躲在农村。冬日的黄昏依然很冷,走过海军疗养院的时候,寒冷的宁谧中传来市区的爆竹声。

对于农村,我脑子里没有概念。当我坐在火炕上的时候,难以理解六叔竟然可以将点燃的爆竹丢在炕前,任由那一声脆响在四壁震颤起回声,且使耳朵里久久留有哨子一样吱吱响的余韵。

田野里的白雪仿如破棉絮,使农村到处泥泞不堪。院子里铺了一些干草,说是给回来过年的祖宗的牲畜吃的,那意思是说祖宗们回来的时候,要么是骑着马,或者是赶着牲畜拉的车。接他们回来是有一个仪式的,接近午夜的时候,我的手里被塞了一根长长的杆子,上面有一挂长长的鞭炮。父亲用一个托盘端着一些烧纸之类的东西,来到一个街口,他在湿漉漉的泥地上跪下磕头并烧化那些祭品的同时,没有忘记点燃我举着的鞭炮。哔哔剥剥地炸响时,有提着灯笼的农村孩子围拢过来,在浓浓的火药味儿中,寻找落在地上没有炸响的零星爆竹。

那一夜我始终是迷迷糊糊的,农村的除夕和初一似乎是相连的,人们都不睡觉,刚刚吃过年夜饭,便以长幼排序,对着祖宗画像磕头,前面的桌子上摆满了供品,有筷子和酒杯,显然是给回来过年的灵魂们食用的。除了给死去的祖先磕头,还给活着的长辈磕头,年龄小的人可以获得压岁钱。在自家磕完了头,还要在父辈的带领下,到村子里的本家去给长辈磕头,在血缘比较近的长辈那里也是可以获得压岁钱的。

那年我得到了九毛钱,从农村回来以后交给了妈妈。而与我年岁差不多的堂兄弟们却用压岁钱买了各种吃食。春节期间的农村有很多走街串巷做买卖的,专来赚孩子们手中的压岁钱。

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我们的生活中失去了爆竹——不仅没有爆竹,甚至没有年画、对联,没有香烟和酒,每家供应半个猪脸几斤白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仅失去了放爆竹的兴趣,也转瞬失去了生命中放爆竹的时代。

猜你喜欢

放爆竹脆响炸响
啄木鸟
村哥放牛
香香国
烙 印
香香国
晨歌
小镇之夜
村上的爱情
北京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