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资本视域下高校贫困生“三生”教育策略

2014-02-28周淼泉农秀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三生贫困生财富

周淼泉,农秀丽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400)

心理资本视域下高校贫困生“三生”教育策略

周淼泉,农秀丽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400)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引用组织行为学有关“心理资本”理论,分析影响高校贫困生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心理因素,并从如何面对未知和风险任务,着力提高自我效能;面对现实的或将临的成功与失败能进行积极的归因;面对组织目标及个人目标均能锲而不舍,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面对组织逆境和冲突困扰,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韧性),以取得成功四个方面提出高校贫困生“三生”教育策略。

心理资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一、心理资本理论解释

经济学家Goldsmith和Veum Darity(1997)在研究如何获取、开发和利用员工的心理资源,提高组织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投资收益,进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他们认为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简称PsyCap或PK)是指能够导致员工积极组织行为的心理状态。Luthans等人(2005,2007)则以积极组织行为学为基础,将心理资本界定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标准的企业员工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企业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规划和开发而使企业和员工双方均获得竞争优势,员工在企业规划与设计好的工作情境下,根据企业的任务和工作分析自动调整到积极心理状态,完善员工自身的认知与元认知,提升工作满意度,提高工作绩效。心理资本强调挖掘企业员工主动积极的心理潜力和优势。因此我们可以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把心理资本概括为以下四种愿景:企业员工面对未知和风险任务,能着力提高自我效能、付出艰苦努力;面对现实的或将临的成功与失败能进行积极的归因;面对组织目标及个人目标均能锲而不舍,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面对组织逆境和冲突困扰,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韧性),以取得成功。

二、高校贫困生“三生”教育诠释

高校贫困生“三生”教育主要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生存教育(Survival education):指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优良个性品质的过程。生活教育(Living education):即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按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解释:“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

三、高校贫困生“三生”心理资本分析及教育策略

1.高校贫困生“生命教育”心理资本分析与策略。①认知生命,尊重生命主体——生命教育的基础。高校针对贫困生开展生命教育,首先就要给予贫困生对生命的尊重,解释生命的特征,正是由于生命具有的这些特征,才让我们一方面好奇生命,另一方面必须给生命以尊重;其次遵循生命自然发展规律;最后培育贫困生和谐丰满的人格,尊重贫困生个性,塑造贫困生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贫困生认知珍惜生命的重大意义。因此,生命教育重视人心灵的培植,重视人完整精神的建构,重视人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种有着深厚哲学根基、蕴含人生大智慧的教育。②规划设计生命愿景——生命教育的路径。根据调查,高校学生群体中,最希望尽快改变自身、改变家人生活现状的是贫困生,最愿意也最舍得投入所有资源来改变目前不利环境的也是贫困生。贫困生改变现状的动机是最强的,但也是最脆弱的。高校贫困生尊重生命自然规律,就应该根据自身专业背景和专业能力规划设计生命愿景,根据潜在和现实拥有的资源规划设计生命愿景。③锲而不舍追求生命价值,超越自然生命——生命教育的升华。关于生命的价值,理论争论较多,但是不论哪种理论都不能偏离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即必须无条件承认生命存在本身就是价值。第二层即必须认知生命繁衍与发展就是价值。从家庭看,个人生命的繁衍与发展是家族兴旺发达的基础;从国家角度看,个人生命的繁衍与发展是人的生产对国家发展的路径;从贫困生的角度看,个人生命的繁衍与发展是跨越简单的寿命延长走向个人创造和发展。第三层即追求主动“牺牲”就是价值。牺牲生命的构成表象如:财富、地位、名誉乃至生命本身等并不是对人的生命及其价值的否定,而是使人的生命价值得到升华、确证和增值。

2.高校贫困生“生存教育”心理资本分析与策略。①学校策略。一是高校加强贫困生对生存的未知和风险意识培育。贫困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经济问题,也就是生存问题。因此如何维持生命,获取财富是贫困生最感兴趣的事,但是在获取财富的过程中,往往充满着风险与未知,财富动机过强,一旦不慎,就有可能导致更加贫困;二是提高贫困生生存的自我效能感。任何事物都是风险与机会并存,贫困生在追求财富谋取生存时一方面要有风险意识,另一方面又要对自己谋取财富的能力充满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三是对生存遇到的挫折或成功有积极客观的归因。贫困生在谋取生存的过程中一帆风顺可能性不大,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灰心,要分析原因,找出可能的出路;四是既能对生存目标锲而不舍,又能面对现实及时主动调整生存的目标。②个人策略。一是积累与培育生存意识。贫困生要学会通过个体自觉的“生存冲动”以达到能量充盈的状态;二是主动学习和掌握生存技巧。在生存意识的指导下,贫困生还必须主动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生存技巧;三是丰富和发展职业个性。个人的生存永远离不开社会基础,要想更好地继续发展,更高质量地生存下去,就必须参与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培育与自身职业高度吻合的职业个性。③社会保障策略。当贫困生暂时还未能学会生存的时候,就必须发挥社会保障的功能。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生存教育在如何发挥社会保障机制方面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一是建立健全社会捐助体系。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捐助高校的情形十分普遍。我们国家除了香港一些企业和财团有捐助外,本国国民、企业捐助高校很少见;二是建立健全奖、助、勤等资助体系;三是拓展贫困生就业渠道。由于贫困生所掌握的就业资源相对贫乏,就业质量媲美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就业渠道也没有经济、政治优势地位的学生宽。

3.高校贫困生“生活教育”心理资本分析与策略。贫困生的生活绝对离不开物质幸福的追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种抛开物质幸福,单纯强调精神境界的时代已经很难说服民众。因此抛开物质追求让贫困生谈生活已经不现实,也没有意义。那么如何从心理资本角度来开展贫困生的“生活教育”呢?①深化幸福生活的认知。幸福是什么?赵汀阳认为“幸福是一种能力”。孙英认为“幸福是对于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无论对幸福生活的概念怎么总结,都离不开对幸福的认知,幸福品质的追求,幸福生活的体验等。贫困生在追求财富的初期,很容易陷入误区——有钱就有幸福,有钱就能创造幸福。由于对幸福的认知出现偏差,贫困生很有可能陷入盲目追求财富而触犯道德甚至法律,也有可能在攫取大量财富后而精神空虚感觉不到幸福。因此很有必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幸福生活的认知:一是幸福生活既是物质的充盈与满足,更是精神的愉悦与追求,是二者的高度统一;二是幸福生活既是个人的目标,更应该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向往。只有全社会、全民族幸福了,个人才能更加幸福;三是幸福生活既蕴含于个人财富的获取过程,更体现在财富的馈赠,通俗讲就是取之于人用之于民。贫困生经过自身努力取得一定财富后,会发现回报他人,回报社会有时候比单纯追求个人财富更加幸福。②追求生命与幸福的统一。现在社会对经济的追求比较普遍,也比较执着。有人认为只有成功地掌握了财富才可以过着体面而光鲜的“幸福”生活,所以就有了“宁愿在宝马车里面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也有人认为宁愿大鱼大肉“幸福”50岁,不愿粗茶淡饭100年,于是哪怕消耗生命,消费灾难也要拼命地攫取财富。不管是个人的幸福还是人类的幸福其实都强烈地蕴含着人性和生命。如果只是把财富简单异化为幸福,人就会成为纯物质的人,没有生命,没有灵魂,没有信仰,人也完全成为附着在物质上的“尸体”。快乐主义的鼻祖伊壁鸿鲁认为“以感触为标准”的快乐为目标,提出肉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损伤就是快乐,旗帜鲜明地提出“快乐是生活的开始和目的”。虽然这种思想把社会生命的存在完全等同于幸福,忽略了人的精神生命,把幸福异化为单一的感官的满足与愉悦,但由于伊壁鸿鲁积极地肯定了生命存在与幸福的统一性,体现了历史的进步。这对于我国现代社会中一部分人一旦由于各种原因达不到感官的刺激与满足便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者为了片面追求个人的感官“幸福”而不惜牺牲他人生命,牺牲社会公德,无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③生活技能与心理能力的统一。生活技能主要是指获取维持个体生命存在、延续和发展所需的物质基础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生活技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财富,推动社会更快地发展。生活心理能力则是指感受和体验生活幸福的心理特征。有些人在获得财富后的初期感到很幸福,后期又不幸福;也有些人财富不多,却感觉很幸福,但在获取更财富以后反而又不幸福;等等。这些就充分说明了心理能力对生活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影响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和体验。

生命、生存、生活并不仅仅在于追求和享用人类已有的财富,高校贫困生首先应珍惜生命,正确理解和把握生命的真谛;其次要理解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把个人生存和社会责任融合,为自己,为后代营造更加和谐的环境;最后,在把握生命、维持生存的基础上,超越自我,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理想和事业中。

[1]Luthans,F,and Youssef,C M.Human,social,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 it iveadvantage[J].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4,33(2):143-160.

[2]张炎林,朱怡华.生活教育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1991,(1):1.

[3]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2001,(4):10.

[4]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94.

[5]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03.

G444

A

1674-9324(2014)01-0264-03

本文系广西高校安全稳定立项研究课题“探索与研究三生教育的有效途径”(桂教安稳[2011]26号)阶段性成果。

周淼泉(1971-),男,湖南攸县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教育管理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农秀丽(1971-),女,广西隆安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数学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数学教育。

猜你喜欢

三生贫困生财富
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
“火红财富”的拥有人
吃苦也是一种财富